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煲?/p>
中國古典小說里的外國
張?zhí)煲?/p>
讀中國古典小說,我們常會感到有一種“天朝上國”的心態(tài)在膨脹。有個疑問??M繞心頭,中國古典小說里的外國究竟是什么樣子呢?
不可否認,許多的中國古典小說里有矮化、丑化甚至是妖魔化外國的描寫。譬如《警世通言》中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我們的李大詩人醉寫一篇“嚇蠻書”,居然就唬得渤海國使臣面如土色,連連表示“愿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而《三言二拍》中的《轉運漢巧遇洞庭紅》,作者杜撰的吉零國人古怪的錢幣習慣,讓主人公文實著實發(fā)了筆小財。更古怪的是,一些小說刻意遵循《山海經(jīng)》的傳統(tǒng),把外國徹底丑化和妖魔化,動輒讓主人公代表天朝去征服人家,一副古代法西斯的面孔,令人生厭。在我國四大名著里,又是怎樣描寫外國的呢?
《三國演義》里寫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提到南中豪強首領孟獲屢戰(zhàn)屢敗,遂搬請了真正的“外援”。這個外援就是烏戈國主兀突骨率領的藤甲兵,這些藤甲兵還真厲害,一度給孔明添了不少麻煩。這個烏戈國在哪里呢?《三國演義》里說“此去東南七百里”,應該是現(xiàn)在東南亞的某國了吧。至今東南亞盛行藤球游戲,估計與這烏戈國的藤甲兵有些淵源吧。
《水滸傳》里曾提到混江龍李俊等“盡將家私打造船只,從太倉港乘駕出海,自投化外國去了,后來為暹羅(今泰國)國之主”。其續(xù)書《水滸后傳》即描寫李俊到海外創(chuàng)立新國事,相當具體。特別是在成為暹羅國王后,他又外結高麗為兄弟之邦,“盡忠天朝,共御強倭”,很有趣地折射出當時中國人的一種戰(zhàn)略思維。
《西游記》里提到了許多國家,傲來國是孫悟空的“祖國”,西天路上還有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女兒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天竺國等。這些外國除天竺(今印度)實有其國外,其他都是子虛烏有,不過是中國的投影罷了。
比起前三部名著,《紅樓夢》提到的外國就多了去了。許是曹雪芹家在清朝督辦過洋務,《紅樓夢》里出現(xiàn)了許多洋貨,有自鳴鐘、自行船、洋藥、洋衣等等,實際產(chǎn)地就有福朗思牙(法國)、波斯(伊朗)、暹羅等。曹雪芹還虛構了茜香國、西天大樹國等幾個國家,而薛寶琴所說的真真國做詩女子,則在虛實之間,亦真亦假,卻偏偏冠以真真國名,想來還真別具匠心啊。有意思的是,女兒國在《西游記》《紅樓夢》《鏡花緣》里都有所提及,尤其《鏡花緣》描寫的女權高漲的女兒國讓人印象尤其深刻。
寫外國卻還是在寫中國,這恐怕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通病吧。
(摘自《國學》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