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偉
【摘 要】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運用之廣泛,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任務驅動”進行教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圍繞如何完成這個具體的任務來進行,如何設計“任務”是關鍵所在。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法運用非常廣泛,這種教學方法是在計算機實例教學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任務驅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方法,以任務為中心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學會技能。首先教師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隱含在各個的任務中,讓學生以分組完成任務的方式領會學習的核心內容。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培養(yǎng)獨立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宜。但是。要達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如何選擇和設計“任務”。近幾年來在高中教學中,我設計了一些不同類型的“任務”,應用與教學過程之中,效果明顯,下面就“如何設計任務”談談我的看法:
一、“任務”設計要有目標性和層次性
教師設計任務時要有明確的目標,確定好目標后,想辦法把目標細分成若干個容易掌握的小目標,即小 “任務”,通過這些小“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例如,網頁制作涉及到計算機圖文編排、網頁的連接、網頁修飾、信息的查找,信息的下載,計算機文件保存等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個制作好的網頁(如某中學的主頁)——“任務”。在設計這個綜合性的“任務”時,要考慮到應該包含網頁制作所涉及的知識、方法與技能。然后將這個任務分解為幾個較小的任務,指導學生分步驟去完成。
“任務”分解、編排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每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后“任務”之間的聯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另外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層次性,即把一個大的知識分解成一個個小知識,然后把一個個小知識轉化成一個個小任務,而這些任務之間是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這項技能,才能用已經掌握的任務作鋪墊學習其他更深層次的任務。這就好比是蓋樓房,必須先打地基,再造一層,再造第二層……而不能一蹴而就,這樣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二、“任務”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和趣味性
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年齡、認知能力等特點?!叭蝿铡痹O計要注意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余地,即有針對性的去設計任務。
例如高中的程序設計課,根據教材采用的語言是VB(Visual Basic)。VB是一種基于Windows平臺的可視化的、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由于可視化工具的應用,在窗體中設計人機界面方便易行,使學生在程序設計中感覺有一定的趣味。但是如果提供的“任務”僅限于此,不能滿足高中階段學生的需求。因此我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多窗體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設計了一個難度適宜的“任務”——某網站登陸系統(tǒng):一個主窗體顯示簡體中文和英語兩種語言,引導客戶選擇使用語言;然后裝入另一個窗體,提示客戶輸入賬號和密碼。
這個“任務”使學生掌握了多窗體的設計和使用方法,同時給基礎好的學生留下多方面拓展的余地。實現密碼的自動核對,涉及到條件語句的應用,我給出條件語句的格式,讓學生自己嘗試去完成。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用“過程調用”來完成這個“任務”。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不管是基礎好的學生還是基礎差的學生都得到了收獲。
“任務”選擇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很強的興趣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計的任務只有具有趣味性,只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才能滿足學生探究的主觀欲望,以達到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對本科的強大學習興趣。我在上“遨游因特網”一課時,考慮到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首先給學生提出一個感興趣的任務“做個小導游,介紹九寨溝”,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引出如何在Internet上搜索信息。以查找“九寨溝有哪些特色”為任務明線,搜索的技巧與方法為暗線,兩條線路同時進行。通過任務的完成,來驅動搜索方法的學習,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的培養(yǎng)。
三、“任務”設計要有操作性和應用性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可以說這是它區(qū)別于其他學科最大的特征?!鞍俾劜蝗缫灰姟?“嘴里十遍,不如操作一遍”很好地概括了信息技術課的操作性。操作占信息技術課很大的比例,教師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去操作,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在信息技術課中,操作分多種:教師演示型。這種方式要求教師演示仔細、清晰,能讓學生一看就明白,但這種方式缺少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自主探索型。這種方式恰恰相反,要求學生能夠運用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自我嘗試,進而掌握一種基本技能,對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有顯著的效果。演練結合型。教師演示一步,學生練習一步,最后教師整演示一邊,再讓學生反復練習,這種方法的弊端是時間占有比較多。互幫互學型。一部分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已經了解,再次操作給其他學生看,這樣已經會的學生又操作了一遍,不會的學生通過演示也掌握了。這四種操作方式交互使用、互相補充。
例如對Word2000中圖文混編(插入圖片、藝術字)一課的教學程序如下:學生根據課本自主探索學習(5分鐘)→教師演示插入圖片(3分鐘)→學生練習(5分鐘)→教師演示插入藝術字(3分鐘)→學生練習(5分鐘)→教師綜合演示(3分鐘)→學生綜合練習(5分鐘)→學生互相學習(7分鐘)→總結(4分鐘)。
信息技術的應用(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之廣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那么計算機到底是如何處理事務的,我們了解甚少,所以學生渴望對這方面的了解,所以我在設計任務時也很注重這方面的考慮。
例如在excel2000公式和函數教學中,我以奧運會競賽時裁判成績計算辦法(即需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底分,然后求平均分)為例,說明sum、average、max、min等函數的運用,既讓學生了解了計算機的實際應用,又增加了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可謂事半功倍。
以上這些是我對“任務驅動”教學法中 “任務” 設計的一些淺顯的看法??傊?,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關鍵是設計好“任務”,設計任務時要仔細推敲知識點、統(tǒng)籌兼顧,設計的任務要典型、可操作,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設計、去構造,我們的課堂效果一定會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