敖福軍
【摘 要】對于達斡爾族歷史的研究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但仍有所欠缺。在研究達斡爾族歷史時,應注意近代是一個重要的時期,要借助多學科理論與方法,還應注意對民族世居地的歷史進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還可以著力研究黑龍江地區(qū)達斡爾族政治變遷過程,政治與社會的互動,黑龍江地區(qū)達斡爾族社會變遷過程。
【關鍵詞】達斡爾;歷史;政治;社會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7)05-0086-02
一、達斡爾歷史研究現(xiàn)狀述評
達斡爾族的研究在人類學和民族學領域成果豐碩,在語言、藝術、宗教、風俗等方面的研究百花盛開,相形之下,政治學、史學領域則顯得寂寥許多。很多情況下,達斡爾族史學研究成為民族學研究的背景和注腳,很多專著僅僅是把達斡爾族歷史進行線條化的簡單描述,其中也不乏以訛傳訛之舉。
在史學研究方面,專著有限。關于族源問題是一大熱點,陳述、孟志東、巴圖寶音等學者均做過論述。2011年出版的《達斡爾族源于契丹論》一書收錄了不同時期的相關論文。通史方面成果較少,信史有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達斡爾族簡史》以及新近修訂出版的《達斡爾族社會歷史調查》,后者篇幅主干是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歷史研究只是枝節(jié)。新近出版的《達斡爾族百年實錄》內容包括經濟社會、歷史風云、民族區(qū)域自治、民族人物、文化風情等五部分,從多方面、多層次介紹了達斡爾族的百年發(fā)展變化及民族特色,可以作為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吨袊_斡爾族史話》是一本通俗歷史讀物。
在論文方面,關于清代早期達斡爾族歷史,已有若干篇論文。如莫日根迪《十五至十七世紀達斡爾族歷史概述》 (內蒙古社會科學1980,03);亨利·G·施瓦茨、 冬瑛譯《達斡爾族的早期歷史》(民族譯叢1993,03);吳扎拉·克堯《清代滿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關系研索——以黑龍江地區(qū)為中心》(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05);烏衛(wèi)斯·衛(wèi)戎《黑龍江領土的陷落與黑龍江將軍衙門移治的關系》(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01)等等。關于達斡爾族的經濟文化變遷,論文僅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代表作如陳燁《達斡爾族經濟變遷略論》(內蒙古社會科學 1992(2)),孫東方《達斡爾族的文化變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06)等等。
總而言之,對于達斡爾族歷史的研究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但仍有所欠缺。主要缺憾有以下幾點:
1.歷史著作中注釋不詳,無法確認文獻出處,致使論述遭到真實性和可靠性質疑。
2.研究時段多集中于清末以前,近代以來的歷史研究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3.歷史研究多集中于族源、教育、文化等方面,政治和社會方面成果較少。
4.單純的歷史研究較多,跨學科的歷史研究很少。
二、民族國家視閾下政治與社會的互動
在歷史研究當中,若單純以歷史學科的概念、范疇來研究民族史,做考證性的文章是可以的。但若要重新描述和解釋過往的歷史,得出新認識,則非采用多學科的方法不能奏效。達斡爾歷史的研究,要借助民族學的視野、范疇和方法來使研究更加深入。民族國家是民族政治學的常用概念。從實質上看,民族國家就是以民族對國家的認同為基礎的主權國家。近現(xiàn)代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在一個多民族國度如何建設一個現(xiàn)代民族國家,20世紀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活劇,時至今日,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使命仍然沒有完成,中國境內任何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離不開這個宏觀背景。中國近現(xiàn)代的歷史尤其是民族史需要在民族國家視野下?lián)芮逶旗F,還原本真。
在研究民族史的某一方面時,還應借助該方面的學科理論與方法。如研究民族政治史、社會史可以借鑒政治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政治社會學是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跨學科產物。研究社會與政治之間的互動關系,政治權威的產生及其對社會的影響。研究范圍包括:政治的社會根源、社會結構與政治、社會與政治變革、政治精英和政治體系對社會的反作用等。研究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政治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是很強的。以達斡爾族為例,清末至民國時期,達斡爾族地區(qū)進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由旗制向民治轉變,自然是大勢所趨,但是民族地區(qū)往往經濟落后,民族傳統(tǒng)根深蒂厚,社會惰性強大,驟然使之面臨巨大的社會轉型,必然無法適應,因而產生諸如匪患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政治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對我們研究民族史幫助很大。
在對民族史的研究過程中,近代是一個重要的時間段。清末民初是中國歷史的動蕩時期,這一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交相錯雜,改革與起義此起彼伏,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歷史的轉型時期,政治與社會發(fā)生著巨大的轉變,此時期各個民族的歷史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以達斡爾族地區(qū)為例,達斡爾人世居的西布特哈地區(qū)在近代處于典型的社會轉型時期。具體表現(xiàn)有以下幾點:第一,由混合制經濟形態(tài)向單一制經濟形態(tài)轉變。如上文所述,在清朝乃至民國初期,當?shù)厝私洕a方式多樣化。而在大量移民遷入,土地大規(guī)模放墾之后,當?shù)赝林坏貌话阎饕Ψ旁谵r業(yè)生產上。第二,由不承擔國家賦稅轉變到承擔繁重捐稅。清朝時期,旗民不納賦稅。民國時期,當?shù)貫榛I措警察、教育事業(yè)經費,開始征收繁重捐稅。第三,由民族聚居向民族雜居轉變。清朝時期,西布特哈境內聚居民族是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各民族之間基本和諧共處。民國時期,西布特哈地區(qū)遷入漢族移民。由于生產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不同,當?shù)赝林c漢族人之間存在著不和諧現(xiàn)象。第四,當?shù)赝林纳钣梢率碂o憂變?yōu)轲囸H交加。在清朝時期,當?shù)赝林鳛槠烀耦I有國家俸餉,衣食無憂;而在民國時期,當?shù)赝林仨氉灾\出路,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困頓。對這一時間段的民族史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得出規(guī)律性認識。
在進行民族史研究時,還應注意對民族世居地的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以達斡爾族為例,黑龍江地區(qū)是達斡爾族的世代居住地區(qū),清朝統(tǒng)治達斡爾族的衙門便設在這一地區(qū)。這一地區(qū)較好地保留了達斡爾族的歷史傳統(tǒng),較之其它達斡爾族聚居區(qū),這一地區(qū)的達斡爾族文化更具有原生性和典型性,因而非常有必要對這一地區(qū)的民族歷史進行深度挖掘。
三、 達斡爾族近代政治與社會史研究的方向
通過對達斡爾族近代政治和社會變遷的研究,還原近代民族歷史,找出影響和制約民族發(fā)展的因子,探索歷史發(fā)展的因果規(guī)律。在今后的研究中,還可以著力研究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黑龍江地區(qū)達斡爾族政治變遷過程。研究內容包括清末民初黑龍江地區(qū)的重大變革,行政區(qū)劃的沿革,民族統(tǒng)治政策的變化,以及達斡爾民族政治覺醒與斗爭的歷史過程。
政治變遷對民族發(fā)展有重大影響,在研究時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清末民初民族統(tǒng)治政策有很大變化,探究國家民族政策的變化對達斡爾族的影響。
2.清末民初的“移民實邊”和放墾政策對達斡爾族社會的影響。從民族國家視野來看,無論是民族政策的轉變,還是“移民實邊”和放墾政策,均是清末民初國家整合,構建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必要措施,只不過政府舉措失之操切,因而不得民心。
3.清末民初動蕩的政治局面對達斡爾族的影響。
4.努力理清達斡爾族鄉(xiāng)村政治的興革發(fā)展線索,探究達斡爾族鄉(xiāng)村政治對民族的影響。
5.對這一時期達斡爾族重要歷史人物的政治思想、活動以及對本民族的影響進行分析與評價。
6.這一時期這一地區(qū)達斡爾族重大政治事件對達斡爾族的影響。
(二)政治與社會的互動。政治變遷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另一方面,社會變遷對政治發(fā)展也具有反作用力??梢灾攸c探討以下幾方面內容:
1.社會結構變化與政治之間的互動。探究社會功能性結構以及社會階級和階層關系的變化與政治的互動關系。
2.政治變革與社會變遷的互動。
3.政治社會化。探究這一時期這一地區(qū)達斡爾族政治社會化的實施過程及效果,搞清楚當時人們是不是認同和接受當時的政治文化。
(三)黑龍江地區(qū)達斡爾族社會變遷過程。具體研究包括經濟發(fā)展、災荒情況、外地移民與民族遷徙、人口變遷、教育發(fā)展、社會價值觀念等幾方面內容。清末民初處于歷史轉型時期。這一時期,黑龍江地區(qū)的達斡爾族社會踏出了較為緩慢的近代化步伐,在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可喜的進步。但與此同時,清末民初也是一個動蕩的時期,黑龍江地區(qū)的達斡爾族社會飽受戰(zhàn)亂、土匪搶劫、軍閥盤剝之苦,近代化進程不免受挫。同時,封建、保守的觀念和勢力對達斡爾族的近代化進程構成掣肘,致使達斡爾族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的局面。這部分研究內容的難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分析社會變遷的類型:是整體變遷還是局部變遷;是進步的還是倒退的;是自發(fā)的還是有計劃的。
2.分析社會變遷的原因和影響。分析自然環(huán)境、人口變化、經濟變遷、價值觀念變遷、教育、文化傳播對社會變遷的影響。其中經濟變遷對社會變遷有很大影響。教育既是社會變遷的原因也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分析社會變遷對政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達斡爾資料集》編委會,全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研 究室,黑龍江省檔案館編.達斡爾資料集(第9集) [Z].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9.
[2]周平.對民族國家的再認識[J].政治學研究,2009,(4).
[3]徐永志.中國近現(xiàn)代民族政治與社會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