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彬++唐佳能
摘 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其中,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是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標準。德育作為智育、體育等教育排行之首,它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國家的建設與發(fā)展、學校的目標與主旨、年輕一代的理想志向、品德養(yǎng)成與個人的生存能力形成等這些總的要求和目標都必須借助德育,而德育與課堂教學又無法完全分裂開來,它總是滲透在各科的課堂教學中,有形無形、有意無意,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著學生們的品德。如何把德育滲透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激發(fā)同學們的求知欲,推動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物理知識呢?我從事物理教學十余年來得到的心得體會,但說與大家相互交流。
關鍵詞:物理;教育;品德;參透
一、課前的德育滲透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有趣而重要但又難學的學科,課堂上的教學都需要課前做好準備。比如:器材的準備、知識的搜集、資料的匯聚、實踐的體會等。如何在這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上滲透德育,是實現培養(yǎng)和保持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全面發(fā)展學生、因材施教等新課標理念的關鍵。
首先要確定一定范圍,發(fā)動學生尋找范圍內的問號,即提出問題。物理知識五彩繽紛,包羅萬象,若要讓學生真正感興趣,還得讓他們在逐個小范圍中去親身體會,讓他們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體會到物理是一門有趣的科學,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熱愛科學、熱愛物理、熱愛生活。如我在上《聲現象》一章時,我提前一周讓他們找自己身邊的聲現象,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然后集體加以討論解決。學生們發(fā)現了聲音有時清脆、有時沉悶;有時很響、有時很弱;有時讓人愉悅、有時讓人厭煩;有時同一個聲音,我們可以聽到兩次或多次。學生們經過課前的活動,學會了與同學合作,學會了與大人們探討,學會了謙虛與上進,學會了初步的科學探究方法,他們從思想上得到了鍛煉,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探究品德。
其次,任何學習都要有一定的目標,德育同樣也有自己的目標,它具有發(fā)展性、社會性等意義,我們要根據德育的特點,提出合適的學科目標,使德育目標完美地滲于其中,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物理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能夠非常明顯地綜合各科知識。只要我們能確定正確的目標,應該說可以輕松地滲透德育。如在《光現象》一章的教學時,我提供了一些資料,如香港的銀行大樓上的平面鏡、愛迪生小時候的救母故事、近視眼和老花眼的知識等,確定了目標:光是如何為人們生活服務,人類又應該如何正確利用光去為自己服務,如何去避免一些不正常的用光習慣等。同學們在探究和討論中不僅學習了知識,還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會應用簡單的光學知識為自己、為他人尋求方便。一些同學甚至因此改正了不正確的用眼習慣,保護了自己的眼睛,一些假性近視的同學因此而‘治好了,他們還回家去講給老人聽,教家人也學會科學地利用光來工作、生活。熱愛生活、樂于助人的品質在同學們成長過程中得到了初步形成,長此以往,德育之花已經在漸漸地生根發(fā)芽!
二、課堂上的德育滲透
課堂是我們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滲透德育,關系到學生興趣的保持、良好的科研品質的形成以及合作精神的養(yǎng)成。課前的一切準備,盡彰顯于課堂,同學們交流自己心得的心情是積極的、迫切的。那作為教師應如何抓住這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良好的意志品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呢?
首先,鼓勵大膽交流,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團體精神。要教育學生拿出自己的發(fā)現,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最后討論出共同的研究目標、方案,導入主題。讓德育滲透在交流中,學生的成功感、被幫助感和團隊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在學習《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時,我讓學生們充分討論交流,他們從各個方面都涉及到了,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再經教師的誘導和指導,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研究框架,此時,一節(jié)物理課才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同時也開始了同學們品德教育的又一層次升華。
其次,指導正確實驗,養(yǎng)成求實作風。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的實驗態(tài)度、科學習慣能否形成,是我們一堂實驗課成功的最根本標準之一,也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教師一定要指導同學們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良好的學習和工作作風,尊重實驗事實,不更改實驗數據,不違背實驗步驟、實驗要求,要和同學團結協作,勤于交流,形成生生、師生之間良好的教學氛圍。如在《串、并聯電路電流的特點》的實驗中,所得出的結論是和“干路電流等于個之路的電流之和”是有微小的區(qū)別的,此時,不能牽強附會,教師應該誘導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原因;而在《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中,同學們一定要科學分析,用控制變量法作為指導思想,認真討論影響機械效率的所有因素,不可草草了事。
再次,引導學生討論,找到科學研究的方法。在許多物理課堂中都要用統(tǒng)一的科研思想,較為有效的模式是我們學習的法寶,還要注意分工合作、刻苦鉆研、尋找有效的方式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德育的作用就是培養(yǎng)學生經受挫折和失敗的承受力、對較復雜事物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對一些規(guī)律的延伸使用能力。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掌握了探究知識的方法和技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們的自信心,了解了自身的價值。
三、課后的德育滲透
物理課后德育的滲透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完全屬于學生的自控時間環(huán)節(jié),教師無法全程加入。我個人的教學實踐發(fā)現,只要老師的安排讓學生入心,學生課后就會按照老師的要求盡力去做的。比如在講污水的危害時,先讓學生看看大量的魚蝦等水生植物因為水污染而死亡,造成了人類及自然界的慘劇的畫面,學生會如同耳濡目染,深深感觸。
綜上所述,探究的過程就是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過程;就是回報社會的過程;就是良好自學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和德育目標實現的過程!老師應該投入精力著眼于教學過程中德育的滲透,使學生成人成才,讓“四化”建設科學、和諧、穩(wěn)步的發(fā)展,實現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皮連生著.學與教的心理學[M].南師大出版社.
[2]中學物理教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學基礎[M].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家軍(1979.12—),男,彝族,籍貫:貴州省金沙縣,2006年在貴州教育學院學習物理學專業(yè),金沙縣新化鄉(xiāng)龍鳳學校任物理教員、物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