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
1970年,北京軍區(qū)24軍70師82毫米無后坐力炮二炮手馮建新并不知道,伺候火炮練就的一手調焦測距功夫,十幾年后還會派上用場。
二炮手
馮建新從小根正苗紅,父母都是曾參加過劉鄧大軍的老軍人。1970年,他從重慶建設中學(今重慶市66中學)參軍,直到1995年轉業(yè)回到重慶,他的軍旅生涯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沒當過炮手的琴手不是好攝影家。”
炮手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涯。65式82毫米無后坐力炮,屬于我軍步兵伴隨的“火力三煞”之一。一個炮班有8名炮手:一炮手指揮;二炮手執(zhí)行,調焦瞄準;其他都是彈藥手。馮建新回憶說:“我是二炮手,也叫瞄準手。任務還包括扛炮筒和瞄準具,炮身較重,拉練時戰(zhàn)友們都幫我扛?!?/p>
炮班在風刮得呼呼直響的野地里操練固定靶、移動靶,練習架炮射擊與肩炮射擊。“太苦了,手腳凍僵,吃的是包谷、高粱,我們城市兵哪受過這種苦?!卑肽暌院?,全國興起大唱樣板戲的熱潮,部隊也要唱,但師部文藝兵不夠,就在全師到處找。
馮建新在讀中學時就在宣傳隊拉小提琴,還演過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耙粋€戰(zhàn)友‘出賣了我,說我會拉小提琴。那天我們正在野地里練炮,通信員跑來喊我,馮建新,連長有令,趕快到連部報到!”
當時部隊在野外拉練,沒有營房,分散住在豐寧壩上的農(nóng)民家,連部設在農(nóng)民家一間右?guī)俊!拔乙幌崎T簾進去,連長盤腿坐在坑上:馮建新,有人‘揭露你會拉小提琴,現(xiàn)在你就給我們拉幾下!”馮建新趁機叫苦,說一天到晚都在練炮,手都凍僵了,拉不了。連長嚴肅地說:“叫你小子拉你就拉!”
連長旁邊的白臉軍官遞過來一把小提琴,后來才知道,此人是師部宣傳隊隊長?!拔揖桶褜W校拉過的交響樂《沙家浜》序曲,也就是陳毅作詞的《新四軍軍歌》拉了一遍。那個隊長一聽:不錯不錯,想不到你們這兒還藏龍臥虎,3天之內聽調令!”
小提琴手
第四天,當了半年二炮手的馮建新,成了師部宣傳隊的一名小提琴手。他背起背包,拎著裝臉盆的網(wǎng)篼,在連部駐地路邊搭了一輛順風車,來到豐寧縣被稱為“通訊大院”的師部報到。當時師部軍管的北各莊農(nóng)場,種水稻和小米,“農(nóng)民”都是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下放來的藝術家?!皫煵烤桶涯切┲醒氚爬傥鑴≡?、中國京劇院、北京藝校的尖子抽出來和我們一起排全本的《紅燈記》?!?/p>
馮建新和這些人混在一起,立馬土得掉渣,“我們還是1234簡譜,不認識別人的五線譜。部隊就把我們拉到中央芭蕾舞劇院和中國京劇院去強行訓練兩個月。后來我還去天津王莘老師家里學過,王莘就是譜‘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作曲家?!?/p>
馮建新學得很快,音準一聽一個準。“當時王莘的兒子王斌也在我們隊上,我們一起在中央芭蕾舞劇院聽著名作曲家杜鳴心指揮樂隊排練。我們還開玩笑說,有一個小號手沒吹準,我們都聽出來了,怎么老杜不管?”
馮建新還學習小歌劇、小節(jié)目,交響樂的作曲、配器,“我還到內蒙古拜著名女作曲家辛滬光為師,一起去草原采風,記錄內蒙古長調?!毙翜馐侵豁懸粼姟陡逻_梅林》的作曲家,是寫過《暗香》《我的眼里只有你》的音樂人三寶的母親。
師部宣傳隊樂隊有十幾個小提琴手,“我從最后一把小提琴,一直拉到首席,指揮沒來的時候,我就相當于樂隊指揮,后來演節(jié)目時還擔任獨奏小提琴手。”他們演出水平很高,演遍各部隊和北京各大劇場,“后來的著名相聲演員牛群,就是我們隊友。我們跟38軍演出隊經(jīng)常合演,他們的拿手是全本《沙家浜》,我們是全本《紅燈記》。”兩年以后,宣傳隊從指揮到演員,全都換成軍人了,這時樣板戲熱潮也已降溫,從演全本變成了演折子戲。
1979年,部隊養(yǎng)不起宣傳隊,折子戲也演不下去了。又加上大裁軍,副連級宣傳隊長馮建新接到最后一個任務,就是親手解散一手打磨的宣傳隊。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任務,把吹、拉、彈、唱的隊友一個個遣散安置完。1980年,馮建新奉命到師部宣傳文化科報到,成為一名新聞干事。這時,他第一次摸到相機。
攝影快手
“當時我那臺相機是海鷗120,一般都用上海和公元牌的黑白膠卷。只有大首長來部隊視察時,才能申請幾個柯達彩卷?!碑敃r《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等主流報刊的片子全是擺拍風格,馮建新也跟著擺拍。這位1995年轉業(yè)后曾供職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新聞處的老兵,當時就明白,不擺拍,片子就發(fā)不出來。但他又在擺拍之外,抓拍了一些紀實風格的軍營照片,把自己練成了一名抓拍快手。2011年,那20多幅名為《這些兵》的黑白組照才在《中國攝影報》上整版刊出。
有一次,坐長途公共汽車下連隊采訪,車開不久,他就聽見有孩子在啼哭。隨哭聲望過去,一個抱著嬰兒的婦女坐在一扇破車窗前,冷風夾著細小的雪花往里灌?!爱敃r這種車有很多破窗,我看不過去,就和她換了位置,順便問了一句:這么冷的天,還帶孩子出門?媽媽是江浙口音,說孩子生下來這么大了,還沒見過爸爸。他爸爸在部隊上,總是來信說連隊工作太忙,我只好帶他來看看爸爸?!?/p>
當時馮建新戴著皮帽都覺得冷,這對來自南方的母子,更是冷得渾身發(fā)抖。“這種‘一家不團圓,保衛(wèi)萬家圓的軍人和家屬們的奉獻精神,我很感動。我自己家里也是這樣,女兒到4歲時才隨軍和我在一起。我想我一定要拍一張這樣的片子?!?/p>
在拍《無名小站》之前,他心里已經(jīng)有了很多“無名小站”式的情感和生活積累。1987年2月春節(jié)剛過,他去河北壩上圍場下連隊采訪,終于一了心愿。這個連隊在一個窮山溝里,因為部隊在此,路邊才增加了一個無名的招呼站。
一場大雪封了路,他也留了下來。這天,雪停了,來了一輛公共汽車,探親的軍屬們排隊上車。一個小女孩和媽媽排在最前面,一上車就找窗戶看外面送別的爸爸,但所有的窗戶都冰封霜凍打不開。她只好跑到后窗的玻璃破洞前,伸出小手搖晃著喊:“爸爸再見!爸爸再見!”軍人呆立雪地,仰望車窗里的妻女。
“我看到這個情景,耳邊又響起那位軍嫂懷中嬰兒的哭聲,心頭一熱,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我等了好久的嗎!我馬上掏出包里的相機抓了兩張。當時的相機是碧浪之家(即勃朗尼卡)ETRS,膠卷是櫻花100°彩色負片,鏡頭是150mm,光圈是F8.0,速度是1/60秒。”馮建新說。
《無名小站》最初的名字叫《別》。馮建新想到,不知有多少默默無聞的軍人與其親屬,在這種地圖和公路線都無法標示的小站上難得相聚又依依惜別,于是就把它改成了《無名小站》。作品在第十五屆攝影藝術展覽中獲得金獎,這也是中國攝影界最高獎。“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領獎時,張愛萍將軍拉著我的手說:‘你為我們解放軍爭了光。”張愛萍也是一位攝影家。
在藝術上,《無名小站》對比度極高的畫面,具體在虛實、冷暖、高低、大小、正反、黑白、動靜和粗細對比上,都堪稱教材范本。馮建新自我評價說:“我覺得在畫面上有一根看不見的斜線,就是由孩子和父親之間的對望構成的隱形心理連線,這才是最難得的?!?/p>
除此之外,馮建新還于2007年獲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授予的“為中國攝影事業(yè)做出突出貢獻的攝影工作者”稱號,2015年獲中國攝影最高個人成就獎——第十屆中國攝影金像獎。
這些榮譽,都是從1987年那個無名小站開始的。馮建新后來再也沒有聯(lián)系過《無名小站》里面的軍人及其妻女。“無法查找,我到現(xiàn)在都不知道他們是誰。照片上那個女兒,差不多跟我女兒一樣大,現(xiàn)在應該已經(jīng)當媽媽了吧!”
編輯/周瑞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