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聶海
一、背景
課堂參與是指學生個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傾向性行為,主要指學生通過動口、動眼、動手等外顯的行為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必然環(huán)節(jié),無論對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都非常重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同時,《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在“教學建議”中同樣提出“教師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學習化學”。學生課堂積極的參與不但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xiàn),也是師生和生生間課堂進行有效溝通的方式,能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由此可見,學生課堂參與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問題
1.課堂問題的回答和設計
筆者曾通過對學生就“化學課堂參與情況”進行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化學課堂上“從來不問”教師問題和“從不回答”教師問題的學生都分別約占13%,“很少問”教師問題的學生竟約占43%,兩項之和高達56%;課堂中“被動回答”問題的約占65%,算上“從不回答”者竟有78%之多。為何學生不愿回答和問問題?
(1)“問答”只是課堂的點綴。經(jīng)了解,筆者所提的問題存在過于簡單、沒有新意,問題不明確、語意模棱兩可,難度控制不當、單向、缺少互動性和過于急于求成等問題,致使學生們不能或不愿作答,從而“問答”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點綴。
(2)設計問題困難。筆者對問卷仔細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在“對于化學科目,認為要讓你設計一個好的問題”的問題選擇時,選擇“我不知道該如何設計問題”和“我需要對整個知識都掌握了才能設計出來”兩選項的特別多,可見學生“設計問題”上存在困難。
(3)課堂評價問題。由于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或參與教學活動之前心中已存固定的答案,教師對凡不符合標準答案的意見或活動會被視為錯誤或者偏題而被消極評價,從而影響學生課堂參與。通過對化學課上很少向教師“提出問題和從來不問問題”的學生選擇“學生對提出課堂問題的看法、教師對課堂回答問題學生的評價及問題的設計情況”等問題的選項統(tǒng)計中得到確證。在課堂上當學生回答“不知道”時,學生選擇此時老師通?!白约航o出答案”的人數(shù)較多;對“當老師提問后,同學回答錯誤時”,這30個學生中競有26人選擇此時老師通常會“簡單指出答錯了,讓其糾正”或“給予批評”或“不予評價,換一位同學進行糾正”等選項。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的評價和態(tài)度,直接嚴重影響了學生課堂參與度。
2.參與形式
課堂教學中,參與形式單一,激情不高。
(1)只通過回答或提問參與課堂。學生的參與形式幾乎體現(xiàn)在言語上。雖學生有好動的天性,但對早已進入青年行列的高中生,表現(xiàn)欲有所下降,更由于“三怕”心理:一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會影響教師的教學程序,而挨教師的批評;二怕提出的問題不成問題而成為同學的笑料;三怕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而被人瞧不起;故課堂上在“回答或提出問題”方面都需要更大勇氣。加之由于年齡增長,羞澀性和唯美性增強,課堂上參與的隨意性減弱。以上種種因素共同導致很多學生不愿或不敢在課堂上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沒有機會參與課堂。
(2)學生的參與依賴于教師發(fā)起。課堂教學活動的發(fā)起人總是教師自己,對于學生而言,參與還是不參與、參與多少、以何種形式參與都由教師來決定,沒能發(fā)揮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打擊了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失去應有的參與激情。
三、策略
1.問題的回答和設計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也是未來社會對公民的要求,更是學生進行終身學習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應要教會學生上課應如何做,如何自學,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給學生一定的研究方法,一定的思考方法等,只有讓學生掌握了一些參與的方法,他們才能有效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為此,筆者嘗試通過“課前設疑、閱讀設問、實驗提問和激勵評價”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和訓練。
(1)課前設疑。課前設疑就是以疑引疑,即教師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內(nèi)容,提供預習提綱,望能培養(yǎng)起學生提問的習慣。如在《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鈉的重要化合物》教學之前,給學生提供以下預習提綱:①潛水員潛水時戴的呼吸面具中裝的是什么物質(zhì),發(fā)生了什么化學反應?②氧化鈉、過氧化鈉都是堿性氧化物嗎?為什么?③相同濃度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鈉與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為何前者速度快?④鑒別碳酸氫鈉與碳酸鈉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澄清石灰水?學生由于課前對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過預習,對問題有所思考,故當他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同濃度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鈉與鹽酸反應”時的速率并未出現(xiàn)預想那樣有快慢之別時,個別學生對此產(chǎn)生了質(zhì)疑——“為什么會如此?能否設計出相應的實驗進行驗證?該怎樣設計?”。
(2)閱讀設問。課本是教學的重要資源,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如能讓學生從課本閱讀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還能養(yǎng)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如在《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的教學中,有學生在閱讀完乙醇的物理性質(zhì)后提出,同為無色液體的乙醇和水除了聞其氣味外,還有其他方法區(qū)分嗎?對此筆者沒有給予正面回答,反而引導其通過教材的閱讀看看能否找到解決方法。在學生繼續(xù)閱讀教材后,自信地找到了還可通過與金屬鈉等活潑金屬反應快慢,能否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能否燃燒等方法進行區(qū)分。從中不但解決了自行提出的問題,而且還學到了一定的歸納小結思想,學生從中更能體驗到問題解決后的成功感。當然,教師應在學生實在不能順利解決時給予適當?shù)膸椭椭笇В苊庥绊憣W生的學習信心。
(3)實驗提問?;瘜W實驗是化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許多化學知識和理論都是從實驗中得出的。教師要重視實驗,不要因為怕麻煩或者難管理而放棄讓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從中教會并培養(yǎng)起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如進行《鹽類的水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完成教材中的“科學探究”分組實驗后,對常見鹽溶液的酸堿性測定結果迷惑不解時,教師應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問題:①為什么某些鹽在溶液中雖然不會電離出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溶液卻呈現(xiàn)弱酸性或弱堿性?②鹽的水溶液呈弱酸(或弱堿)性過程中,溶液中發(fā)生了什么反應,有什么特點?③能用已學的化學平衡理論對鹽溶液中所發(fā)生的反應給予相應的分析和解釋嗎?通過這看似普通的問題,實則是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運用其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在有效類比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且試著解釋,這自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設計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4)評價要激勵。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作及時的評價。這樣不但可讓學生知道提出的問題是否適當和合理,且當提出的問題得到大家的認可時還能從中體驗到成就感。為了培養(yǎng)起學生的提問能力,務必要從鼓勵和欣賞的角度對待學生的提問。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毫無價值,或與本節(jié)課無關,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師都應予以肯定,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本著“先培養(yǎng)學生敢提,敢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再培養(yǎng)學生會提問題”原則,進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如在高三復習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zhì)時,當習題中出現(xiàn)“稀硝酸和濃硝酸的還原產(chǎn)物分別是NO和NO:”時,立即有學生提出“能否從NO:溶于水生成稀硝酸和N0來理解此結論”呢。筆者由于對此從未思考過,無法正面回答學生的問題,并未因此置之不理,而是當場贊揚學生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角度。但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時間,鼓勵下來后對此問題繼續(xù)探討。
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提出問題”的培養(yǎng)和訓練后,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確實有所增強,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學生課堂答疑和提問的積極性得到了應有的改變。
2.參與形式
為了促進和加大學生化學課堂教學的參與度,筆者試著通過“適當引入競爭機制”而迫使學生從行為和情感兩方面積極參與,進而提升課堂參與的廣度;同時加大對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以思維參與為突破點,提升學生參與的“深度”。
(1)適當引入競爭機制。行為參與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被觀察的參與學習活動的行為,情感參與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有樂趣感、成功感、焦慮感和厭倦感等方面。
“適當引人競爭機制”,即通過與學生商定:化學課堂上回答問題時采取盡量先主動后被動的回答原則,即對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全班各個小組有選擇的權利,但當且只有班級中所有的學習小組都回答一次問題后,接下來出現(xiàn)的問題才能由已經(jīng)回答過問題的小組回答,否則接下來的問題就會順理成章地留給還沒有回答問題的小組回答。同時,為了不讓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出現(xiàn)沒有思考也亂搶的情況,特商定:凡回答中出現(xiàn)錯誤,此問題自動成為本小組所有學生的額外家庭作業(yè)。雖面對上述規(guī)定,已養(yǎng)成回答問題習慣的學生在爭強好勝之心的作用下,并未產(chǎn)生不良影響,反而更加積極主動。因為大家害怕出現(xiàn)自己小組雖回答不了而又不得不回答的情況,到時不但自己小組“掙得”了額外的家庭作業(yè),而且還會因此被其他小組鄙視。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或學生提出什么樣問題,各小組的成員都會主動展開討論、回答,不會輕易把機會拱手相讓。如果在回答過程中思路出現(xiàn)停頓或卡住甚至錯誤時,同一小組成員會立即進行補充或糾正。為了增加學生間的競爭程度和更大限度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深度,筆者時而會“煽動”其他小組同學對正在回答問題的同學發(fā)問,從而考察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一來,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小組間存在的競爭機制,迫使學生從行為和情感兩方面積極投入,對提升課堂參與的廣度確實有所效果。
(2)關注思維參與。思維參與是指學生對知識進行認真思考的過程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反映其思維水平的學習策略,是一種隱性參與,可以從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表現(xiàn)了解其思維參與情況。如學生出現(xiàn)微微皺起的眉頭、噘起的小嘴、聚精會神的眼睛等表情,說明他們同樣正在積極地進行思維參與。
為了學生能更好地思維參與,教師務必為此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和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此,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保證教師與學生人格上的平等,展現(xiàn)教師的“親和力”;而且還要努力拉近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尊重、理解和寬容每一個學生。只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身上,時時環(huán)視全班學生,用眼睛去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達到由眼睛到內(nèi)心的交流,對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用微笑或嗔怒等眼神給以回應;或是在學生中與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談、議論,達到心與心的交流,這樣才不但保持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對提升學生課堂參與深度和課堂教學效率更為之有效。如上述提出“能否從NO2溶于水生成稀硝酸和NO”來理解“稀硝酸和濃硝酸的還原產(chǎn)物分別是NO和NO2”的學生,在平時課堂上就極少有行為參與,而是通過思維參與其中。
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會有效果。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策略有很多,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全過程,是每一位教師永遠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