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霞消失的時候》作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反思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內容的反叛性和思想的新銳性在當年贏得了很多青年人的贊賞,其中的女性形象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小說的女主人公南珊由于獨特的人生經歷使她具有獨特的思想。本文通過對小說進行簡單梳理,淺析南珊這一女性形象和她單純而深沉的人生觀。
關鍵詞:《晚霞消失的時候》 女性形象 南珊 人生觀
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在其眾多人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令人印象深刻。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是世俗的化身,作為滿足人的基本生活的能指而存在,女性始終處在被觀察和被否定的位置,其生活受到男性制約。進入“文革”時期,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無一例外地遵循著“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創(chuàng)作原則,只談階級,不談人性,以紅色為基調,作品中出現(xiàn)的是沒有血肉的典型人物。但是“文革”主流話語體系之外,地下文學不乏手抄本小說,其中有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特別值得回味,他們與“文革”主流文學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大都感情細膩,有著善良、溫柔和堅強等一系列傳統(tǒng)女性的優(yōu)良品質,懷著對生活強大的信心和對未來無限的希望,由于他們經歷的人生軌跡不同,各自擁有獨特的理想追求和人生價值。
一、《晚霞消失的時候》概說
《晚霞消失的時候》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別是共產黨和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后代,小說以男主人公李淮平作為第一人稱敘事人,講述了他在不同時期與女主人公南珊的四次相遇,中間夾雜著他們討論的有關愛情、歷史和宗教等問題,深刻反思了“文革”時期紅衛(wèi)兵和知識青年一代的人生成長軌跡。
小說的敘事結構很規(guī)整,分為春、夏、冬、秋四個章節(jié),分別對應四個歷史時段,具有充分的歷史象征性,象征著李淮平和南珊從“文革”前夕到“文革”結束的十多年里的四次相遇。第一次相遇是在春天的一個早晨。春意盎然的溫暖時節(jié)讓人充滿了對未來無窮的美好想象,在這樣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里李淮平與南珊在公園里不期而遇,身穿淡藍色服裝的南珊與李淮平侃侃而談,南珊問李淮平歷史的動力是什么?是文明還是野蠻?李淮平給出的答案是推動歷史的發(fā)展是野蠻,兩個正值青春期的中學生在對歷史動力是什么進行追問。第二次相遇不同于第一次那樣美好,充滿了殘酷性。1964年的一個夏夜,李淮平已經成長為一名紅衛(wèi)兵的領袖,帶領手下二十多個紅衛(wèi)兵抄了前國民黨高官楚軒吾的家,南珊則以造反者楚軒吾的外孫女的形象出現(xiàn),威嚴的審判者與痛苦的受難者四目相對,李淮平再次遇到了南珊,面對李淮平的審判,南珊只有低下頭沉默不語,二人之間擦出的愛情火花在“文革”這場抄家風波中被仇恨徹底熄滅。事后李淮平知道自己帶領抄家的楚軒吾竟然是父親的朋友,自己青春萌動時有好感的少女南珊竟然是楚軒吾的外孫女,從那一刻李淮平無時不在懷著一顆懺悔的心,從來沒有平靜過。第三次相遇是在冬天“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火車上,李淮平在送別去內蒙古落戶的朋友,經歷抄家后的南珊很快成為“舊世家的落難小姐”,地位卑微,生活艱苦,但仍然還有大家閨秀的氣質,言談舉止溫文爾雅,作為知識青年的她要帶著弟弟南琛去內蒙古大草原上插隊落戶。在火車上李淮平看見了南珊,對南珊將要被下放農村的那種平靜感到震驚,偶然聽到了南珊一家人的談話。最后一次相遇是在1978年秋天的泰山之巔,相隔十二年,南珊已經從一個年輕活潑的女中學生成長為一位平靜超脫的中年女性,是一位外國上尉的隨從翻譯,李淮平在應征入伍后成為一名海軍軍官,泰山上二人第二次正面接觸,李淮平終于袒露了多年以來的心聲和懺悔,南珊則不愿意再提起往事,提出以后不要再見面。
二、南珊形象
(一)家庭出身
在十分重視“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血統(tǒng)論的“文革”時期,南珊自出生起就有了一種由身世帶來的沉重負擔。南珊出生在一個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家庭:外公楚軒吾原是國民黨國防部高級專員,兼任國民黨第二十五軍代理軍長;父親蘇子明原是黃伯韜的機要參謀,后出國經商。這樣的家庭在“文革”時期政治地位卑微,但經濟上還算富裕。南珊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生活和理想充滿著熱愛和追求。但她也常常感到自卑,“我永遠也無法知道,我怎么會帶著這樣一種自卑到世上來,也可能我的心靈帶著天賦的殘缺,也可能是由于我從小缺少母愛。但蒙昧中的情感已經無可挽回地忘卻了。從我能記事時起,這種感覺自己卑小的心情就總在折磨著我的心靈。尤其是當我受到委屈的時候,這種心情就更顯得沉重”。南珊從小感受到世界的不公正,尊嚴受到踐踏,產生自卑心理。
南珊家境優(yōu)越,善良純潔,深厚的家世背景卻掉進卑微的社會現(xiàn)實,溫柔知性,一切都太美好,宛若一個美麗的天使,在“文革”的大潮中經歷從都市到農村、從社會上層到底層的命運遭遇和精神創(chuàng)傷,但是在外公楚軒吾的儒教傳統(tǒng)的宣揚下,南珊被外公身上沉著淵博、寬厚樂觀的風尚所感染,使得她在幼小的年齡就一直在努力尋找一種至美至善的人格。
(二)人生觀念
中學時期的南珊聰明清秀,活潑大膽,自信嫻雅,超凡脫俗,富有教養(yǎng)。家庭出身造成了她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在“文革”中被紅衛(wèi)兵抄家,心靈遭遇創(chuàng)傷,情感受到傷害,原有信仰坍塌,人生理想破滅,個人生活深陷痛苦之中。孤獨無助的她不得不尋找精神的新歸宿,尋找一種心靈慰藉和生活動力,因而轉向信仰宗教,把宗教作為完善自我和修復心靈的手段,用宗教信仰來支撐自己苦難的生活。
南珊在年幼的時候便沒有母親的關懷,接連遭受的劫難一度使善良溫情的她走向冷漠寡言,為了尋找心靈的平靜,為了今后更好地面對生活,她找到了偉大長者上帝,“我還應該感謝一個不可知的力量……有人說,那是一個神圣的意志,有人則說那是一個公正的老人。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我相信他高踞在宇宙之上,知道人間的一切,也知道我的一切……假如他真的存在,那么當我終于有一天來到他面前的時候,我一定為我自己,也為他所恩賜給我的家庭,向他老人家深深鞠躬,表示一個兒女的敬意?!眱r值觀受基督教影響很深的南珊,擁有對生活的堅韌精神和進取心,被迫帶著年幼的弟弟到草原插隊,到大興安嶺當牧民,到林場做拖拉機手,最后到外事局當翻譯,默默忍受著生活帶來的各種磨難,卻始終沒有改變過自己的生活信念。
小說表面上呈現(xiàn)的是愛情故事,以李淮平和南珊之間的從春天的萌動到秋天的凋零的戀愛悲劇展開,深入探討愛情,側面反映出“文革”時期人們對于愛情的渴望。與以往小說以愛情大團圓結局有很大不同的是,當李淮平在泰山之巔向南珊表達愛慕之情時,南珊決定要忘掉過去,拒絕了李淮平,并提出以后不再見面。南珊有著強大的對生命的韌力和對未來的信心,維護著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尊嚴,選擇通過宗教改變信仰來自贖,堅守傳統(tǒng)道德的自我完善,尋找至美至善至真,追求完美的人生,原諒和寬容之前受到的冤屈,沒有心生怨恨,相信人性善,放棄了對現(xiàn)實不合理的批判,通過反省個體性靈來升華人格。在小說最后,李淮平也對南珊的高尚人格表現(xiàn)出了由衷的敬仰:“南珊,她在我心中已經不再是一個名字和一個人,而是一種信念,一種對于我的人生正在開始發(fā)生無比巨大的影響力的嶄新的信念!”
楚軒吾作為一名智慧的啟蒙者形象,是南珊的人生導師,指導青年人該如何走人生的道路,告誡年輕人不宜盲從政治?!霸趪颐\和社會責任面前,你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政治見解的?,F(xiàn)在有許多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動輒以改革為己任……讀書,是為了深思熟慮,通情達理,絕不能以自己信奉了什么就投身到將某種意志強加于人的斗爭中去?!边@段楚軒吾在火車上對南珊說的話,其實也是說給李淮平的,告訴年輕人不要因為相信某些觀念就去破壞社會,這是非理性的行為。其實也是作者禮平在向讀者解釋自己以及紅衛(wèi)兵一代人的人生經歷,“文革”的暴動就是青年人在人生的青春期非理性的不恰當?shù)男袨椤D仙捍饝溃骸拔易x書,是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更合理,我永遠不會因為自己堅信了什么理想就把它強加到別人的意志和心愿上。”因此,對李淮平而言,南珊一家人實際上扮演了一個啟蒙者的角色,將他的靈魂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結語
《晚霞消失的時候》這本“文革”時期地下文學的手抄本小說,具有現(xiàn)代意識,堅持懷疑和否定的精神,宣揚人性復歸,對人的理性進行深刻反思,現(xiàn)在讀來仍有重要價值。
南珊的形象代表著歷史記憶的呈現(xiàn)與化解。小說中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道出了關乎人類歷史、戰(zhàn)爭、人生、宗教信仰等宏大問題的追問,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南珊、住持、國外軍官與李淮平都在反思人性與革命,文明與野蠻,哲學與宗教,科學與藝術,每次提出這樣的問題,都會以宗教的形式化解掉。李淮平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懺悔意識,知識青年南珊信仰基督教,將人類的歷史歸結為文明和野蠻的沖突,告訴我們要寬容他人,學會去愛。南珊依靠宗教信仰的力量維護著人格的尊嚴和對理想愛情的追求,經歷了“文革”那樣一個獨特的時代,生活的重重苦難塑造出一種堅定超脫的氣質,成為文學史上光輝的女性形象。
參考文獻:
[1] 禮平等.晚霞消失的時候[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
[2] 尹元華.生活在別處——“文革”地下文學中的女性形象[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5).
[3] 譚震.“文革”手抄本小說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1.
作 者:王鑫,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編 輯: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