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懌南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推廣也日漸頻繁。諸多實踐表明,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有機整合,既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深化,同時對培養(yǎng)學生抽象地理思維和能力也大有助益。為此,本文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視角,結合本人自身教學實際經驗,探討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為進一步優(yōu)化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地理;主體性;策略
伴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高中地理學科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儼然已成為一種新的教學趨勢。通過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教學實踐進行整合教學,一方面能夠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構建提供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為全面展示高中地理學科知識提供更多可能?,F(xiàn)階段,如何將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進行整合教學成為當前高中地理教師和相關學者討論和研究的重點課題。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一)豐富教學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通過直觀、立體地將一些較為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通過具象、簡單的視頻、圖像等要素進行呈現(xiàn),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同時,信息技術包羅萬象,尤其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運用,給高中地理教學提供豐富的課外資源,為地理教材提供有益補充,使得地理知識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教學有效性得以提升。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學中,關于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是本冊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對這些知識的教學,采取傳統(tǒng)板書加筆記的教學方法難以達到要求,而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如多媒體課件等,將水循環(huán)、物質循環(huán)和大氣運動的具體過程通過多媒體進行直觀體現(xiàn),同時出示相關的原理示意圖,既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又能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助其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活躍學生思維
高中地理教學主要內容涵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但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處于不斷變化和發(fā)展過程中,因而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較難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在高中地理教學課堂導入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進行相關資料搜集,以取代教材中一些滯后的教學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運用動畫模擬、視頻演示等形式,合理創(chuàng)設高中地理教學情境,并將地理知識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直觀演示,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激發(fā)其主觀能動性,活躍其思維能力。
(三)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
新課程改革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核心教學理念。在該理念指導下,高中地理教學應當及時摒棄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實施“灌輸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積極探索有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F(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實踐應用為突破傳統(tǒng)教學僵局提供了思路。教師通過將信息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合理導入教學課堂,用多媒體技術特有的聲音、視頻、動畫、圖像等要素,將原來難以用講解語言描述的地理知識生動、形象且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者向主動參與者轉變,促其積極參與高中地理學習活動,營造出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進而確立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學生主體性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析
(一)充分使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具
諸多文獻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表明,視聽結合是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其所能達到的教學效果,遠遠超過于傳統(tǒng)以“聽”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為高中地理教學導入現(xiàn)代多媒體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基礎。對此,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主題和學生實際需求,恰當采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手段,運用其來描述、呈現(xiàn)相關地理知識和地理關系,給予學生充分的視聽體驗,促其學習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探究“太陽直射點為何只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這一問題,傳統(tǒng)教學方式、方法則很難將此問題描述清楚、闡釋到位,且多數(shù)學生則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該知識點進行記憶,整個學習過程刻板、單一,且效率極為低下。而通過引入現(xiàn)代多媒體教具,使其作為重要教輔手段,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三維立體動態(tài)圖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太陽垂直照射點在一定范圍內來回移動,再結合相關幾何知識,計算出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間的“黃赤交角”為23■26,以此建立起學生對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理性認知,同時促進該課教學重難點知識得以成功突破。
(二)打造地理信息應用平臺
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教學的有機整合程度高低,一定程度上仰仗信息技術應用平臺的建設水平適合的地理信息應用平臺,既可以為高中地理教學實現(xiàn)優(yōu)化提供重要手段,又可以為師生交流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等提供空間。因此,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整合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地理信息應用平臺的創(chuàng)建,合理配置地理教學現(xiàn)有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將地理信息技術上傳至綜合服務平臺,建構起一個較為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為其他教師備課提供參考。
(三) 注重對教師地理知識教學能力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
教師作為高中地理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同時也是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教學整合的實踐者與操作者,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應用能力,以及其自身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信息技術與高中地理課程整合教學的效率。面對教學新形勢、新環(huán)境,要求教師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并將其充分發(fā)揮到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去,以提升課程教學有效性。
綜上可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帶來新的方式和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復雜、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同時深化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理解與記憶,達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海濤,潘洲方.地理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研,2016(7)
[2]于鐵成.信息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