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亞芬
學習本無底,前進莫彷徨。一個人的學習史,就是一個人的成長史。作為一名教師,我始終以一個“學習者”的姿態(tài)行走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積淀著、磨礪著、實踐著。
在自學自悟中積淀
1.失敗,喚醒學習的熱情。
1996年,很是幸運,我作為江蘇省武進師范學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進入了當?shù)氐拿!翗蛑行男W。9月1日上午的第二節(jié)數(shù)學課是我正式執(zhí)教的第一節(jié)課。一早,小黑板、小卡片、作業(yè)單都已準備就緒。上課前兩分鐘,負責全校教學工作的葉亞平副校長走進了教室。早就聽說葉校長是數(shù)學教學的行家,要求特別嚴格,我心中不禁敲起了小鼓,開始不安起來。但轉(zhuǎn)念一想,葉校長一開學就來聽我的課,說明學校對我很重視,再說,這節(jié)課只是帶著孩子復習一下上學期的內(nèi)容而已……我放下包袱,和孩子們進入了復習之旅。教學中我自我感覺良好,期待著葉校長對我的贊許。課后,葉校長卻一臉嚴肅,帶我來到小會議室。他首先指出了課堂中的三大不規(guī)范:板書中寫錯了隨意用手一抹;等于號不用直尺打;教學語言隨意、缺乏邏輯性?!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課堂上學生模仿著老師的一言一行,怎可不規(guī)范?”接著葉校長又告訴我平行班的竇韶英老師是湖塘鎮(zhèn)十佳教師,教學經(jīng)驗豐富,學校只安排我教一個班的數(shù)學就是希望我好好跟竇老師學習……我越聽越感到慚愧與不安,原來我是一名離合格還有距離的新老師,唯有努力學、拼命學才能不辜負葉校長的一片苦心。
從此,我開始向竇老師學習:她的備課本就像是印刷機印出來的一樣,每個字每個符號都那么工整美觀;她批改每一本作業(yè)都是那么專注,批改中不斷分析、記錄學生的錯誤原因;她的教學語言親切幽默,例題分析清晰嚴謹。我每天第一個到校,最后一個離校,復制教學流程,分析差距原因。我相信勤能補拙,相信付出總有收獲。一個月后,我班作業(yè)的正確率與平行班越來越接近了,孩子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也逐漸濃厚,葉校長聽課時的眉頭也逐漸舒展。
2.轉(zhuǎn)行,開啟新的學習。
9月29日,葉校長通知我,學校人事調(diào)整,我將在10月份開始擔任一(4)班語文老師。從此,我走上了語文教學之路。盡管學科變了,學生變了,但周圍老師的熱情沒變,我的學習狀態(tài)沒變。宋琴華老師是我的小學老師,是湖塘鎮(zhèn)遠近聞名的低年級教學專家;吳靜老師的課清新靈動,最受低年級學生歡迎。與她們一起教平行班,何其幸運、幸福!白天我穿梭于各間教室,聽課、上課、研討;夜晚開始翻閱《小學語文教師》《江蘇教育》《教育藝術》等教育教學刊物,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課還可以這樣設計,課堂語言還可以這樣活潑幽默。于是我將賈志敏、于永正、李吉林、孫雙金、薛法根等名師的經(jīng)典課例搬到我的課堂,雖然沒有預設中的那樣精彩,但從孩子們發(fā)亮的眼睛中我感覺到他們喜歡不同風格的課堂。
3.收獲,感知學習的樂趣。
1999年4月,我參加湖塘鎮(zhèn)小語評優(yōu)課,執(zhí)教內(nèi)容經(jīng)抽簽決定,我抽到的是人教版四下課文《她是我的朋友》,備課時間半天。當時我還沒有四年級的教學經(jīng)驗,教案該如何設計,心中實在沒底,好在備課組的吳群英、吳菊鳳、趙曉玲老師又能干又熱心,在她們的指導下我很快理清了思路。印象深刻的是文中“哭”的教學設計:“啜泣”“抽泣”“嗚咽”這三個詞在文中都表示“哭”,意思差不多,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于是我決定運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該難點,我找到學生錄制這三種狀態(tài)的“哭”。在賽課中我憑借富有情感的語言渲染,層層遞進的教學思路,生動直觀的媒體展示,獲得了一等獎第一名。
1999年秋季學期,我產(chǎn)假結(jié)束回到工作崗位,也許是當了母親的緣故,再面對熟悉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有了新的思考,有了用文字表達的沖動。明知公開發(fā)表很困難,但還是抱著先寫出來再說的態(tài)度,躍躍欲試地寫起了教學隨筆、教學論文。
在跟學比賽中磨礪
1.跟學,開啟研究之旅。
2004年9月,以奚亞英校長為首的湖塘橋中心小學構(gòu)建了“以學代管”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專家引領機制,搭建了團隊互助平臺,成立了為期三年的“第一屆學術研究委員會”,我有幸加入其中,這意味著踏上了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學術委員會聘請了華東師范大學的教授和江蘇省內(nèi)的知名教師來擔任我們的導師,他們的專業(yè)指導讓我收獲頗豐。期間,董蓓菲教授帶著我和她的研究生一起學習、實踐、研究,從課程學習到課題研究,從課題研究到課堂實踐,探究語文課程發(fā)展的前瞻性、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一起確定教學內(nèi)容、教學模式、評價方式,一起在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等教學策略。
三年中,奚亞英校長想盡一切辦法,為我們請來了賈志敏、竇桂梅、孫雙金、薛法根、王崧舟等小語界的大咖,這些大咖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名師語言的魅力和教學設計的智慧,讓我清醒地意識到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付出,更激發(fā)了我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動力。我開始思考不一樣的工作方式,即使是面對最常規(guī)的工作,我也希望能有一些突破和超越。面對教學中的常見問題,我愿意長時間地醞釀和思考:一個課例的設計,我一次次斟酌、審視、校正甚至推翻,在不斷否定的過程中,進步、發(fā)展、超越。
2.提升,投入論文撰寫。
2009年初,我加入了常州市項陽名師工作室。項陽,人如其名,真像一輪太陽,待人溫暖,成果耀眼。三年中她帶著我們10位成員以課題“小學語文教師理答行為研究”為引領,開始了艱辛的研究與成長之路。一路上,我們帶著錄音筆,扛著攝像機,不放過一次理答;我們走進不同區(qū)域、不同層次教師的課堂,只為采集最真實的數(shù)據(jù);我們一次次分析自己在課堂上的理答數(shù)據(jù),一輪輪探討數(shù)據(jù)背后的教育情懷、教學智慧。項陽是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以下簡稱“教海探航”)的獲獎專業(yè)戶,和她在一起,我們總問她同一個問題:“為什么你這么會寫文章?寫論文有什么技巧?”她總對我們說:“寫論文沒有速成法,也沒有捷徑,一篇出色的論文必然具有深邃的教學思想,新穎的角度以及流暢的文筆和翔實的案例支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平日的觀察、積累和實踐的功夫,僅僅靠想當然的閉門造車,這樣的論文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文章是做出來的,寫出來的,同時也是改出來的?!痹陧楆柕囊I下,我開始研究名師的智慧理答,關注自己教學中的理答行為,并養(yǎng)成了及時記錄,及時反思的習慣。
3.參賽,收獲多維成長。
“教海探航”引領我沉浸于課堂教學研究,引領我專注于教育著作的研讀。在與“教海探航”相伴的日子里,因為仰望所以勤勉,因為摯愛所以追求。因為“探航”,所以有了從零散思考到系統(tǒng)研究的蛻變,有了對教材二度開發(fā)的思辨到進行主題單元整合的思維。漸漸地,我開始關注文體特征,立足兒童視角,探索童性,追尋兒童詩意教學;關注習作教學、習作評價,探尋小學習作評語的原點;關注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眼界,省思兒童課外閱讀熱;關注理答,提升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精彩靈動的教學。
2011年3月,我參加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當時課題組正熱火朝天地研究兒童詩教學,我大膽向蘇教版二下的兒童詩《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發(fā)出挑戰(zhàn)。兒童作家樊發(fā)稼說:“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著契合關系,他們的想象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zhì)?!眱和翘焐脑娙?,兒童亦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以兒童學習詩歌的方式來設計教學,讓兒童借助想象進入詩化的意境,獲得詩意的享受,喚醒沉睡的詩情。整堂課放手讓學生去讀、悟、思、演,充分展現(xiàn)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的美好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一等獎的獲得,使我更加堅信:所有的教學當以學生為起點,更要以學生為終點。
一個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遠。群體引領式的研究,讓我的行動更有力度,思考更有深度。作為常州市教科研重點課題“從兒童生命的視角構(gòu)建多元化素質(zhì)評價機制的研究”課題組的副組長,我非常珍惜與組長——江蘇省數(shù)學特級教師莊惠芬共同研究的機會,在她的引領與帶動下,課題組成員人人進行實踐與研究,科研成果豐碩,我與她合作撰寫了《走向兒童生命成長的多元化素質(zhì)評價》一書,并由江蘇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我作為2013年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基于個性化發(fā)展目標創(chuàng)新學校課程體系的研究”的核心成員,正在為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而努力。
在研學引領中實踐
1.拜師,讓學習更加執(zhí)著。
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孫雙金校長一直是眾多小學語文教師心中的偶像,從我踏上工作崗位起,拜讀他的文章,分析他的教學實錄,聆聽他的課,就成了我的必修課?!秾O雙金語文教學藝術》《孫雙金教學思想與經(jīng)典課堂》《孫雙金與情智教育》《聽孫雙金老師講語文》等多部教育教學專著,我讀了一遍又一遍;《走進李白》《林沖棒打洪教頭》《黃河的主人》《只揀兒童多處行》等經(jīng)典課例,我模仿了一次又一次。2013年,孫校長成為清英外國語學校的發(fā)展顧問,我有幸成為他的徒弟!他經(jīng)常教育我們:“搞教科研要有一股韌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好?!睂τ谖业恼n堂教學,從結(jié)構(gòu)、語言、問題到課的內(nèi)在張力,他細致分析,耐心指導;對于我的論文寫作,從文章大標題到小標題的行文邏輯,從案例選擇到語言運用,他反復推敲,字字研磨。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愈發(fā)深刻地明曉了他的教學秘密,那就是對教育教學的執(zhí)著。
2.尋覓,讓研究更加深入。
記得有一次,我和孫校長談到了“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愛上語文,學好語文”這個話題,孫校長就這個話題與我交流了“情智語文”背后的許多故事,他認為我應該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他的鼓勵和指導下,我和學校的語文教師團隊將“易語文”作為我校的語文教學主張?!耙渍Z文”可概括為“易簡、變易、不易”,即簡單、變化和不變。從這三個核心要義出發(fā),“易語文”追求“清簡平易”(易簡)的教學風格,“變化生長”(變易)的接受方式,“基于兒童”(不易)的規(guī)律探索,著力探索發(fā)展兒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模式。在孫校長的引導下,我校的“易語文”研究小有成效,使我更加堅定了我的語文教學追求。
3.引領,讓實踐更有引力。
作為副校長,每年暑期,我都會積極投入到學校新進教師的培訓工作中,每個培訓項目計劃的制訂,每位培訓教師的選擇,每項活動的考核,我都會反復思考;每學年我都要求帶兩位新教師,手把手教他們上課、聽課、批改作業(yè),全力幫助青年教師成長;每周至少聽三節(jié)隨堂課,在一次次相互聽課、評課的過程中,我們享受彼此成長的快樂。
作為一名教師,我積極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組織的“農(nóng)村教育燭光行動”,去武進區(qū)九里小學送教,與九里小學的語文教師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學思考,并邀請他們參加清英外國語學校的教研活動。赴甘肅省武威市天??h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就語文學科開展了送課、聽課、評課、講座等活動,還與20多位天祝老師進行交流,建立了QQ研討群,以便長期溝通和交流。
作為武進區(qū)現(xiàn)代教學技術中心組成員,我定期與中心組成員前往區(qū)里的各個學校指導教學工作;作為常州市項陽名師工作室成員、武進區(qū)朱燕芬名師工作室成員,每次活動后我都會將收獲與身邊的老師共享;作為武進區(qū)送培上門指導教師,無論上示范課還是聽課、評課,我總把自己當作學員的朋友,有求必應;作為武進區(qū)小學語文新教師培訓指導教師,每月組織的培訓活動中,我都手把手指導新教師上課、聽課、批改作業(yè),縮短他們的適應期;作為江蘇省校長培訓基地學校骨干教師,我經(jīng)常在江蘇、上海著名小學特色發(fā)展與有效教學現(xiàn)場會、未來教育家培養(yǎng)班、特級教師代表團培訓等活動中執(zhí)教示范課,二十多次被邀請到常州地區(qū)的小學執(zhí)教示范課或做專題講座,分享自己的教學感想。一次次的經(jīng)歷和體驗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更加深刻地感知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誠然,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學習,二十載的前行之路,就是二十載的學習之路,沿途沒有“驚天動地”,沒有“波瀾壯闊”,唯有對自己不斷進步的欣慰,唯有見證孩子成長的愉悅。也許,成長對于一名教師而言,更多是在平凡且平常的事務中點滴進步。相信未來,我的教師生涯,我的成長之路,也一定會在學習中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