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定繼承是意志推定與時代要求的產物。其中父母法定繼承順序又是法定繼承的關鍵內容。保留父母位于法定繼承中的第一順序,是體現了現代民法的人文關懷精神,有利于彌補社會養(yǎng)老制度的不足,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是立足于國情的現實立法。
關鍵詞 法定繼承順序 父母 人文關懷精神 社會保障
作者簡介:羅飛云,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23
中央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依法治國,隨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相應機關全面鋪開民法典的編撰工作。民法總則已于2017年3月15日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順利通過,按照要求,其余各編計劃應于2020年修訂完畢。在民法典編撰的重要時期,繼承編是民法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F行《繼承法》是于1985年編訂,全文只有短短三十七個條文,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我國民眾的私有財產的快速累積,相應的導致遺產繼承中出現了復雜多樣的問題,這一系列問題給《繼承法》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現行《繼承法》已不能很好的解決現有的繼承糾紛,《繼承法》的修改已經是迫在眉睫。相較之于民法其他各編,繼承編可能獲得的關注與資源相對較少,但是這并不代表繼承編的修訂沒有困難,沒有問題。繼承編的每一法條都應體現人文關懷精神與法理合理性,同時要使繼承編各條文與民法總則和其余各編協調適應,這對繼承編提出了不小的要求。本文僅從繼承編的法定繼承順序中的父母一順序入手略述淺見。
一、我國父母法定繼承順序的觀點沖突
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應對法定繼承順序進行重新排序與整合,以達到繼承編內容契合民法總則與未來整個民法典從而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F行《繼承法》中關于法定繼承順序規(guī)定在第10條 ,總共為兩個法定順序。關于父母置于法定繼承中的何種順序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應把子女(或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列為第一順序,父母置于子女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后一順序。第二種觀點認為仍然保留父母與子女位于法定繼承的第一順序。
支持第一種觀點理由如下:一是沿襲我國古代宗祧制,在父系血緣的領導支配下,從來都只有子承父業(yè),而不存在父母、祖父母等長輩繼承晚輩的情形存在。因此使被繼承人的財產向其卑親屬發(fā)生繼承是我國一直沿襲的繼承習慣。二是父母子女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后一順序,使被繼承人的財產向下流轉,能使被繼承人的財產流轉于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內,這意味著被繼承人的財產仍然是自己血緣上最親密的后代承襲,這樣財產的繼承更符合大多數人的意愿。三是繼承的向下流轉,更有利于財產的無限流動性。如果由父母繼承財產,當父母死亡,發(fā)生無人繼承財產的可能性更大。根據普遍各國家的規(guī)定,無人繼承的財產應收歸國有。學者認為,輕易的發(fā)生個人財產向國有財產的轉變是不利于對個人合法財產的保護。四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如此立法,應順應世界立法潮流。只有俄羅斯、越南等極少數國家規(guī)定父母與子女同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其他大陸法系國家如法國、德國、瑞士、意大利、葡萄牙、奧地利、日本、韓國,以及英美法系國家如英國、美國都普遍遵循子女第一順序繼承父母位列第二順序 繼承的立法模式,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亦不例外。
由上可知,支持這一觀點的核心在于將父母置于子女后一順序有利于財產的流轉變動。但這一觀點忽略了《繼承法》是保護私有財產繼承權,繼承權男女平等,養(yǎng)老育幼,照顧病殘,互諒互讓,和睦團結,權利義務一致的有機統(tǒng)一。
繼承是根據親屬關系傳遞財產的整個過程。《繼承法》實為財產法與親屬關系之融合。繼承關系中涉及的財產不同于債法、物權法調整的財產,后者不強調當事人之間的血緣、姻親或撫養(yǎng)關系,更多的是發(fā)生在陌生人之間的財產的變動。而繼承包含的是基于血緣、姻親、撫養(yǎng)等更多人身親密關系為原因而產生的傳遞財產的過程?;谶@一特性,《繼承法》不能僅僅單獨強調財產的流轉性,更多的應是體現和引導一個尊老愛幼的品行風尚,構建和弘揚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觀念。法律不僅是解決社會糾紛的工具,更是一定時代的價值追求和道德判斷。
綜上,本人認為第一種觀點和理由不足以說明和論證應當改變父母在法定繼承順序中的第一順序,而保留父母與子女位于法定繼承的第一順序更符合現實需要。
二、父母法定繼承第一順序的合理性證成
父母法定繼承順序的排序應適應現代民法所包含的人文關懷精神,發(fā)揮《繼承法》對社會養(yǎng)老保障制度的促進作用以及立足于國情,從現實需要出發(fā)去綜合思考。因此將父母繼續(xù)保留在法定繼承順序的第一順序是符合上述要求的。
(一) 父母法定繼承第一順序適應民法典的人文關懷精神
在近代民法中,財產的歸屬與流轉關系是民法規(guī)范的主要對象。近代民法以財產權利為中心,主要體現為對外在財富的支配。這顯然忽視了人的存在中的精神性的一面,人的內涵中的多樣性被簡單地物質化了。例如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和1900年制定的《德國民法典》,二者分別產生于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兩次工業(yè)革命使整個人類的物質生產水平迅速提高,個人私有財產迅速積累,與之相關的社會矛盾激發(fā),以財產為中心的民法典孕育而生。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民法典誕生后伴隨著法德二國對外殖民擴張。法國由拿破侖發(fā)動一系列對外擴張戰(zhàn)爭,德國由希特勒發(fā)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足以表明,一部民法典的核心價值精神的選擇對一個國家未來發(fā)展有著深刻影響。比照近代民法以財產法為中心,現代民法強化了人文關懷,主要表現為從以財產法為中心到人法地位的提升,并廣泛體現于民法中主體制度的發(fā)展、人格權的勃興、合同制度的發(fā)展、物權法的發(fā)展、侵權法的發(fā)展、婚姻家庭法的發(fā)展等各個方面。中國未來的民法典應當以人文關懷構建價值理念,注重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充分保障以及對弱勢群體的特殊關愛。
《繼承法》作為民法典中直觀體現民法精神的部分,在《繼承法》規(guī)的編撰過程中更是需要體現人文關懷精神?!懊耖g財富代際傳承不是一個簡單的代際向上和向下的資源流動,而是一個社會過程,……具體來說,民間財富代際傳承主要涉及代際交換、代際倫理、代際流動理論”?!独^承法》的編撰承載著特定歷史背景下《繼承法》的價值追求與道德判斷,孕育著體系建構溫床與制度改革基礎。正所謂“法制者,道德之顯爾;道德者,法制之隱爾”。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撰民法典要求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法》在這一時代要求的背景下編訂需要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对娊洝まぽ酚涊d:“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是孝悌、尊老在中國家庭觀中的體現。故在制訂《繼承法》規(guī)范時首要體現的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精神。將父母置于法定繼承順序的第一順位是對中華傳統(tǒng)尊重父母的品德的體現,同時是對父母的人文關懷的體現,更有利于倡導整個社會弘揚孝敬的父母美德。
(二) 父母法定繼承第一順序有利于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
我國歷史上受宗祧繼承觀念的影響,認為繼承是男性后裔對父祖的繼承,繼承包括權利和義務,其中義務包括對父母及祖輩的贍養(yǎng)義務,因此包括父母在內的直系尊親不能作為子女等直系卑親屬的繼承人,如果子女無后,則由父母承受遺產,但遺產承受人與遺產繼承人是不同的。但近現代法上,因父母作為子女的最近的直系血親尊親屬,父母子女間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感情上都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父母子女是家庭關系中的基本關系,有相互撫養(yǎng)的義務,所以一般都將父母作為法定繼承人,這無疑是合適的。
首先,如果將父母置于法定繼承順序的第二順位,這意味著父母更大的幾率無法取得子女的任何財產,更有可能導致父母居無定所。一旦被繼承人的財產全由子女繼承,那么在被繼承人子女對被繼承人父母是不具有贍養(yǎng)義務的情況下,隨之不能避免的問題是,父母應該由誰來贍養(yǎng)?其中兩類人群在此問題上顯得更加尷尬。一是在農村地區(qū),相當比例的老年人沒有退休金或者積蓄,如果不能根據法律取得亡故子女的財產,那么對其養(yǎng)老問題更加突出。二是獨生子女家庭,不得不說獨生子女政策在我國實施幾十年來以對我國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動有著深刻影響。在現今家庭關系中父母與子女的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關系是不同于古代傳統(tǒng)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家庭關系??偹苤?,現今家庭關系中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不計回報的,這種不顧一切的單方付出是不能否認的現實存在。即使是子女成年,父母仍要負擔起成年子女的學業(yè)、婚姻、事業(yè)等開支,這一現象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更為突出。而在古代家庭關系中,成年子女往往能及時轉化為一定的勞動力而對家庭的付出予以反饋。因此,此時來看,財產不僅僅是物質財富,更是一種父母與子女關系中感情紐帶的體現。一般來說獨生子女對父母的感情比非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子女更加濃厚與深刻,獨生子女愿意把自己遺產留給父母養(yǎng)老的原始感情意愿是同非獨生子女不一樣的。當失獨家庭中的父母不能取得亡故子女的遺產不僅不利于父母的養(yǎng)老保障,更是影響了父母與亡故獨生子女的感情聯系。
其次,根據我國統(tǒng)計部門于2015年發(fā)布的權威數據,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億4千余萬,占人口總數的10.5%,老年撫養(yǎng)比以達到14.3%。雖然自2012年8月起,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和城鎮(zhèn)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工作全面啟動,但是由于我國現在基礎養(yǎng)老保障水平偏低,特別是農村地區(qū)參保率較低,以致于我國現階段的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并不能完全承擔起社會養(yǎng)老的責任,因此,此時如果完全淡化家庭養(yǎng)老的觀念和轉化家庭養(yǎng)老的方式,將會使我國現階段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承受巨大的壓力。一系列的西方福利國家,如德國、法國等將父母置于法定繼承中的第二順位,是因為這一類國家具有高度的社會福利政策,已經完全實現了社會養(yǎng)老,因此不需要考慮運用《繼承法》規(guī)范來調整和保障社會養(yǎng)老問題。
綜上,由于特殊的獨生子女家庭問題以及我國現今社會福利化水平較低等問題,將父母置于第二繼承順位未免操之過急。而繼續(xù)保留父母位于法定繼承順序的第一順序不僅是滿足了民眾的感情需求,更是有利于緩解社會養(yǎng)老保障的壓力。
(三)保留父母法定繼承第一順序是立足國情與現實需要
誠然,當今世界不管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眾多國家在法定繼承的順序選擇上,將父母列為第二順序。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我國國情和其他國家的確是存在差異。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家庭的重要性和地位都沒有受到削弱;同時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的家庭趨向于美國化,中國遠高于美國的父母與子女的同住關系,……,更多依賴子女的幫助而不是相反……?,F代化僅僅是緩慢地改變了家庭代際成員共同居住的形式,中國悠久的家庭傳統(tǒng)文化不可能隨著現代化“旋即瓦解”。中國父母與子女高概率的同住情況以及中國父母對子女各方面的依賴是中國家庭關系的特殊性所在。將父母置于后一法定順序使父母更易喪失房屋居住權以及割裂父母對子女的依賴(這種依賴在子女死亡后體現為對子女遺產的依賴)。
其次,根據我國的立法進程要求,應于2020年出臺民法典,這一要求時間緊,任務重。如不能充分論證每一法條的設立可能性就貿然立法是不符合立法要求的。將父母繼續(xù)保留在法定繼承的第一順序從現實立法情況出發(fā)的。
三、保留父母法定繼承第一順序的立法完善
在保留父母法定繼承第一順序的同時,可以通過完善其他必須修改的《繼承法》規(guī)來優(yōu)化整個《繼承法》。例如將孫子女、外孫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納入法定繼承第一順位。
現有的《繼承法》雖然以通過代位繼承的方式使孫子女、外孫子女在一定程度下獲得了繼承權,但是這種規(guī)定方式并不能夠保證直系血親的卑親屬有效的繼承遺產。在代位繼承人的繼承權性質上,有固有權說與代表權說兩種不同主張。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8條 可知,現行《繼承法》采用的是代表權說。這表明一旦發(fā)生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事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因繼承人喪失繼承權而無法繼承財產,這無形中限制了晚輩直系血親的繼承權利,同時一定程度影響了遺產向下的流轉性。
大多數學者認為現行法定繼承范圍過于狹窄,拓寬法定繼承順序范圍已是未來《繼承法》修訂的必然趨勢。因此,將孫子女、外孫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納入法定繼承第一順位,這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后,使孫子女、外孫子女以祖父母、外祖父母第一順序繼承人的身份繼承一定的財產,這樣仍一定程度保障先于父母死亡子女的財產流轉回其直系血親卑親屬。這樣立法有利于在小程度的立法變動上滿足更大的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有利于提高立法效率同時適應民眾心理承受能力。
注釋:
①《繼承法》第10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yǎng)子女和有扶養(yǎng)關系的繼子女。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yǎng)父母和有扶養(yǎng)關系的繼父母。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yǎng)兄弟姐妹、有扶養(yǎng)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修正草案建議稿》第2條,載于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總第133期,第二條[繼承的原則]繼承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 保護私有財產繼承權;(二) 繼承權男女平等;(三) 養(yǎng)老育幼、照顧病殘;(四) 互諒互讓、和睦團結;(五) 權利義務一致。
③《知言·修身》.
④《詩經·蓼莪》.
⑤《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8條:繼承人喪失繼承權的,其晚輩直系血親不得代位繼承。
參考文獻:
[1]鄭倩、房紹坤.父母法定繼承順位的立法論證.東北師大學報.2013(3).
[2]費孝通.江村經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史尚寬.《繼承法》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薛軍.人的保護:中國民法典編撰的價值基礎.中國社會科學.2006(4).
[5]王利明.民法的人文關懷.中國社會科學.2011(4).
[6]潘靜波、鄭偉杰.民間財富的代際傳承.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7]王歌雅.論《繼承法》的修正.中國法學.2013(6).
[8]郭明瑞、房紹坤、關濤.《繼承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