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國的歷史任務,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時強調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實現黨校領導干部法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應緊扣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新特點,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引領,圍繞執(zhí)政能力建設為核心內容,從“法治理念”教育、“法治思維”教育、“法治方式”教育三個層次分層級、多維度構建推進。
關鍵詞: 黨校法治教育;領導干部;執(zhí)政能力
中圖分類號:D261.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3.08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袁芳.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的黨校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創(chuàng)新[J].克拉瑪依學刊,2017(3)41-4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體系、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等問題作了全面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黨員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賦予了黨校領導干部教育新的使命和任務。加強新時期黨校領導干部的法治教育必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新內涵和理論意蘊,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引領,著力培育領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處理現實問題和解決矛盾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引領突出實現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
法治教育,就其定義而言,是指對公民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依法治國”方略的宣傳和教育,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公民的法治意識及運用法治意識指導自己行為的一種活動。黨校法治教育不同于大學生法治教育和公民普法教育的知識性法律教育,是針對作為“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而進行的法治教育活動,更加注重法治理念的引領和法治責任的擔當。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廣大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強烈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能力,直接關系到依法治國能否順利推進,更深層次上決定著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興衰成敗。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一條主線,其核心在于各級領導干部要深刻理解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將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執(zhí)政行為的根本目的。
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引領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就是要引導領導干部在執(zhí)政中堅持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人民性,在實踐中探索實現法治的公平正義價值??v觀我國法治發(fā)展的歷史,引導領導干部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和實現特點、在執(zhí)政中率先垂范,對于全社會法治氛圍和法治文化的形成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受歷史文化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制約,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部門不同程度地“以權代法”,人治思維還相當普遍地存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雖然已建立起較為全面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社會轉型期各類矛盾沖突集聚的現實導致領導干部法治教育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第一,我國的法治建設仍面臨從人治到法制、再從法制到法治的歷史進程,領導干部對于法治的認知和尊崇仍未深入內心,對社會主義法治人民性的根本特征認識仍不到位;第二,在我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中,長期以來傳統(tǒng)人情社會和關系社會導致法治基因欠缺,形成了權力思維和法律工具主義盛行的社會心理;第三,從我國歷史上來看,我國的政治文化,或者說文明,歷來是上行下效,“群眾看干部”,領導干部的違法犯罪、貪污腐敗,不僅對社會法治文化具有較大的負面破壞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的正面氛圍影響很大。[1]4因此,黨校領導干部法治教育應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引領,同時結合我國法治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發(fā)展的現狀、經濟社會發(fā)展新階段的特點,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實踐內容。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于“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的強調,是黨中央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對領導干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方式提出的新要求。當前,我國處于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社會治理領域呈現轉型期各類風險矛盾集聚的特點。“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的提出,一方面表明我國法治建設到了對于更具價值的法治方式的追求階段;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諸多難題,尊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已成為迫切的現實需求。從古至今,以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明歷來注重道德教化的力量,由“仁者愛人”出發(fā),主張“慎刑恤罰”,逐漸形成了中華文明獨特的“德治”傳統(tǒng)。在當今多元化價值觀并存的情況下,如何將其與我國法治建設實際結合,是我國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黨校領導干部法治教育思想路徑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容。
二、以依法執(zhí)政能力建設為核心推進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
在深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提升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已成為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關鍵舉措。依法執(zhí)政能力,是指執(zhí)政者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通過運用法治方式處理社會事務、解決社會矛盾、協(xié)調利益關系的能力。當前,我國正處于劇烈的社會變遷和發(fā)展的轉型期,面對各種社會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傳統(tǒng)的治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領導干部中普遍存在的治理方式單一、結果至上主義、行政資源浪費和群體性事件頻發(fā)等現象表明,各級領導干部在依法執(zhí)政能力方面亟需系統(tǒng)性的法治思維理念和法治治理方式教育。
法治思維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包含科學理性精神、對他者和自我的承認、契約和誠信精神、平等和權利意識等諸多方面。法治方式,則以法治思維為出發(fā)點,指領導干部運用法律處理社會問題和矛盾的方式方法。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二者均與法律思維有密切關系,但又有根本的不同:有法律思維不等于有法治思維,更不等于有法治方式。法律思維,是一種以法律規(guī)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一般包括強調程序先行、講求專業(yè)術語、審慎公正判斷、追求公平正義,等等。相比之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加強調對于方法論意義上的追求和價值論意義上的關切。就思維的主體而言,法治思維的主體是各級領導干部,而法律思維的主體則是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包括律師、法官、檢察官等職業(yè)相近群體);就思維的客體而言,法治思維處理的是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諸種問題,非單純法律思維所考慮的法律程序和技術問題,而是要考慮行政效力、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率的綜合實現。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既有法律思維的特性,又有以法治邏輯為基礎整體性地進行宏觀思考的治理者思維。
黨校的法治教育在內容方面實現創(chuàng)新要以領導干部依法執(zhí)政能力建設為核心,既強調具備將法治的諸要求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注重其他諸如經濟、政治、行政、道德、管理等思維方式的協(xié)同和促進;在具體實現路徑上,應緊扣上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特點,在明確法治思維涵蓋范圍的基礎上,重點構建法治思維和能力的體系培養(yǎng)。第一,以塑造領導干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培訓重點,引導領導干部認識到社會主義法治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以憲法與基本法律教育為重點,引導黨員領導干部領會、認同法治原則、法治價值、法治精神,實現對法治的堅守和自信,同時在實務操作方面加強領導干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律角色、法律風險防范等內容的教育培訓;第三,加強法治思維中具體法律思維方式的培育,如培養(yǎng)信守法律的思維和培養(yǎng)踐行法律的思維、尊重權利和維護權利的思維、遵守程序和執(zhí)行程序的思維等。
三、以分層、多維度方式推進教育層級創(chuàng)新
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理念層面是依法治國、執(zhí)政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統(tǒng)一,具體到實踐層面,是以憲法法律為依據,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同時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因此,黨校領導干部法治教育,應遵循這一一體化建設和整體推進的理念,不僅應包括對于“依法治國”方略的宣傳,還應融入領導干部作為執(zhí)政者應具備的合法性思維,同時兼顧對于行政行為的程序與效率以及社會效果的公平正義為最終目的的教育。具體而言,就是要從“法治理念”教育、“法治思維”教育、“法治方式”教育分層級、多維度構建推進。
第一個層級,“法治理念”教育,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為核心,引導領導干部認識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以反映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人民性為根本性質,是在對法治內涵科學理解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國情而提煉出的理論成果。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積極吸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文明成果,從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之初就旨在擺脫資本主義“法權”思想的局限性和束縛,建立一種真正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法律體系、制度和秩序。在他們看來,法治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產物,法治的真正內涵應置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中考察,而不應因為產生于資產階級國家就以西方的實現形式為唯一形式。法治不是社會主義的對立物,而是人治與專制的對立物。[2]18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實踐中對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為什么實行社會主義法治、怎樣實行和實現社會主義法治的認識成果,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積極參與法治實踐的堅定信念。 [3]6
第二個層級,“法治思維”教育,指領導干部在執(zhí)政行為中嚴格遵循法律的合法性原則和程序性原則的同時,還應關注法律使用背后的價值追求和法治效果,以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價值為最終目的。以前,我國法治教育的簡單化、運動化和缺乏執(zhí)政行為針對性的特點導致大批領導干部培養(yǎng)了一種以法律制度的實現為基礎的工具性的法律思維方式,對于法治背后的價值追求和權利保護關注不夠。第一,法律思維方式由于其行使主體和追求目的的不同,對于法律制度本身的價值追求、權力制約、人權保障等法治理念并不關注,易陷入一種簡單的法律工具主義。法治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雖然也以法律制度為基礎、尊崇法律為最高權威,但并非是對于法律制度完全地、機械地服從,而是具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價值判斷。第二,法律思維僅僅關注行為的合法性本身,對于法律制度的服從以及運用法律制度解決行為所產生的后果,缺乏用法治思維的方式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受公權力侵害。因此,新時期黨校的法治教育在克服這種工具性法律思維方式的同時,要引導領導干部認識到,依法執(zhí)政不僅僅限于對國家已經頒布的成文法律規(guī)范的遵守,還要更深入地思考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背后所體現的民主與法治的關系、權利與權力的關系、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自由與平等的關系、實體與程序的關系等。[4]88
第三個層級,“法治方式”教育,指培養(yǎng)領導干部在思想上崇尚法治、敬畏法律、自覺將憲法和法律作為最基本和最權威的行為規(guī)范,并在實踐中用法治的思維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前兩個層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不同,“法治方式”有強烈的現實關涉性,既要在觀念上破除長期封建文化影響下“人治”的思維模式,也要求在實踐中堅持依法行政,將法治理念轉化成為實際的工作方式和原則。運用法治方式處理現實問題和矛盾,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和第三方公眾,均具有較高的接受度?!胺ㄖ畏绞绞且怨_的法律作為規(guī)范和標準來衡量人們的行為,從而使人們的行為具有了可預測性?!盵5]23領導干部的法治方式教育,在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培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由認識論層面上升到方法論層面,以切實提高領導干部具體決策行為和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為目的。在實現路徑上,法治方式教育著重于引導領導干部根據法律進行日常行政管理,始終關注行政效果上體現的社會公平和行政效率的統(tǒng)一。
黨校是領導干部法治教育的主陣地,切實提高領導干部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依法執(zhí)政的能力,是擺在新時期黨校法治教育面前的重要議題。黨校領導干部法治教育應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指引下,不斷創(chuàng)新思想路徑、教學內容和教育層級,努力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培育勇于探索和敢于實踐的“關鍵少數”。
參考文獻:
[1]李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J].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黃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發(fā)展與實踐 [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4(3).
[3]張文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導言[J].法學家,2006(5).
[4]黃佳.“法治中國”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發(fā)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5]陳金釗.運用法治方式提升國家治理能力[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