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紀元
閱讀教學文本結構化建構探索
◇廖紀元
閱讀教學文本結構化建構就是基于一定的結構元(也就是建構文本的關鍵因素,如我們常說的議題、主題、題材、體裁等)對文本進行統(tǒng)整,形成塊狀結構的閱讀教學文本。我們主要以主題、題材、文體、寫法等為結構元,對閱讀教學文本進行同質化結構與異質化結構的建構。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主要以主題為單元。組合后的一組教材,往往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主題。我們可以遵循與利用這一原則,進行課內外整合,以主題為結構元,對文本進行結構化建構。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主題是“作家筆下的人物”,據(jù)此,編排了《刷子李》《金錢的魔力》等課文。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落實與凸顯這一主題,必須在教學中進行細化與具體化。比如在教學《刷子李》時,慣常的做法是圍繞單元主題進行教學,但最終結果卻是對“俗世奇人”中的“奇”感受不深。為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作家筆下的人物”這一主題,聚焦“奇”。但單篇文章的呈現(xiàn)顯得過于單薄與零散,學生學習時思維單一、散化,不利于發(fā)展分析、比較等高階思維。我們可以以“奇”為結構元,將《刷子李》《泥人張》《快手劉》三篇文章進行統(tǒng)整,形成新的結構化閱讀教學文本。由于三篇文章的選材、結構、語言等相似,便于在學生心中打下清晰的烙印。
以主題為結構元的文本結構化建構,并不是都如上述的同質結構化,還有異質結構化。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主題是“父母的愛”,更具體地說是“嚴父之愛”。同質化結構建構時,我們就將其與《轉角處的回頭》組成閱讀文本,主題為“嚴父”。在異質化結構建構時,我們就將其與劉墉的《父親的畫面》(慈父)組合。
題材即表現(xiàn)作品主題所選用的材料。作家在寫作時,可以選擇不同的題材表現(xiàn)不同的主題,也可以選擇不同的題材表現(xiàn)同一主題,還可以選擇相同的題材表現(xiàn)不同的主題。因此,在進行文本結構化建構時,我們將題材作為常用的結構元。
可以題材為結構元進行文本的同質化結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編了老舍先生的《貓》,文章寫了一只性格古怪的大貓和一群淘氣可愛的小貓,表達了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在進行文本結構化建構時,我們將其與鄭振鐸的《貓》進行統(tǒng)整,形成新的組合,讓學生感受不同作家筆下的“貓”及其寫法與情感。
也可以題材為結構元進行文本的異質化建構。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選編了畢淑敏的作品《學會看病》,講的是兒子生病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yī)院看病的事。在進行文本結構化建構時,我們將其與畢淑敏的其他兩篇文章《剝豆》《孩子,我為什么打你》進行整合,讓學生感受利用不同題材對母愛的表達。
王榮生教授說,要把小說當小說教,把詩歌當詩歌教,把散文當散文教,這充分說明文體意識對教學的重要性。以文體為結構元,能讓我們建構凸顯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的文本組合。
以文體為結構元進行文本的同質化建構。顯然,這是要選擇相同文體的文本進行閱讀教學文本的結構化建構。特級教師黃國才在執(zhí)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時,將其與《走遍天下書為侶》《滴水穿石的啟示》進行統(tǒng)整,形成了新的議論文教學文本組合。學生通過對塊狀結構的議論文學習,建起了議論文的閱讀圖示。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編排了《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三篇課文,第六組在“人物描寫一組”中又選進了《“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都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中的節(jié)選,都屬于章回體小說,由于是節(jié)選,已不見其章回之體式。我們將這四篇文章進行章回復原并統(tǒng)整,形成新的閱讀文本,讓學生認識章回體小說的特點,感受章回體小說的魅力,從而走進章回體小說。
以文體為結構元進行文本的異質化結構,也就是將不同文體的文本進行統(tǒng)整建構成新的結構化閱讀文本。同樣以《景陽岡》為例,在對其以文體為結構元進行異質化建構時,我們將其與京劇《武松打虎》、山東快書《武松打虎》、川劇《武松打虎》統(tǒng)整起來,形成新的閱讀文本,讓學生了解對武松打虎這一故事呈現(xiàn)的不同方式及其特點,感知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式樣。
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本應統(tǒng)一,但在實際的文本整合建構中,卻多以人文性為結構元,如“尊重”“感恩”“勇氣”等,來統(tǒng)整與建構閱讀教學文本,閱讀教學成了單純的勵志課、說教課,遮蔽了語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為了讓語文教學致力于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發(fā)展,我們非常重視以寫法為結構元進行閱讀教學文本的建構。
以寫法為結構元進行文本的同質化建構,就是將寫法相同的文本形成新的組合。當然,某篇文章在寫法上肯定有許多特點,我們只需要選其一點為結構元。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一句反復出現(xiàn),四年級下冊《牧場之國》中“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一句反復出現(xiàn),五年級上冊選讀課文《斗笠》中“孩子,戴上這斗笠吧”一句反復出現(xiàn),我們就以“文章中的反復”為結構元,將這三篇文章統(tǒng)整,建構成能呈現(xiàn)“文章中的反復”的文本組合。
以寫法為結構元進行文本的異質化結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 《人物描寫一組》由《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三個獨立的片段組成。同樣是刻畫人物,三個獨立片段所運用的方法各異,有的重動作,有的重語言,有的重心理。將這三個獨立片段進行整合,建構成新的結構化閱讀文本,讓學生提煉異同,能取得“1+1+1>3”的學習效果。
緊扣寫法的類似點來建構文本,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或運用這種寫法。在寫法上,可以是構段、構篇方式,可以是敘述、描寫、抒情等方法,還可以細化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具體的表達方式。
文章的寫法是豐富多彩的,因此,以寫法為結構元的文本建構策略也是多種多樣的??梢晕谋镜慕Y構為結構元來組合文本,如《釣魚的啟示》可扣“事情+啟示”來組合文本;可以表達方式為結構元來組合文本,如《竊讀記》可扣“敘事節(jié)奏”來組合文本;還可以細化為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具體表達為結構元來組合文本,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可扣“借景抒情”來組合文本,《落花生》則可扣“借物喻人”來組合文本。
需要說明的是,同質化與異質化的文本建構不是截然分開的,同一個文本組合,有時從這個結構元來看是同質化建構,而從另一個結構元來看則是異質化建構。 如由《橋》《草船借箭》《窮人》整合成的結構化文本。如果以“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為結構元,則是同質化結構文本。如果以“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為結構元,則是異質化結構文本,因為其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各自不同——《橋》中的環(huán)境是為了烘托故事的氣氛,《草船借箭》中的環(huán)境是為小說情節(jié)作鋪墊,《窮人》中的環(huán)境是為映照人物內心。我們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細化下去,分別以“環(huán)境描寫烘托故事的氣氛”“環(huán)境描寫鋪墊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描寫映照人物內心”為結構元,進行同質化文本建構。對閱讀教學結構化組合,到底是進行同質化建構還是異質化建構,由教學取向決定。
閱讀教學文本結構化建構的途徑很多,這里只是我們探究與實踐的常見方式。教什么(文本)的結構化,必將促進怎么教的結構化、怎么學的結構化,從而提升語文教學的品質。
(作者單位:重慶市開州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