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簡介:劉先平,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yù)委員。他曾經(jīng)兩次橫穿中國,從南北兩線走進(jìn)帕米爾高原,三次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四次探險怒江大峽谷,六上青藏高原,兩赴西沙群島。他多年跋涉在橫斷山脈,在大自然中鑿空探險四十年。他的代表作有四部描寫在野生動物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和幾十部大自然探險奇遇故事。他的作品共榮獲國家獎九項,有三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兩屆國家圖書獎、三屆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xué)獎、宋慶齡兒童文學(xué)獎等,并于2010年獲國際安徒生獎提名,2010年及2012年連續(xù)兩年被列為林格倫紀(jì)念文學(xué)獎候選人。
那紅艷艷的厚嘴唇,那黑白相間的華美的衣裝,那深藍(lán)色的朝天鼻……別具一格的美姿,洋溢著別具一格的魅力……
我們在雪域高原尋訪。
它是中國的特產(chǎn),喜愛冰川銀峰,是靈長類動物,生活在橫斷山脈海拔3000米附近的針葉林中,而且只在藏東南、滇西北的一條狹長地帶,是靈長類動物中居住地海拔最高的;它是紅皮書上極端瀕危的動物。
2000年的7月,我和李老師在青海探索了三江源之后,由囊謙到西藏昌都。經(jīng)歷了陡隘的魔鬼峽、吉普車方向桿突然斷裂、怒江大峽谷深夜汽車無油種種艱險,我們驚心動魄地進(jìn)入到橫斷山脈。
過了囊謙后,我們基本上是沿著瀾滄江走,一會兒在高山上,俯視大峽谷中的江水如一線曲折;一會兒在江邊,仰望高天如一灣藍(lán)水。
離開藏東南的芒康幾小時之后,前面的雪山銀峰下,突然浮出一片林海綠云。到了西藏的類烏齊縣,我第一次見到那樣壯觀的森林,將印象中的蒼涼一掃而光。后來我才知道,西藏是我國幾大林區(qū)之一,至今還保存著大片的原始森林,儲量有幾億立方米。我想那該是紅拉山自然保護(hù)區(qū)了。
這片森林綿延數(shù)十千米,全是高大的冷杉、云杉、鐵杉,中間夾雜著青櫟、樺樹,遒勁的古柏連片。我們不時下車去尋覓金絲猴的蹤跡,但毫無收獲,好不容易找到了保護(hù)站,那兒只有一位藏族漢子和一位大嫂,可他們都不會說漢語。漢子指著西北方向說了半天,司機(jī)才弄明白,他說他常見到金絲猴在山上游蕩,偶爾也來保護(hù)站的附近,但這半個月離這里較近的一群猴,是在他指的那邊林子里——離這里直線距離最少有八九千米,且是在山谷中。別說我們未帶野營的設(shè)備,即使帶著馬幫,沒有四五天的時間也難以到達(dá)那邊。我們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在林中尋覓。這里雖不像亞熱帶森林中灌木、荊棘叢生,但巖石嶙峋,再加上倒木、水溪,沒一會兒我們就渾身大汗。這里盛產(chǎn)珍貴的松茸,價格是七八百元一斤。偶爾也還有采松茸人踏出的小道,小道上只見到幾粒滇金絲猴的陳舊的糞便。這說明它們的確在這里生活,我們心中多少有了安慰。
德欽是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qū)。藏族、回族、傈僳族、漢族等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縣城中并立著天主教堂、藏傳佛教喇嘛廟、清真寺。為我們開車的馬師傅是藏族人,父親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母親卻是天主教徒,而他自己則信奉藏傳佛教。一家人親密無間,其樂融融。這種多民族、多宗教的融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神秘而又博大精深。據(jù)說,這里是《消失的地平線》所描繪的香格里拉,人世間的世外桃源。
那幾日時而大雨如注,時而陰雨連綿。我們白天在藏式木樓中領(lǐng)略著風(fēng)情民俗,夜晚在松茸市場。采菇人從懷中掏出一個小包,解開層層纏裹的菘蘿,露出又肥又嫩的松茸時,他那臉上燦爛的笑容,伴隨著尋覓中的傳奇,令人心花怒放。最讓我們高興的是結(jié)識了藏族青年格馬加措。他說起與滇金絲猴的感情,猶如“初戀”。為了尋訪“初戀”的對象,他曾多次潛入白馬雪山中的原始森林,出發(fā)時總是背著三口鼎鍋、三雙鞋、一卷自織的羊毛氈子。一口鍋野炊做飯,一口鍋做菜,一口鍋燒水。三雙鞋子輪流穿,當(dāng)三雙鞋子都穿爛了,也就是該撤出森林回家的時候了。夜宿山洞或巖宕處,裹一條羊毛氈子,既防潮又暖和。白馬雪山中的滇金絲猴,總是以各種姿態(tài)和奇特的社群生活,給予他無限的歡樂。他如數(shù)家珍般地告訴我們,葉日那邊有一群,約兩百只;茨卡桶有一個一百五十只左右的群體……正是在多次的探訪中,他走進(jìn)了滇金絲猴社群,和一個小家庭——一只雄猴、兩只母猴、兩只仔猴——相處了五六天,跟隨它們游蕩,采食它們吃過的食物……與它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仔猴甚至爬到他的肩上玩耍。他對滇金絲猴的了解,糾正了動物學(xué)家的一些描述,比如,它們經(jīng)常在林間地下采食各種植物。
故事的結(jié)尾卻是意想不到的沉重。20世紀(jì)80年代中期,在白馬雪山海拔3900米至4000米的冷杉林中,發(fā)生了高山小毛蟲災(zāi)害,這一區(qū)域正好是滇金絲猴的生活區(qū)。有幾千畝的樹被吃光,鳥死了,野獸也死了。金絲猴也遭殃了,只有一小部分突圍轉(zhuǎn)移……
這是天災(zāi),人禍更是殘忍……
長時間,他都將頭埋在胸間,但我還是看到了他溢滿眼眶的淚水……
我們?nèi)グ遵R雪山,還能見到它們嗎?
心中雖然憂慮,但我們還是希望有奇跡出現(xiàn)。在考察了梅里雪山和明永冰川后,我們決定去白馬雪山。
租來的車子六點準(zhǔn)時到達(dá)。開出兩三千米后,突然有座小土山將路堵住。司機(jī)說剛來時還好好的,也就過了十幾分鐘吧,怎么就滑坡了?半個坡垮下了,那綠綠的樹還行列有致地長在上面。司機(jī)抱歉地說:“我的車倒回去也走不了,你們只有重新租車,從上面那條路走。”
天色已經(jīng)明朗,陽光將雪山映得如披著紅紗奮蹄騰躍的駿馬!
路在雪山下的林中蜿蜒,當(dāng)我們看到整面整面的山坡都是被砍伐后留下的黑黑的樹樁時,心也涼了半截。連司機(jī)都咬牙切齒地說:“這太殘酷了!”森林遭到如此破壞,金絲猴肯定是逃難了。果然,我們數(shù)小時在荒涼的山谷、殘存的林間艱難地搜索,沒有見到它們的一絲蹤跡。我想這次是無緣了,失望、沮喪、憤怒如烏云般籠罩在心頭。
在麗江,突然聽說近來有群猴在老君山現(xiàn)身,顧不得傾盆大雨,我們連忙找了輛車向那邊開。自然保護(hù)區(qū)的朋友說那邊塌方了。我說:“管它哩,走到哪里是哪里?!?/p>
大雨如注,擋風(fēng)玻璃上的雨刷不斷擺動,又是一輛“叮當(dāng)”響的吉普。不斷有小的塌方墜落的泥石堆在崎嶇的道路上,山崖上的碎石時時擊打著車身,真是難為了司機(jī)師傅。向?qū)状我刍仡^,我堅持向前。師傅不時將車停下,冒雨前去探察山崖、路況,然后再小心翼翼地駕車。
愈往高山,植被愈好。路被高大的林木夾持,山谷中的雨霧在綠海中勾畫出無盡的詩情畫意。
終于到保護(hù)站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等到雨略小了些,我要李老師留下在這邊觀察,自己沿著一條小路,向林中走去。
森林的郁閉度很好,以針葉樹種為主,中間夾雜著一些闊葉樹。高大粗壯的云杉、鐵杉、冷杉上垂掛著長長的菘蘿。槭樹、花楸、西南樺、紅樺和杜鵑長得很旺盛。
多年來的探險生活,使我一進(jìn)入林中之后所有的感覺細(xì)胞都變得特別靈敏。林中的雨滴很大,落在枝葉上的聲音干擾了聽覺。光線很暗,我只能仔細(xì)地觀察。有紅色擾了眼,我心一緊,連忙潛行。難道是那紅艷艷的厚嘴唇?走了七八步之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是一樹紅果,艷紅艷紅的,就在左下方的山坡上。坡有些陡,我未敢貿(mào)然下去,但那不是花楸果,就是火棘果,都是滇金絲猴的美食……我的心里涌起了喜悅。
正在這時,前方的樹上隱約有窸窣聲。我悄悄地接近,忽然頭頂響聲大作,驚得我往后一仰。一只花白小獸從三四米高處,斜刺里跳下,落到左前方的叢莽中。叢莽中立即有兩只花翎野雉飛起。
這家伙,嚇了我一跳!轉(zhuǎn)而一想,是我擾了它一次狩獵,真是抱歉。
褲子早就濕透了,上身也淋濕了,雖是8月的天氣,神經(jīng)一松弛,還是寒氣逼人。小路早沒有了蹤影,我只能憑著感覺摸索。最為糟糕的是,向?qū)]有來,雨霧天氣,在這樣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最易迷路,因而還得時時留下路標(biāo)。
倒木多了起來,它們真是攔路虎,又粗又長,殘留的枝丫猶如戰(zhàn)場上用作防御的拒馬(古代作戰(zhàn)時使用的一種木制的可以移動的障礙物)??绮贿^去,需“翻越”,那種腐霉味和各種寄生的昆蟲,令我不由得頭皮發(fā)麻。但正是這樣原始、未遭破壞的環(huán)境,堅定了我向前追蹤的信心。
前面又有一絲紅色,我心跳加速,步伐卻異常地緩慢,生怕驚擾了那位紅嘴唇的朋友。那紅色就在一米多高的樹干上,枝葉太密,我只好迂回接近。剛拐過一個山崖,我就發(fā)現(xiàn)那哪里是滇金絲猴啊,而是一個紅紅的圓盤,從樹干斜斜地伸出!它是什么?我在森林中從未見過,快步走過去。從種種跡象看來,它應(yīng)該是蘑菇一類的東西。我自認(rèn)為對蘑菇世界并不陌生,無論是草原上的、沙漠中的或森林里的。為了探索蘑菇世界,我曾在黃山的腹地,在滂沱大雨中獨自跋涉了幾十里山路。但我確實未曾見過這樣的蘑菇,它鮮紅鮮紅的,顯得有些妖艷,大得出奇,總有大號磁盤那樣的規(guī)模,直徑不會小于30厘米,只有靈芝可以相比。這個世界千奇百怪,既有美味又有劇毒。蘑菇屬真菌,朋友曾教我一個簡單的識別方法,對顏色特別妖艷的,需格外當(dāng)心。我只是細(xì)心地觀察,連碰一碰它也不敢,這是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
然而回程時,它誘得我置朋友的忠告于不顧,采下了。保護(hù)站的朋友一見就高興得跳了起來,說好多年沒見過這樣的大紅菇了。這是連日陰雨送來的禮物,是這一帶林中的特產(chǎn),其他地方根本見不到。為此,他們現(xiàn)殺了一只雞,讓我們嘗到了至今難忘的紅菇燉雞的美味……
左前方上空傳來微微的扯物聲。經(jīng)驗告訴我立即停住腳步,我既不躲藏,也不做大幅度的動作,只是呆立搜索。不久,又是一陣扯物聲,聲音將我的視線帶到了一棵冷杉上。
啊!濃密枝葉中露出的白色、黑色、艷紅……一點兒不錯,它就是我尋訪多日的紅艷艷、厚嘴唇的朋友。
它正不斷伸出手去扯樹上的菘蘿,一次次塞到嘴中。一般的菘蘿都較長,山民們稱之為“樹掛面”。但這種菘蘿較短,應(yīng)是金絲猴愛吃的黑菘蘿。它的右手臂伸出時,露出了長長的、茸茸的黑毛;左手臂伸出時,內(nèi)側(cè)白色的毛非常顯眼。我看不清它的面孔,只見到頭頂黑色的冠毛,也未見到它下垂的長尾。但我只能忍受著渴望的折磨,動也不敢動。
我有過在川西跟蹤川金絲猴的經(jīng)驗,此時只要稍有動作,它會立即閃電般消逝。滇金絲猴也是營群生活,群體中必然有放哨警戒的……我在它的附近搜索,奇怪,一點兒動靜或蛛絲馬跡也沒有,這使我更加謹(jǐn)慎。
如孩童做“看誰是個木頭人”的游戲一般,長時間的呆立使我渾身都不舒服。
遠(yuǎn)處,有兩只鳥在鳴叫,雖只一兩聲,但它報告了森林中平安無事。
終于它動了動身子,我看見它的頭部如戴了頂黑帽子,淡黃色的臉膛兒終于露出來了。它不像黔金絲猴(又稱灰金絲猴)、川金絲猴面部是翠藍(lán)色,但表現(xiàn)出另一種雍容、端莊。深陷的眼窩中略顯小了一些的眼睛,不時向我這邊瞥一眼。我慶幸沒有耍小聰明。其實,它早已發(fā)現(xiàn)了我的闖入。我也就在它瞥視時,用眼神安撫它,告訴它我只是來拜訪久慕的朋友,想一睹它的風(fēng)采,別無企圖。
它也更為大方,連小小的藍(lán)色的鼻端,黑洞般的朝天鼻孔都露出了,還有乳白色的頸部、胸腹。特別是那肥厚的嘴唇紅艷艷的,按西方的時髦說法——“充滿了性感”,按東方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顯示出的是溫順、憨厚和純樸。猩紅的厚唇是那樣動人,富有魅力!這是滇金絲猴獨特的美,川金絲猴和黔金絲猴的嘴唇都缺少這種色彩。
它猩紅猩紅的嘴唇,還標(biāo)志著雄性的陽剛之美。
它站起來了,扭轉(zhuǎn)身軀去扯上面的菘蘿,將黑黑的背、長長的尾都展示了出來。大熊貓的毛色也是黑白分明,川金絲猴的毛色金黃,黔金絲猴的毛色偏灰,而滇金絲猴的皮毛黑白相間,這使很多動物學(xué)家認(rèn)為,滇金絲猴應(yīng)該叫黑白金絲猴。
只聽“咔嚓”一聲,那掛滿菘蘿的樹枝斷了。一只松鼠“哧溜”一聲,躥向旁邊的大樹,滇金絲猴立即蹬腿躍起。我以為它是去追松鼠,誰知在空中,它卻將甩直的長尾一搖,已橫向飛出五六米(它還抽空瞥了我一眼),落到一棵西南樺樹上,就手扳了根細(xì)枝,像吃甘蔗似的,露出黃黃的牙齒,啃嚙嫩芽,而不是用手摘下嫩芽。這種吃法很怪,是金絲猴特有的進(jìn)食方法。難怪在撿到它們吃后丟下的樹枝上,留有一個個齒痕……
滇金絲猴加快了采食的速度,手、嘴忙個不停,配合得嫻熟、流暢。正當(dāng)它躍向另一棵樹時,突然銀光一閃,響起了我熟悉的相機(jī)的快門聲,它毫不猶豫,連續(xù)幾個騰跳,已在十幾米之外,陡然又跳到地上,邁動起四肢,如一個絨毛團(tuán)風(fēng)馳電掣般逃走了……
再埋怨李老師也沒用,面對滇金絲猴在林間飛躍時所展現(xiàn)的美,任何一個攝影家也抑制不住拍攝的沖動……
李老師是循著我留下的路標(biāo)找來的。
約定了聯(lián)系信號,我們倆就分頭奔走,在林中搜尋。
但我們在林中走了一個多小時,別說見到猴群,就連它們啃食后丟下的樹枝也未找到。
滇金絲猴和川金絲猴、黔金絲猴一樣,在10月、11月的交配期和3月、4月的產(chǎn)仔期,常集大群生活。有人見過五六百只的猴群。這時的社群組織也格外嚴(yán)密。它們平時都是集小群活動。眼下是8月中旬,為何只見到一只?
這是只哨猴?不太可能。哨猴怎能遠(yuǎn)離群體?若群體就在附近,無論是采食或休憩,都會有大的聲響。它在受驚逃逸時,既未發(fā)出警報,也未聽到猴群的動作……
只有一種可能,它落單了。為什么落了單?
是失去王位被逐出猴群的猴王,還是闖蕩世界的年輕的公猴?
我們在森林中尋找著答案,可是既沒有聽到猴群發(fā)出的呼喊聲,也沒有聽到失群的呼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