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牧式教育引導(dǎo)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探究,給予其融入集體的機會,使其獲得自我認知的時空。牧式課堂、牧式合作、牧式評價考量著牧式教育中學生的深度成長,探尋著牧式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關(guān)鍵詞】牧式學案;牧式課堂;牧式合作;牧式評價;深度成長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8-0058-02
【作者簡介】談佩華,江蘇省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江蘇宜興,214211)教師,一級教師。
牧式教育是一種開放、自由的生態(tài)教育。牧式課堂主張建立一個開放有序的學習場域,使每個學生既能在“放養(yǎng)”中實現(xiàn)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也能遵守規(guī)則,維護并融入集體,實現(xiàn)集體智慧下的優(yōu)質(zhì)發(fā)展。一個“牧”字,它集放、導(dǎo)、創(chuàng)、主、收為一體。變“重教”為“重學”。在這個場域里,學生是主人,享受牧式教育,并得到深度成長。本文試從牧式課堂、牧式合作及牧式評價等來談一談牧式教學的原則及實施策略。
一、牧式課堂——給探究的不同視角,不給具體的解題思路
無論是班級授課制,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難免會浮于表面或有失偏頗,甚至出現(xiàn)失誤。同伴的協(xié)作,教師的點撥、媒體的幫助就到了積極的作用,共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成長。
1.異質(zhì)結(jié)對共探討。
“對學”旨在幫助學困生也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讓他們向班里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借力”,與學習相對較弱的學生結(jié)成學習伙伴。學生學會了如何幫助同學,“需要我的幫忙嗎?”知道了如何接受這樣的幫助,“是的,請你幫我一下?!薄拔也惶靼?,你能解釋一下嗎?”甚至還學會了委婉拒絕別人,“我想再試試,但還是非常感謝你愿意幫助我?!碑斎弧皩W”不是對答案,而是將思考的過程講給對方聽。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的時間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是給予者,有時是接受者,要想獲得高效的學習,結(jié)對互助是必不可少的。
2.教師點撥同探究。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饋不應(yīng)該只是簡單的對或者錯,學生答對了,為什么對?學生答錯了,為什么錯?消極的回應(yīng)只是讓學生“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在牧式課堂上,教師經(jīng)常這樣追問,“很好,你能說說是怎么找出這句話的嗎?”“能給大家講講你的理解嗎?”“這道題你解答得非常正確,你還能換一種思路來解決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能更深入地思考。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天鵝的故事》,學生在交流這是一只怎樣的老天鵝時,教師使用一個提示,啟發(fā)了其他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運用修飾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運用提示性的點撥開啟了學生的思路,激發(fā)出學生探究的欲望,引起了學生的討論與思考,層層推進,步步生成。
3.資料幫助拓視角。
人們常常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秦兵馬俑》一課時,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要想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僅僅憑借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學生需要對秦兵馬俑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筆者在課前引導(dǎo)學生收集了有關(guān)秦兵馬俑的資料,要求小組合作制作成精美的PPT。課上讓各小組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不同類型的兵馬俑。
二、牧式合作——給融入集體的機會,不給融入集體的干預(yù)
牧式教育尊重學生三五成群的倫理關(guān)系。牧式課堂將合作學習小組作為主體形式,為每個學生構(gòu)建“自然的,和諧的,生態(tài)的,更有成長空間的學習共同體”。
1.小組文化建設(shè),成長團隊力。
為了能給小組合作提供肥沃的土壤,小組文化的打造必定要先行。例如,設(shè)計組名、組徽、組歌、組規(guī)、組訓等形成小組的顯性文化。小組成員在同學習、同實踐、同活動、同競爭中,逐漸形成感情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行為共同體。在團隊游戲中,小組成員相互包容、彼此激勵、同進共退的團隊品質(zhì)得到了培養(yǎng)。再如,班級的圖書角、板報欄、綠化角、展示欄等由小組承包,并參加學校的專欄評比,為小組加分,為班級爭光。
2.“小老師”培訓,成長領(lǐng)學力。
通過實踐探究,“小老師”是實現(xiàn)“學習管理、課堂學習自動化”的前提。教師將班級中的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在課堂學習中,每個人既是學生,又是老師。在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單之后,可在組內(nèi)分享。接著再由學科組長組織,進行分工、排演、展示、點評。課堂的主角就是學生,“小老師”帶領(lǐng)著全班同學或朗讀或體會或感悟。
3.展示點評補充,成長群學力。
在小組中,每個學生獲得均等的機會。課堂不再是個別優(yōu)秀學生展示的舞臺,組內(nèi)學習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表見解,提出困惑,展示才能?!翱纯次疫@樣修改,行嗎?”“我的想法是……請大家給我指正!” 學生從“不愿說”到“主動說”,積極參與,樂于表達。組際展示中,“小老師”分享著本組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將小組學習的成果與全班同學分享。學生點評補充一般都是在組際展示時進行,他們會很有禮貌地表示異議:“我同意你的看法,因為……,但對于……”“我并不贊同,有沒有可能我們兩個的想法都是正確的呢?”
三、牧式評價——給自我認知的時空,不給沒有契約的自由
牧式教育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在規(guī)范引領(lǐng)下學生自由地成長。牧式教育到哪兒,牧式評價就到哪兒。評價就是契約,是基于學生角度、管理角度、育人角度的一種多元、多維度的評價。
1.個人評分,改為小組評分。
以課堂評價表為例,我們將小組成員捆綁在了一起,將個人的成績納入小組總分之中,全面構(gòu)建一課一記,一日一結(jié),一周一評,一月一表彰的評價體系,在豐富多彩的評價表彰中,形成正向的價值取向。
2.多把尺子,結(jié)合激勵表彰。
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從課堂上獲得為小組加分的機會,也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憑借學科成績?yōu)樾〗M加分,因此我們努力創(chuàng)設(shè)多元評價的機會。如組織各類游戲、競賽、展示活動等,每周由任課教師評選出優(yōu)勝小組。先是進行班級頒獎,然后推薦參加校級優(yōu)勝小組張貼表揚。為了表彰本月的優(yōu)勝小組,有的教師帶著優(yōu)勝小組成員一起包餛飩;有的教師直接為小組發(fā)放免做卡;還有的教師發(fā)放積分卡,可以參加學校的獎品兌換……
3.師生家長,形成家校合力。
長期以來,學生的評價都源于教師。其實,當我們要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個人,一定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他。牧式教育正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例如,以前家長會是教師的專利,家長會成了好學生的表彰會,后進生的批斗會。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家長默默無聞地聽;如今我們把舉辦家長會的權(quán)力交給了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他們有的向家長匯報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有的分享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還有的對家長提出要求……這樣的家長會,既鍛煉了學生,又調(diào)動了家長,家校形成合力,促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