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摘 要] 試圖對理工科院校第二外語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結合學校專業(yè)特點以及學生需求,以二外韓語為例,設計第二外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從而形成一套適合理工科院校的第二外語課程設計方案。
[關 鍵 詞] 理工科;第二外語;課程設計;韓語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3-0072-01
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是國際文化、經濟、社交等多方面全方位融合的時代。這種國際環(huán)境和市場經濟環(huán)境對外語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掌握一種外國語言的較高技能外,還需要具有另外一門外語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對外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近年來,在全國各高校實施教育轉型的大背景下,非通用語的第二外語課程猶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然而,這類新興課程大多數(shù)屬于選修課,課時又少,且缺乏統(tǒng)一的課程體系,尤其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很多都是參照文科院校的課程設置,沒有結合自身的專業(yè)和特色進行設計,使很多課程成了擺設,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
第二外語課程是針對外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零起點外語課,近年來,以英語為第一外語的主流形勢下,部分理工科院校的非外語專業(yè)也相繼開設了各種形式的第二外語課程,第二外語與專業(yè)外語在教學方法、教材、教學目的等方面有很多不同,而非外語專業(yè)的第二外語課程又區(qū)別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第二外語課程,具有更復雜的要求,必須根據(jù)學生的特殊需求,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方案,從而更好地提高理工科學生的外語綜合能力。
一、理工科院校第二外語課程現(xiàn)狀分析
在教育轉型的大背景下,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理工科院校開設了分別針對本科學員及碩、博研究生的第二外語課程,語種以俄、日、德、法、韓等為主,而實際的教學狀況可以說是各校各異,既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標準,也沒有規(guī)定的教材及學時。以信息工程大學為例,典型理工科院校,本科無外語專業(yè),目前開設了本科大學英語必修課,以及小比例的大學日語、大學俄語、大學法語課程。目前二外韓語課程的開設情況如下:針對本科學員開設了綜合素質項目,名稱為韓語俱樂部,30學時,選修性質,教師自編教材,以韓國語入門知識、基礎語音、韓國文化等內容為主。針對研究生學員開設了第二外語選修課,80學時,教師自編教材,以韓國語入門、基礎語音、基礎語法、韓國文化等內容為主?;谝陨犀F(xiàn)狀,主要歸納為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教師方面
理工科院校一般無外語專業(yè),外語教師大多集中在大學英語課程,小語種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每門語種僅有1至2名教師,師資結構大多為年輕聘任教師,師資力量單薄,不利于教學、學術交流的開展,從而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學中不可替代的環(huán)節(jié),現(xiàn)在市面上的外語教材雖然很多,但專門針對理工科學生的第二外語教材少之又少,導致只能引用一般的第二外語教材,而這些教材普遍有難度大、內容陳舊、針對性弱、趣味性不強等特點,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學模式方面
學時安排不合理,特別是針對本科學生開設的課程學時太少,教學效果不明顯;硬件設施不夠完善,導致教學手段不豐富,形式單一,學習氛圍不活躍。
二、理工科院校第二外語課程設計建議
(一)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針對理工科學生的第二外語課對外語教師的知識結構、職業(yè)素養(yǎng)及教學能力都是一種挑戰(zhàn),外語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知識水平,同時,學校應加大對年輕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增加教師外出培訓的機會,與國內外其他優(yōu)秀院校建立合作與交流的關系。
(二)強化教材建設
為了適應理工科學生的學習需求,組織編寫專用教材迫在眉睫,建議教師團隊總結本校教學經驗,借鑒其他優(yōu)秀專業(yè)教材,編寫符合理工科學生知識需求的教材,提高教材的實用性與趣味性,優(yōu)化教材內容,注重視聽說結合能力,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形成系統(tǒng)的第二外語教材體系。
(三)強化豐富教學模式
適當增加課時,提高第二外語課排課的比例,針對本科學生開設第二外語選修課,每學期應不低于40學時,并連續(xù)修兩年,針對研究生一年級開設第二外語必修課程,每學期不低于80學時;利用電教、音像等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以豐富的教學形式,鍛煉學生視、聽、說等綜合方面的能力;由教師組織開展韓語角、韓劇配音比賽、韓語廣播站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未來的發(fā)展形勢下,無論是理科還是文科領域,都對學生的第二外語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理工科院校更應滿足這些要求,逐步建立科學、完善的第二外語課程體系,在教學模式改革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完善教材等教學配套設施,拓寬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岳晟婷.獨立學院第二外語選修課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
[2]鄭巖.高校第二外語教學策略初探[J].才智,2010(12).
[3]崔紅男.淺談韓國語教學現(xiàn)狀及改進方案[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9).
[4]劉樹琪.理工院校第二外語語音教學漫談[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學報,1994(2).
[5]曹尚文.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努力把政治理論教學改革提高到新水平總參某部政治部主任曹尚文的講話[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9(S1).
作者簡介:徐丹(1985—),女,漢族,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人,碩士,信息工程大學理學院應用語言學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亞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