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今,我們進入了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時代,自媒體發(fā)布平臺為人們涉獵信息和發(fā)布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本文旨在分析自媒體發(fā)布平臺的數據應用模式,從而揭示數據對于自媒體發(fā)布平臺的意義。
關鍵詞 自媒體;數據;數據的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8-0052-02
微信公眾平臺和《今日頭條》同為自媒體發(fā)布平臺,兩者有著很大的共性,卻又因為兩者自身的定位不同,導致了其運營模式有著一定的差異。微信公眾平臺依附于微信產品本身,運營者可以自主實現(xiàn)對特定群體發(fā)布文字、圖片、推送、語音等信息;而《今日頭條》則有所不同,它不僅是自媒體發(fā)布平臺,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資訊類App,使用數據發(fā)掘的方式,設置算法推薦機制,為用戶推薦個性化的
信息。
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涉獵,更多的是用戶的自主行為,根據用戶自身的需求和欲望自主選擇信息;而《今日頭條》則是一種被動行為,通過算法機制打造一種精準定制模式。
1 數據挖掘形式的對比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微信公眾號注冊量已經超過了1 000萬個,相比起微信公眾平臺建立初期,該數據已經翻了幾番。由此可見,如今受眾閱讀的自主選擇權越來越大,微信公眾號運營者所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而微信公眾平臺的數據收集,一方面為產品研發(fā)提供了重要依據,另一方面為運營者提供反饋,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運營和發(fā)布模式。目前,微信公眾平臺主要為運營者提供6類數據反饋,除了最基本的用戶數據分析、圖文數據分析以外,還有關于菜單、消息、接口、網頁的數據
分析。
《今日頭條》作為一款與微信公眾平臺同期推出的產品,截至2016年11月,雖開設頭條號的個人、組織僅有39萬,月活躍用戶約為1.4億,但該產品卻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用戶黏性。反觀微信公眾平臺,如今由于信息過載,已經開始出現(xiàn)了影響力下滑的趨勢。相比之下,雖然《今日頭條》的后臺數據反饋較微信而言較為薄弱,主要分為文章分析、頭條號指數、粉絲分析3個板塊。但是《今日頭條》由于準確的算法推薦機制,其整體發(fā)展勢頭迅猛?!督袢疹^條》App在其登錄界面主動推薦用戶使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建立賬號,從而通過自身的推薦算法機制更加準確地獲得用戶的興趣DNA,并在用戶操作的過程中,監(jiān)視用戶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從而達到不斷更新、完善用戶模型的目的,實現(xiàn)精準推薦閱讀內容。
可見,微信公眾平臺的數據主要為騰訊和運營者服務,而《今日頭條》的數據反饋則大多數借助算法作用于用戶,為運營者提供更可觀的傳播效果,同時在無形之間優(yōu)化用戶
體驗。
2 數據的利用形式對比
2.1 數據對運營者的指導意義:優(yōu)化質量
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后臺的圖文數據分析功能主要為運營者提供閱讀量、轉發(fā)量等基本數據,除此以外,還能呈現(xiàn)出用戶閱讀推送的途徑、閱讀發(fā)展趨勢等信息。這些數據對運營者調整內容定位、形式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例如:大多數公眾號都會集中在每天12:00-14:00、21:00-23:00兩個時段發(fā)布推送,主要是因為根據微信公眾平臺的后臺大數據分析,在以上兩個時段用戶是最為活躍的,因此在此期間發(fā)布的推送的閱讀量普遍高于其他時段;又如根據后臺反饋的用戶興趣熱點,有助于運營者調整推送的標題、多欄內容的順序
排布等。
而《今日頭條》的后臺數據反饋則大多數是直接體現(xiàn)在用戶身上,對運營者的反饋較少。但隨著頭條號的紅利期來臨,競爭日益激烈,《今日頭條》最近也研發(fā)出了針對運營者的反饋制度。例如:雙標題機制,在頭條號運營者發(fā)布信息的時候,可以設置兩個不同的標題,通過《今日頭條》的算法推薦機制送達到用戶,并在后臺為用戶反饋兩個標題各自獲得的閱讀量,從而幫助運營者更好地揣摩用戶心理,擬定更能滿足用戶需求的標題。
因此,數據如同運營者的風向標,是對運營者日后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布具有重要且積極的指導
意義。
2.2 數據的衍生形式對比:數據變現(xiàn)
這一點主要是對于運營者而言的,在眾多自媒體發(fā)布平臺中,數據(流量)意味著金錢。無論是微信公眾平臺還是《今日頭條》,都有針對數據變現(xiàn)的相關機制。二者都允許運營者自行投放廣告,或者鏈入官方提供的廣告鏈接,例如:微信公眾平臺的“流量主”功能和《今日頭條》中的“投放頭條廣告”功能。廣告收益,是自媒體發(fā)布平臺數據變現(xiàn)的一大體現(xiàn),但絕不僅限于此。2015年,微信公眾平臺率先嘗試開通“贊賞”功能,即由受眾根據閱讀情況和個人體驗,對公眾號運營者進行打賞。
據了解,騰訊目前正在為微信公眾平臺研發(fā)“付費閱讀”功能,即實行先付費后閱讀的模式,主要是基于用戶對公眾號的黏性和期望值所帶來的收益。在未來知識經濟的發(fā)展趨勢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公眾號專注于內容運營,生產出更加優(yōu)質的推送內容。
此外,除了自媒體發(fā)布平臺本身所擁有的數據變現(xiàn)功能以外,目前在淘寶等電商平臺也衍生出了相關的產業(yè)鏈。例如:廣告主以閱讀轉換率作為廣告效果的衡量標準,因而閱讀量這一數據的含金量逐漸上升,某些公眾平臺為了獲得更高的廣告收益,不擇手段購買閱讀量
數據。
如今,自媒體發(fā)布平臺的數據已扮演著多重的角色,遠遠超越了數據本身的意義,數據可以轉化為金錢,和運營者的利益掛鉤,同時也維持著自媒體發(fā)布平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 熟人社交與信息社交的對比
《今日頭條》作為資訊類App,其主要功能在于信息發(fā)布,因此其社交功能并不突出。但相比之下,微信作為一款主打熟人社交的產品,與其相關的功能也均體現(xiàn)著“社交”的特點,微信公眾平臺也不例外。在微信公眾平臺推出之初,便具有轉發(fā)給好友和轉發(fā)到朋友圈的功能。據騰訊提供的數據顯示,大多數的用戶也恰恰是以朋友圈為入口,點擊閱讀推送內容的。由此可見,信息發(fā)布和社交已經通過一種新穎的方式結合起來了,微信中的功能聚合化,也正是數據重組所帶來的。另外,這種功能聚合化的傾向還日益明顯,隨著微信版本迭代,已經逐漸實現(xiàn)了數據、社交、廣告的一體化。
4 結論
微信公眾平臺和《今日頭條》雖同為自媒體發(fā)布平臺,但數據應用模式不同。微信主打“熟人社交”,因而形成了“熟人—信息”的應用模式,微信用戶在朋友圈中打開了其他用戶轉發(fā)的推送以后,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公眾號推文質量,決定是否關注該公眾號,從而將熟人社交轉化為信息社交。而《今日頭條》則采取的是“信息—熟人”應用模式,用戶可以在瀏覽的過程中產生關注特定的自媒體發(fā)布者,進行評論和交流,從而將信息社交轉變?yōu)槭烊?/p>
社交。
但從總體上看來,如今各個自媒體發(fā)布平臺對于數據的應用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但歸根結底都是為平臺自身的提升服務的,無論是對運營者的指導作用,還是變現(xiàn)功能和社交功能,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戶體驗,無形中培養(yǎng)了用戶黏性,從而反哺自媒體平臺的長遠
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謝曉萍.微信思維[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14.
[2]很快新聞資訊.《2016年微信公眾號數據洞察報告》[EB/OL].http://www.csdn.net/article/a/2017-03-01/15881599.
[3]愛豆子.微信公眾號的后臺數據分析怎么看[EB/OL].http:
//www.idouzi.com/news/83-cn.html.
作者簡介:梁紫瑩,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