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陳子昂也善作秀
戴琮
當今作秀一詞多少帶有貶義色彩。一些嘩眾取寵的行為只讓我們覺得俗不可耐,當作飯后談資也覺得沒意思。然而作秀亦有高下之分,區(qū)別在于方式和技巧。人生在世,渴望揚名,這點古今皆同。我們不妨看看古時才子是如何自我炒作的。
就以陳子昂來說,這位大詩人有著富豪家世,少年時代一直沉浸于射獵游戲的浪蕩生活,屬于不務正業(yè)的“富N代”。所幸陳大公子在十八歲去鄉(xiāng)校念書時幡然悔悟。雖然起步甚晚,但所幸天賦甚高,又能苦讀,不數(shù)年就從“未知書”的公子哥進步成善屬詩文的才俊。二十一歲時,他“東入咸京,游太學”(《陳氏別傳》),可當他來到京師,渴望嶄露頭角的時候,卻有了深深的煩惱。
此時長安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四方懷揣抱負的文人蜂擁而至。在四川老家群星捧月的陳子昂,到了都城后如同碌碌塵土般湮沒在滾滾人流中??v使他學富五車,此地又有誰人能知?以他一個無名學子的身份,想與名流達官攀上“座主”“門生”的關(guān)系也很困難。盡管處境不佳,但是金子總會發(fā)光。陳子昂通過精心策劃,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終于名滿長安。
《唐詩紀事》記載,當時長安城“有賣胡琴者,價百萬,豪貴傳視”卻沒人愿意買。此時,陳子昂上前,二話不說將琴買下,眾人皆驚。陳子昂趁機表示自己擅長奏樂,并邀請眾人次日齊聚宣揚里,欣賞自己彈奏天價胡琴。這可吊起了眾人胃口。翌日,大家如期偕往,陳子昂已備好美酒菜肴。不料眾人沒等來表演,等來的卻是陳子昂慷慨激昂的演講。只見他手捧胡琴,一把將胡琴摔個稀巴爛,然后說道:“我陳子昂的琴藝雖精,但比起我的詩差遠了,不信大家可以拿一本回家去看?!本o接著,子昂將自己帶來的文軸遍贈眾人。圍觀之人被字字珠璣的文章和驚世駭俗的炒作深深震撼,此事一傳十,十傳百,陳子昂的大名一日之內(nèi)“聲華溢郡”。
如果說花費萬金購胡琴讓人驚嘆,那么將胡琴當眾摔毀足以讓看客目瞪口呆,而緊接著將天價胡琴演奏會變成個人文集鑒賞會,這種創(chuàng)意和氣概,更令人拍案稱奇。所謂真名士自風流,摔琴送文這樣的手筆,也絕不是尋常富家公子能做到的。
此后,這位意氣風發(fā)的詩人中了進士,其才華令武則天稱奇,被人譽為“海內(nèi)文宗”。雖然陳子昂在政治上長期失意,但其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和一生的沉浮經(jīng)歷足以稱為傳奇。我們今日回顧千年前的那次“作秀”,感受到的不是乏味無聊,而是初唐時那位青年才俊自信率真、灑脫不羈的性情。
(摘自《北京青年報》)
范仲淹曾運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理念化解兩次危機
唐寶民
在人們的心目中,范仲淹是以文學家的形象為人們所熟知的。但其實,范仲淹不但有文學才華,還很有經(jīng)濟頭腦,他在杭州任太守時,曾運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手段化解了兩次經(jīng)濟危機,顯示出了非凡的經(jīng)濟才能。
范仲淹主政杭州時,適逢江浙地區(qū)發(fā)生饑荒,谷價飛漲,百姓叫苦不迭。按常理,官府這個時候就應該運用行政手段來平抑物價了,然而,范仲淹的舉動卻很令人費解:他不但不去平抑物價,反而張榜要求商販將谷價增加到每斗一百八十錢。眾人都不理解范仲淹的所作所為,但也不敢多問。
事情接下來的發(fā)展,卻出乎所有人意料:杭州谷價提高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四面八方,許多外地糧商一見有利可圖,就不分晝夜地紛紛將谷米運往杭州;市場飽和之后,價格自然就回落了,杭州百姓得以平安度過荒年。原來,這正是范仲淹的高明之處,因為他懂得:什么東西少了,價格就會高;一旦量多了,價格就會走低。范仲淹發(fā)現(xiàn)的這種規(guī)律,在經(jīng)濟學上叫“完全競爭”,又叫“純粹競爭”,是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jié)構(gòu),商品的價格受市場調(diào)節(jié),量少了價格就走高,量大了價格就走低。范仲淹當然說不出“完全競爭”這個名詞,但顯然他是懂得這個道理的。
宋神宗時期,江浙一帶再次發(fā)生大饑荒,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逃荒。按理說,作為太守的范仲淹應該多方籌集錢糧、加大救濟力度,可范仲淹卻又做出了一些讓人想不通的事情:大災當前,他竟然組織起了各種形式的劃船比賽,舉行盛大的儀式,他自己還天天乘船來往于江河湖海之間,觀看賽事。在他的組織和提倡下,劃船比賽搞得熱火朝天,從春天到夏天,江河湖海上熱熱鬧鬧,賽事不斷。很多富商大戶信佛,范仲淹就召集各寺廟的主持,動員他們修葺寺廟,他說:“災荒之年,工價便宜,有利于搞工程、興土木?!庇谑?,各地的寺廟便開始大規(guī)模搞工程建設,進行翻修。有些大戶見工價如此便宜,便也開始修糧倉、房屋……范仲淹的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有一些人更上奏朝廷,彈劾范仲淹。
朝廷接到奏折后,讓范仲淹做出解釋。范仲淹說:“大災之年,流民遍地,為長久計,必須為災民找出路,想辦法讓他們有活兒做,能自己賺來一份糊口錢,這才是上上策。我提倡劃船比賽,是因為比賽中要用到船,主辦比賽的商家就要拿出錢來造船,造船就需要用工,而災民就有活兒做了。比賽過程中,也需要人工,這樣又能給災民找到一份工作。我大興土木,也是這個道理,通過工程建設,可以解決很多人的就業(yè)問題……這樣一來,那些沒飯吃的災民就有工可做,不就解決吃飯問題了嗎?”
范仲淹的這種做法,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來概括,就是“拉動內(nèi)需”。通過“拉動內(nèi)需”這樣的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理念來救災,即使是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也是十分前衛(wèi)的。
(摘自《安徽日報農(nóng)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