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構建與完善能夠有效緩解案多人少矛盾,對司法資源的合理配置,訟爭的及時高效解決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本文主要在法理學層面上對該制度進行審視,從法律移植角度,介紹該制度之源起;以司法公正與效率為視角,介紹該制度之價值;以保障人權為核心,介紹該制度之程序性人權保障作用;最后針對該制度之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認罪認罰 法律移植 公正 效率 人權保障
作者簡介:劉璐,天津師范大學法學院2016級法律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54
一、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法律移植與演進發(fā)展
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選擇性地吸收借鑒美國訴辯交易制度,用法學理論術語來描述就是一種選擇性的法律移植。法律移植是指處于相同時代的國家之間相互引進和吸收法律的法律演進過程。接受國在鑒別、認同、調適、整合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吸收、同化等手段,將特定國家的法律規(guī)則或法律制度移植到本國法律體系之中,為本國所用。訴辯交易是指在檢察官準備起訴法官開庭審理之前,控辯雙方相互交涉,如果辯方就所犯較輕罪名或數(shù)項指控中的一項或幾項作出有罪答辯,得到檢察官認同,并經(jīng)法官審查確認其認罪認罰系自愿合法,那么辯方就有機會獲得較輕的判決,對其所犯其他罪行的指控也可能被撤銷。
美國的訴辯交易制度分為三類:“刑期”交易、“輕罪”交易和“罪數(shù)”交易。在犯罪率急劇攀升的美國,訴辯交易制度對于及時高效地追訴刑事犯罪,減少刑事訴訟當事人訟累,合理配置司法資源等方面具有促進和推動作用, 集中體現(xiàn)了當事人在司法實踐中所享有的認罪權與程序選擇權,能夠有效地平衡公正與效率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程序與實體雙公正局面的開啟。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認罪認罰從寬的精神實質與美國訴辯交易制度的基礎理念是基本契合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是我國借鑒訴辯交易制度的同時必須堅守的證明標準及程序正義底線。因為美國刑法適用“碎片化”的犯罪構成要件模式和數(shù)罪并罰時將刑罰簡單相加而非限制加重模式,故而我國司法機關不可能像美國一樣同被告人進行所謂的“罪名交易”和“罪數(shù)交易”,只有量刑方面還余有交易空間。由此,我國在選擇性借鑒美國訴辯交易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刑事案件處理現(xiàn)狀,允許控辯雙方在量刑上進行協(xié)商交易,確立并完善符合本國司法適用情形的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處理程序。轟動一時的中國訴辯交易第一案——牡丹江鐵路運輸法院僅用25分鐘審結一起故意傷害案件,是我國在刑事訴訟中貫徹認罪認罰從寬精神,簡化刑事訴訟程序的初步探索。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一個綜合性法律制度,是程序上倡導公訴案件和解、從簡、從快與實體上承認坦白、自首、立功從輕、從寬相結合的制度。所謂“認罪認罰從寬”,是指為了鼓勵、引導確實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實、自愿供述自己的罪行,在其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并且同意人民檢察院量刑建議簽署具結書時,法院可以依法對其在實體上從寬處罰和在程序上從寬處理(如撤銷案件、不起訴、適用簡易程序)。具體而言,“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庭審前以及庭審中自愿、主動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和罪名予以承認;認罰是指被告人對公訴機關的量刑建議及將要判處的具體刑罰無異議;從寬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內從輕判處刑罰且可適用緩刑。
二、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法理學價值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構建有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檢查、審判工作中,嚴格遵照法定程序,保證司法程序與結果的公平、正義。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采用認罪從寬、從簡、從快處理、處罰的手段,既可達到及時制裁與教育犯罪者的效果,又可及時彌補受害者的致?lián)p權益,實現(xiàn)有罪即有制裁,有損即有保護的司法公平與正義。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提高司法效率要求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及時、認真履行辦案職責,減少案件積累和訴訟拖延現(xiàn)象,嚴格按照審限要求,縮短訴訟周期、降低訴訟成本。刑事訴訟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能夠激勵、引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時、主動、自愿認罪悔罪,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環(huán)節(jié)能夠得以免除,同時,被害人會因致?lián)p權益得到及時的恢復或彌補而放棄上訴和申請再審,從而大大縮短司法機關的辦案時間,減輕司法機關的結案負擔,減少訴訟案件的積存,降低訴訟案件的辦案成本,使得司法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在刑事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提倡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能夠鼓勵、引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動、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為保障自身合法權益而聘請律師為其提供辯護,能夠及時恢復或彌補被害人受損的權益,這對于增強人權的司法保障非常重要。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人權保障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公檢法為犯罪者知情權及辯護權提供保障;二是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程序選擇權。
從刑事訴訟法理論層面出發(fā)可以發(fā)現(xiàn)認罪認罰具有程序分流的功能。由于大陸法系國家將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真相作為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價值追求,故而,在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上要求案件達到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的程度,而發(fā)現(xiàn)案件事實真相需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動、自愿、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予以輔助,因此,認罪認罰具有分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功能。此外,適用公訴案件和解程序明確要求犯罪嫌疑人真誠悔罪,在同時符合當事人和解程序的其他必要條件達成和解后,對于犯罪情節(jié)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檢察院可以根據(jù)具體情形作出不起訴決定,從而終結訴訟程序,故而,認罪認罰也有終結訴訟程序,快速終結當事人達成和解的公訴案件的功能。
三、刑事訴訟法上認罪認罰從寬機制的制度重構與完善建議
首先,要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行為的實質審查力度。公安機關在偵查過程中訊問犯罪嫌疑人時要注重訊問技巧的運用并及時制作訊問筆錄,檢察院通過審查起訴過程中的集體會議、法院通過庭前會議等形式,充分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的自愿性、主動性、明智性、真實性,并且要關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悔罪表現(xiàn)。對于以上審查過程要制作完整的錄音錄像,并且針對審查過程和審查結果制作詳細的審查筆錄,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為的性質予以準確認定。
其次,明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訴訟權利提供司法保障的途徑。因為在刑事訴訟中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認罰,則可能帶來當事人和解結案、庭審適用簡易程序或速裁程序省略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環(huán)節(jié)等結果,所以為了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選擇的自主性,保證審判結果的準確性,應該加強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選擇權、辯護權和權利、事實知悉權的保護力度,確保其在是否認罪問題上作出理性選擇。此外,因為我國刑事案件存在律師辯護率過低問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得不到及時的保障,各種權利的行使也得不到專業(yè)團體的幫助。所以,若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處理刑事案件,就應該在我國司法體系中建立專業(yè)化、專門化的法律援助機構,要求法院、檢察院選定具有較高資質、具有較強責任感的律師為長期合作法援律師,當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選定辯護人也不自己行使辯護權時代其進行辯護。
最后,構建限制屢犯之輕犯及再犯之重犯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司法保障平臺。各級檢察院、法院可以建立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信息統(tǒng)計系統(tǒng),將所有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進行詳細地分類(如按犯罪者認罪的時間或按認罪的訴訟階段)及時更新,在各級司法機關官網(wǎng)上建立專門的查詢模塊,以便獲取再犯之犯罪者的前罪信息。建立梯度量刑制度,累計犯罪越多的犯罪分子,從寬的力度就越小,甚至取消從輕處罰和適用緩刑等福利。例如,就從輕處罰而言,對屢罰屢認、屢寬屢犯的輕犯,第一次認罪認罰,符合從寬條件的在法定刑量刑幅度內從輕處罰,第二次認罪認罰,符合從寬條件的,在法定刑量刑幅度內較第一次減少從輕處罰的力度,三次及三次以上再犯的,不僅減少從輕處罰的力度而且要限制緩刑的適用;對再犯重案犯,只能在處理其第一次犯罪時適用從寬處罰,再犯將絕對排除從寬處罰的適用。梯度量刑制度作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補充制度,能夠對已從寬處罰過的犯罪分子再犯罪產(chǎn)生威懾作用,從而降低其再犯罪的可能性,從而達到緩解司法壓力,節(jié)約司法資源,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效果。
四、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立法途徑在刑事訴訟相關法律中明確該制度的適用條件、適用范圍、適用程序、證明標準是確有必要的,使該制度在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切實保障人權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真正實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于我國法律結構的助力效用。
注釋:
李建明、陳春來.認罪認罰案件速裁程序研究.法學專論.2016(7).14.
參考文獻:
[1]林勁松.刑事訴訟與基本人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蒲曉磊.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加強人權保障.法制日報.2016年8月30日,第022版.
[3]譚世貴.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7月6日,第0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