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耀梅
中小學生的情感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的缺失。在道德感方面體現(xiàn)為:道德標準模糊,出現(xiàn)不道德行為時卻沒有意識到其所作所為的錯誤;道德認知不全面,不懂得尊重與被尊重的關系;道德觀缺失,把家長或教師對他們無微不至關懷視為“失去自由”。在理智感方面體現(xiàn)為:一方面,他們要求成人的理解、信任,而不是過多的“保護”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另一方面,他們自身不成熟,缺乏獨立生活的各方面能力。在做事或相處中極容易憑個人喜好,極容易情緒化。當他們產(chǎn)生情緒體驗時,往往時間迅速,來得較快也消退得較快,較難有深刻的情感體驗。在審美感方面體現(xiàn)為:只重外表不重實質(zhì),審美帶有濃濃的個性化,尋求刺激,陶醉自我。中小學生情感缺失是由他們的心理特點、生活體驗和教育作用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針對中小學生情感缺失的表現(xiàn),依據(jù)情感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對中小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非常必要。從心理教育、生活體驗及教育培育方面出發(fā),相應的具體對策如下:
一、加強心理教育,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
1.普及心理知識。讓學生明白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了解人的心理現(xiàn)象,知道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等是人正常的情緒變化。引導學生掌握排除不良情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
2.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使學生學會對自己有一個較全面而客觀的評價。要提高學生探究自我的積極性,將認識和了解自己看成一件樂事,并幫助他們積極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和悅納自我,從而形成一個正確衡量自己的尺度。
3.建立健全心理問題預防機制。對心理上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提前進行心理疏導及心理干預,使他們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早和及時的解決。
4.心理咨詢常態(tài)化。對學生進行心理保健,小學高段和中學時代可謂“多事之秋”,必須讓學生在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能得到及時幫助和化解,保持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
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育健康的情感
社會實踐活動是培植人們情感的“土壤、空氣、水份和陽光”,學生的情感問題在于他們?nèi)狈θ松?jīng)歷和生活體驗,而人生經(jīng)歷和生活體驗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體驗生活,從而培育健康的情感。
1.組織學生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目前,在新課標的前提下,各學科都設置了學習實踐活動,這些必須依據(jù)目標扎實開展。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問題,享受社會發(fā)展的成果,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2.積極開展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創(chuàng)全市文明城鎮(zhèn)建設活動”和“創(chuàng)全市衛(wèi)生城鎮(zhèn)活動”等全民性活動,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創(chuàng)文”和“創(chuàng)衛(wèi)”的艱辛歷程,感受“創(chuàng)文”和“創(chuàng)衛(wèi)”給人們帶來的和諧社會和幸福生活,提升學生的文明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
3.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教育和參與民主管理。讓學生在管理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小學高段及初中學生已經(jīng)具有初步的獨立自主能力,并且他們擁有“成人感”,因此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應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引導他們進行自主教育和參與民主管理,讓他們參與決策、參加管理活動和實現(xiàn)自主教育。
4.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和學會生活。浪漫和激情是一時的,生活是平淡的。教師要教育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幸福,學會感恩。
三、有目的地培育學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
教育對情感的培育,是直接的、有目標的、促使情感形成的行為。學校教育要有目的地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情感價值觀,家庭教育要善于將物質(zhì)需要與精神需求相結(jié)合,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學校教育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培育,無論是教師的教育過程還是教學活動,都應把學生的情感教育放在首位。
2.家庭教育要把孩子的情感放在首位,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zhì)需要,更要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積極與子女溝通。
3.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社會環(huán)境對教育的成敗有直接的影響作用。
但愿全社會的人們都能以平常的心態(tài),共同造就有血、有肉、有情的教育新天地,用真情實感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