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達+莫欣岳+李歡
【摘要】釣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郊,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后裔的聚居地。在歷史的洗禮中村落的興衰與變遷可謂一部濃縮的古代廬陵文化史,目前該村保存明、清古建筑大約有150多處,融合山、水、古建筑為一體的藝術形式,成為典型廬陵民居代表。建筑不同于其他藝術,既非個人作品,又兼顧功能性質(zhì),包含地域性、公共性、技術性等特征。故建筑美學的研究方法不僅是對建筑本身進行鑒賞,還包括了對形式美、空間序列美、自然與人文和諧美、個性美等的研究,其中形式美還包括了建筑的比例、尺度、結(jié)構等因素。從建筑美學的角度出發(fā),以江西釣源古村為例對傳統(tǒng)廬陵民居的美學特征進行分析與研究,旨在為現(xiàn)代建筑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廬陵;釣源古村;民居建筑;建筑美學
廬陵傳統(tǒng)民居作為我國民間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美學思想與藝術形式。這些的思想和形式深刻體現(xiàn)在村落布局、建筑造型、空間結(jié)構與色彩運用等方面,暗含著當?shù)氐纳鐣?、?jīng)濟與文化等豐富內(nèi)容。釣源古村作為廬陵傳統(tǒng)民居的代表,彰顯著廬陵民居的藝術特色與美學特征。
一、釣源古村的歷史概況
位于吉安西郊的釣源古村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后裔聚居的古村。“釣源”二字源于“姜太公渭水池邊垂釣”的典故。唐末博士歐陽弘(歐陽修叔叔)在此開基,世代繁衍。歐陽修編寫的《歐陽氏譜圖》記載:“自通三世生琮,琮為吉州刺史,子孫因家焉。琮八世生萬,為安福令……托生皇高祖府君?!雹俪浞终f明了歐陽氏先祖早年在吉安當刺史,晚年定居,為史遷祖。后人歐陽萬在安福定居,到五世歐陽弘定居釣源,成為開基祖。清乾隆十五年(1750)安福君的后人也遷入釣源居住,自此九世五祖始分仁、義、禮、智、信五派。
釣源民風淳樸,人才輩出,曾先后進士及第9人,明代出巡撫,后因受“東林黨案”牽連,多數(shù)族人棄儒從商。商戶、商賈遍及兩湖、兩廣地區(qū)。外地經(jīng)商的族人將大量財富運回釣源修建村落。據(jù)清道光年間記載:“釣源人口曾萬余,建大量祠堂、住宅、商鋪、錢莊、跑馬場等百余家?!雹谝虼擞兄靶∧暇钡拿婪Q。清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入吉安,為籌集軍餉派小股部隊進駐釣源,村民們殊死抵抗,太平軍在震怒之下派大軍破村,昔日繁華的“小南京”在戰(zhàn)火中化為灰燼,此后又歷經(jīng)土地革命時期的紅白割據(jù)、“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F(xiàn)存的釣源村落規(guī)模是原來面積的1/4,即便如此現(xiàn)在的釣源古村仍擁有明、清古建筑150余幢,其中祠堂5座、廟宇1間、石橋2座、書院3座、別墅式住宅1棟、其他民居120余座。這些建筑靜靜地佇立在古村中,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經(jīng)受著洗禮,目睹著釣源的興衰與發(fā)展。
二、釣源古村的形制美學特征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碧K東坡描繪的正是中國古代村落的優(yōu)美圖畫。為營造理想的人居空間,傳統(tǒng)的村落規(guī)劃充分吸取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思想,因此,村落布局一般都是選擇依山傍水、枕山環(huán)水、背山面水、負陰抱陽、隨坡就勢的地帶進行規(guī)劃與營造。
(一)“天人合一”的布局之美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歷來受到思想家們的重視,為多數(shù)建筑巨匠所守悟?!疤烊撕弦弧钡淖匀挥^是把自然看做一個有機整體,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個部分。因此,在建筑營造方面要考慮當?shù)氐淖匀粴夂?、水土質(zhì)量等因素,正所謂:“相形取勝、相土嘗水、辯方正位。”
釣源村落表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美:首先,在建村初期,村落的選址就是按照依山傍水、隨坡就勢的方法來規(guī)劃。地處吉安西部的釣源現(xiàn)有莊山、渭西兩個自然村組成,是典型江南丘陵地貌。俯瞰整個村莊,起伏的山岡被植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猶如一個綠色的掛毯。村落兩個相連的山岡環(huán)抱,向西的莊山自然村南北隆起、中部呈低洼狀、東西走向為“帶狀盆地”的渭西村東西高、中部低,形成自西向南的“坡谷地”。村中有一條東北向西南的溪流,還有一條約3里多長的“S”形長安嶺從東向西延展。猶如太極八卦一般,分別將莊山、渭西兩個村至于太極圖中分線的“太陽”中心區(qū)“少陰”位與“太陰”位。這種布局不但將良好的風水理念植入村落,而且打破了傳統(tǒng)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模式,豐富了建筑的空間形式;其次,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釣源的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有利于樟樹這種大型喬木的生長。進入古村,萬樟環(huán)繞的植被林之間曲徑通幽。一條鵝卵石的驛道緩緩通向山岡,不遠處古民居在樟樹林中若隱若現(xiàn),使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空間有效結(jié)合,樟樹林的作用不僅可以納涼、“固氣”,還避免了寒風、濕氣對村莊的侵擾。使村民獲得穩(wěn)定的居住需求。
綜上所述,釣源古村的布局充分利用了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為營造適宜的居外空間,將“天人合一”的理念發(fā)揮實處,突出了“形式美”的特征。真所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p>
(二)釣源民居的“雅致美”
除了用“天人合一”的理念規(guī)劃布局之外,釣源民居也有著它獨特的“典雅之美”,指通過幾何的形體、雋麗的色彩來營造它本身的藝術雅致。
1.形體幾何之美
柏拉圖說過“幾何是最美的形體”。③在釣源,單棟民居的平面幾何形體基本為方形,普遍是“一明兩暗三開間”的布局。前廳寬敞,后廳較小,左右房對稱,結(jié)構緊湊。此外,依據(jù)房主的地位、財力、身份的不同,部分民居的布局形式豐富多樣,有一進兩廂式、兩進四廂式、庭院式、邊宅式等。一般兩進四廂式的民居居多。占地約160平方米,除正廳外,還有兩層高的后廳,前、左各有邊宅是仆人的住所。財力更雄厚的,其建筑面積能達到500平方米。村中歐陽增祥的老屋占地約800平方米,是村中現(xiàn)存最大的建筑。
釣源民居的立面結(jié)構為一層或兩層,一層的立面結(jié)構規(guī)整、布局緊湊、體態(tài)輕盈,兩層的民居堂皇富麗、氣勢不凡。通常莊山村居多,這種氣勢的凸顯歸功于釣源古村特有的重檐屋面。重檐屋面是在傳統(tǒng)“人”字形屋面的檐部下方橫向隔斷,形成兩個層次,從而增加了房屋的高度并取得了良好的通風與采光效果。豐富了建筑的體量感并與整體性,并與單體建筑形成鱗次櫛比的空間氛圍。
2.色彩素雅之美
色彩作為最為直接、強烈的藝術語言使事物呈現(xiàn)不同的視覺效果與心理感受。在建筑中色彩的應用也表現(xiàn)了其藝術特色和地域特征。釣源的民居主色調(diào)是青灰色。由于釣源附近的山崗地區(qū)制磚土壤含鐵較多,經(jīng)燒制的磚頭呈青灰色,堅固耐用。因此墻體的砌筑都是清水的灰色墻面。屋面的黛青色蓋瓦沉穩(wěn)、生動,與墻面的顏色形成強烈的明暗關系對比,使建筑素雅、厚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釣源墻體的加工上采用“藍灰勾縫”的工藝,即用木炭灰和石灰與細砂相伴沿磚縫勾了直線,顏色比青磚深,增加了墻面美觀。使建筑形成線的運動,自由而有節(jié)制、活潑而不輕佻,律動感十足。
三、釣源民居的建筑構造美學特征
宋代的《營造法式》將大木作的結(jié)構形式分為殿堂結(jié)構、廳堂結(jié)構和簇角梁結(jié)構三種形式。殿堂結(jié)構廣泛應用于大型宮殿、廟宇建筑。廳堂結(jié)構則應用于民居、店鋪;簇角結(jié)構呈多邊形,結(jié)構被規(guī)制在亭榭樓閣中。
釣源古村的民居建筑主要屬于廳堂結(jié)構,即小式梁架結(jié)構,但村中的個別祠堂是穿斗與抬梁混合使用,氣勢恢宏,體量巨大。這些建筑都已超出小式建筑的“規(guī)制”,成為古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磚木混合結(jié)構是釣源民居主要的結(jié)構體系,稱為“排山房”,這種結(jié)構既區(qū)別于北方的抬梁式結(jié)構,也與南方穿斗式的構架有著明顯的差異。承重構件不完全依賴于構架,山墻多為承重的一個部分來承載屋頂?shù)臋_條,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構造方式。內(nèi)部空間的藝術處理主要是沿著中軸對木構架和兩廂間壁進行裝飾,多進民居的序列也決定著裝修繁簡。比例工整,富有美感。除此以外民居的墻體、天井、柱礎也彰顯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風火馬頭墻
釣源民居的主要外形特征之一除了上文提及的重檐屋面外,還有兩邊翹首的風火馬頭墻,即房屋的外墻高于房梁與屋頂,再砌筑成馬頭形狀。具有防火防風的功能。釣源的階梯式馬頭墻與其他地方的馬頭墻有著不一樣的形式,兩邊墻體各分高低三個層次,前后各三垛馬頭墻,一邊六垛,兩邊共十二垛,墻頭翹起,整個墻體造型簡潔、美觀、韻律十足。在疊落比例上釣源馬頭墻的疊落比例為1:1,這與民居的“四分半水”有關,使整個房屋協(xié)調(diào)并將防火功能與審美效果有效地結(jié)合在一起。除了三垛馬頭墻外還有單垛和雙垛的,但是相比三垛的馬頭墻數(shù)量較少,原因在于前后三垛的馬頭墻比兩垛的更優(yōu)雅,比四五垛的更為簡潔,更具美感。在釣源不是每家每戶都是用馬頭墻,因為建造馬頭墻不僅要增加材料,還要加大難度,擁有“十二個垛子”是身份與實力的表現(xiàn)。
(二)元寶形天井
我們都知道南方以“天井式”民居為主,北方以“合院式”民居為主。這種建筑布局是人們長期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由于南方緯度較低,年降水量豐潤,氣候潮濕悶熱。因此民居的建造就必須裝置天井,天井的功能主要滿足建筑內(nèi)部的通風、采光與排水。在江西天井被稱之為“明堂”,《理氣圖說》有明確表述:“天井為屋內(nèi)之明堂,主于消納?!睂⑻炀墓δ芘c名稱表達得非常清楚。按照形制分類江西民居把天井分為土形天井、水形天井與坑池天井。除了基本的物理功能外,天井的比例與尺度還取決于建筑的規(guī)模與形制。以天井為中心的一“進”單元平面為建筑發(fā)展多“進”提供了可能。良好三維空間比例的天井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負氣壓,成為宜居、宜人空間內(nèi)部環(huán)境的必要前提。
天井型民居作為南方主流的類型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傳承與演變,但到晚清之后,明顯走向退化直到消亡。追溯其原因有三:
1.天井的改良
天井作為南方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但在歷史的演變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制約著天井的發(fā)展,如屋內(nèi)飄雨、炫光等問題。
2.天井的變異
中小型建筑的出現(xiàn)使傳統(tǒng)的天井不能植入于新型建筑中,為解決通風與采光等問題就必須探索新的構造模式。
3.玻璃的出現(xiàn)解決了室內(nèi)空間潮濕、通風、采光的問題
釣源民居為解決通風、采光與排水問題就在大門入口上方的屋面直接敞開一個豁口(稱為天眼),利用高位的豁口解決通風與采光問題,并在地面四周挖置內(nèi)水溝,使雨水從水溝通向兩邊的水槽。一旦匯水的溝槽超出內(nèi)墻,人們就將豁口改制成梯形,由于形似“元寶”,故稱為“元寶形”天井?!霸獙毿巍钡奶炀脑O計不僅繼承了江西民居“四水歸堂”的理念,還打破了傳統(tǒng)屋面的單調(diào)感,豐富了民居的裝飾意味,并在靈巧的變化中蘊含“財氣”的美好意義,成為廬陵傳統(tǒng)民居獨特的建筑符號。
(三)柱礎
在江西柱礎又稱“磉礅”或“鼓蹬”,是民居中保護柱身和防潮的功能構件,又是重要的裝飾構件。早期江西的明宅中有不少的柱礎是木制的,也有石制的。這些木礎木紋平整、造型簡陋,沒有細致的藝術加工,顯得樸實無華。隨著柱礎逐漸變?yōu)檠b飾構件時,柱礎的變化也是層出不窮的。為了使柱礎與地袱有一個協(xié)調(diào)的合口平面,柱礎多為八角形式。石礎一般分出兩段或三段處理,似仍保留櫍的形制。上段多做石鼓形,下方為抹角方基,或者雕成鼓架、勾欄等樣式。
釣源古村的柱礎均為八角石礎,礎身有的兩段處理,有的三段處理。并在柱礎上雕刻精美的圖案,這些圖案與人們?nèi)粘5纳盍曅杂嘘P,有對情感宣泄的,有對未來憧憬的,所貫穿的主題是對吉祥平安的祈盼。多以蓮花、如意等紋樣所呈現(xiàn),其雕琢工藝精湛絕倫、栩栩如生。
一般認為美直接起源于功能之中,這個古老的命題已經(jīng)過哲學家無數(shù)次的論證。在釣源,民居的建筑構造處處體現(xiàn)著功能與審美的結(jié)合,不管是風姿綽約的馬頭墻,還是造型別致的元寶形天井,或者是工藝精湛的柱礎都凝聚著當?shù)厝说闹腔叟c訴求,彰顯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四、釣源民居建筑空間的幽靜美
(一)空間的幽明美
路易斯·康說過“建筑與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勒·柯布西耶也將建筑稱為“光的賦形者”。這一點在釣源古村的民居中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
精致典雅的釣源民居四周由騎瓦墻、馬頭墻圍起,廳堂前外墻上方的屋面開設“元寶形”天門,使建筑獲得良好的通風與采光效果,既保證了戶主的私密性,也是與外界接觸的第一媒介,因此給人一種幽明的感覺。此外,重檐的屋面是由屋面的檁條橫向搭接圍合的空間,由于空間緊湊,當外界的光線射入房內(nèi),透過光影折射在墻壁所形成的微空間,使光影與整個封閉空間共同產(chǎn)生幽靜而又明亮的審美趣味。
(二)空間的寂靜美
釣源古村的街道寬度僅達到建筑的1/5左右,根據(jù)當?shù)氐娘L場氣流變化,釣源人巧妙地應用堪輿理論,大量使用夾角,形成了墻折、路彎、巷曲等空間形態(tài)特點,所謂“曲巷深弄”。高聳的馬頭墻與騎瓦風火墻此起彼伏、相互交錯,形成了極富韻律的天際線。山墻中間呈現(xiàn)“一線天”。穿過飾有精美門罩的正門,進入室內(nèi),明亮的光線穿過幽暗的房屋似乎與外界隔斷聯(lián)系,民居中的天眼懸于半空之中,佇于廳堂之上,植于屋宇之外給人一種靜謐、祥和、寧靜的感覺,透過沿口聽犬吠蟬鳴讓人感覺到優(yōu)雅與靜謐。
(三)空間的虛實美
首先,釣源民居的中小型民居戶型主要是由門、天眼、廳堂三部分組成,雖然在構造上摒棄了傳統(tǒng)的天井,但天眼的開設同樣解決房屋通風、防潮、采光與排水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天眼是天井的變異。從門(半開半封閉式)到天眼(露天開敞)再到廳堂(開敞式)至兩旁的廂房(封閉式)形成了內(nèi)空間與外空間、明與暗、開放與封閉的交替變換,成為建筑中虛實相對的空間序列。
其次,別墅式住宅的民居將院落與建筑有序劃分,院中的甬道直通建筑的門廊,由近到遠拉開了虛實的空間關系,透過圍墻的大門可以看到前院中種植的樹木,花草與建筑相互滲透,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使庭院精致多變、尺度宜人。
再次,“四水歸堂”的理念也是釣源民居虛實關系的重要形式,受“四水歸堂”的理念釣源民居呈內(nèi)向型,相鄰的建筑用風火墻阻隔,封閉了建筑的整體外觀是“實”的一面,但建筑的內(nèi)部則是用天井、天眼來與外界交流形成了“虛實共生”美學特色。
最后,“祠宅合一”的建筑形式也包含空間的虛實關系,釣源民居的居住模式基本是以圍祠而居,祠堂作為圍繞中心最為醒目的建筑展現(xiàn)了“實”的一面,而諸多的建筑群圍繞祠堂鱗次櫛比的排列拉開了空間的層次關系。反之,家祠中住宅與祠堂有序的排列,可以看做一個有機的建筑群整體,并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融入,構置了虛實相生的美學特點,充分達到了藝術與生活完美的統(tǒng)一境界。
五、釣源古村對現(xiàn)代建筑的思考——“返回源泉再出發(fā)”
建筑作為一個時期歷史的社會文明縮影,承載當時的人居文化與社會形態(tài)。釣源古村人們在歲月的洗禮中,面對動蕩不安的風云變幻,面對戰(zhàn)亂的烽火硝煙,面對自然與人為的破壞,用生命與鮮血為后世留下了民居的藝術寶庫,對于現(xiàn)代建筑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和諧美的啟示
此處“和諧美”是指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之美,建筑與環(huán)境的自然協(xié)調(diào)之美。使建筑與環(huán)境的有機整體相互和諧。這一點也正是由于釣源古村的布局理念、規(guī)劃方法給予我們的啟示。
面對“全球化”的大氣候,為避免“趨同化”現(xiàn)象的蔓延,現(xiàn)代住宅的規(guī)劃思路與設計方法就必須尊重自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或地形人工造景。在建造中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使居住者在居住環(huán)境中充分與自然融入。
(二)雅致美的啟示
釣源民居無論在平面、立面的空間中都充分展現(xiàn)了靈活的幾何形體與素雅的色彩效果,值得現(xiàn)代建筑借鑒。在建筑設計中,形體美的幾何應用將空間形成了曲與直、方與圓、虛與實的層次關系。給人以簡潔、明快、生動、活潑的效果。另外,色彩作為建筑中最為重要的視覺元素,與形體一道成為傳達建筑空間與環(huán)境的信息語言。釣源古村的色彩應用正是基于建筑材料本身的特質(zhì),再通過藝術的加工形成了黑白灰均勻的層次變化,使其厚重樸實、雋麗素雅。
(三)構造美的啟示
現(xiàn)代建筑的刻板、單調(diào)、壟斷給城市帶來了空前的冷峻,形成了乏味、呆板的面貌。裝飾良好的建筑又是以喪失功能為代價,使功能與形式不能良好的協(xié)調(diào)與統(tǒng)一。適當運用傳統(tǒng)的藝術構造并結(jié)合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可以讓建筑富有活力,使建筑經(jīng)得起玩味,從而豐富城市面貌的多元化,打破了人居環(huán)境刻板的僵局。
(四)幽靜美的啟示
釣源古村的幽靜美有著良好的空間秩序與虛實關系,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寧靜,緩解人們的壓抑感覺,保證了良好的私密性與通透性,從而在居住體驗上獲得真正的放松。因此,營造良好的空間秩序是現(xiàn)代建筑不可規(guī)避的重要問題。
在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中,我們應當把空間秩序與場所精神緊密結(jié)合,針對不同階層的人群,以各種年齡、職業(yè)及心理狀況、健康指數(shù)為目標,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私密的、共享的空間環(huán)境,盡可能地滿足各種生理與心理的平衡感。在建筑周邊融入虛實、對比的手法加強了建筑與環(huán)境的共榮。
基于對現(xiàn)代建筑的思考,上述四點是在未來建筑設計中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釣源古村的美學特征為今后的設計提供了參考,使得在以后的研究中“返回源泉再出發(fā)”。此處“源”與“泉”的概念如下:所謂“源”即源頭,是指傳統(tǒng)建筑的精髓,傳承至今不能隨意丟棄,這是作為一個設計者應有的準則;“泉”即設計的靈魂,指不斷創(chuàng)新。在現(xiàn)代建筑中歷史是需要借鑒的,但并不意味著要固本恪守,將設計圈入傳統(tǒng)的“牢籠”,束縛住我們創(chuàng)新的手腳。而是要合理的借鑒,傳承并發(fā)揚;同樣也不能盲目地粉飾傳統(tǒng),將不屬于地域的設計元素植入空間,形成風馬牛不相及的設計“病態(tài)體”。因此,“源”與“泉”的適度把握將成為未來設計的不二法門。
結(jié)語
如今,美學已不再是單純的外觀問題,而是精神問題與哲學問題。建筑也是一種美學,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但現(xiàn)代的建筑還停留在趨于外形、吸引消費者的視覺層面上,缺乏靈魂之美、細部之美、功能之美。新型的思潮與傳統(tǒng)的審美應兼收并蓄,現(xiàn)代建筑要想同時擁有靈魂與血肉,就必須遵從自然法則,注重城市的機理與建筑的文脈,做到“返回源泉再出發(fā)?!?/p>
地域文化對人心理和精神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其也在全球化的對抗、吸收、并蓄中不斷適應與變化。釣源民居的美學特征作為地域文化中的一個因子將幫助當代人喚起記憶,引導經(jīng)典、清新的審美感受,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未來的明燈。
注釋:
*基金項目:蘭州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編號:lzujbky- 2016- k06)。
①李夢星.釣源村:中國最美古村落[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②鄧洪武,鄧裴,雷平.釣源古村“風水玄機”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理念——江西古村落群建筑特色研究之四[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
③楊勤芳.徽州傳統(tǒng)建筑美學特征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
參考文獻:
[1]羅仙佳.鄂西土家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美學特征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2]李燁,周世玉,鄒曉明.歐陽修后裔聚居地——釣源尋韻[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
[3]董黎.鄂南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4]黃浩,邵永杰,李延榮.濃妝淡抹總相宜——江西天井民居建筑藝術的初探[J].建筑學報,1993(4).
[5]黃浩.江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2008.
[6]彭建波.江西傳統(tǒng)民居天井的環(huán)境營造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
[7]盧世主.傳統(tǒng)村落歷史環(huán)境保護設計——以江西吉安釣源古村為例[J].民族藝術,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