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來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醫(yī)院骨傷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
頸椎舒筋整復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癥38例臨床觀察
王運來
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醫(yī)院骨傷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目的:觀察頸椎舒筋整復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頸性眩暈癥患者7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給予頸椎牽引治療,觀察組給予頸椎舒筋整復手法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兩組眩暈程度、頸部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效率為92.11%,優(yōu)于對照組的81.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頸椎舒筋整復手法治療頸性眩暈癥,療效較好,可有效緩解眩暈程度和頸部疼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頸性眩暈;舒筋整復手法;頸椎牽引
頸性眩暈癥在臨床上最主要的癥狀表現為眩暈和頸項疼痛不適,引起的原因多為頸椎發(fā)生退行性改變以及頸椎受到各種外力因素導致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平衡失調,或椎基底動脈受骨贅擠壓刺激而引起,該病在骨傷科運用中醫(yī)整復手法治療有奇效,因該病容易與內科眩暈癥混淆,致誤診誤治延誤病情,故臨床醫(yī)生應加以鑒別[1]。據相關數據統計該病的發(fā)病率高達3.8%以上,病情發(fā)作時嚴重地影響和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2]。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頸性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45.2±2.5)歲,病程0.3~3年,平均病程(1.5±0.6)年;治療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39~73歲,平均年齡(43.6±4.3)歲,病程0.4~2.7年,平均病程(1.1±0.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與納入標準 符合《眩暈治療專家共識》(2010版)對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3]:患者伴頭暈或暈眩伴頸部疼痛,多出現于頸部活動后;另頸部影像學檢查異常。排除標準:合并腫瘤患者;頸部頸椎手術頸患者;先天性頸椎扭曲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等。
1.3 方法 對照組用頸椎牽引治療,方法如下:①體位:坐位,帶枕頜布兜進行牽引,向前微屈頭部,前傾幅度:10~15°,直至患者感到減輕癥狀為止;②牽引的重量從開始的3kg,逐漸按照0.5kg的標準增加牽引的重量,最重的重量不能超過6kg;以上的操作1次/d,20min/次,2周為1個療程,治療時間為4個療程。
觀察組用頸椎舒筋整復手法治療,具體如下:①體位:坐位,頭部用患者的左手進行固定,頸后部的雙側頭上斜肌、頭下斜肌、上頸段頭頸部夾肌和半棘肌等枕下肌群采用推法和揉法用右手進行松解治療,并點按上頸段穴位如:風馳、天柱、啞門、完骨等[4];②體位:仰臥位,頭部轉向患側并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患椎使用一手橈側面緊貼,另一手將將頭頸部向患側轉動(最大幅度),與此同時向相反的方向用示指橈側面抵住患椎用力,聽聞彈響即可,注意該步驟要利用巧勁忌暴力;③體位:坐位,擺正患者的頭部,枕下肌群用拇指輕揉,將其肌肉進行捋順操作;以上的操作2次/周,10~15min/次,2周為1個療程,治療時間為4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疼痛和眩暈程度,采用VAS量表[5]評估:量表10分制,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疼痛加重或無改善,即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②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5 療效判定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的療效標準[6]。痊愈: 眩暈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顯效: 大部分癥狀和體征消失,殘留癥狀較以前明顯減輕,基本能夠進行日常活動; 有效: 少數癥狀得到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響; 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改善或加重。
2.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眩暈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眩暈程度、頸部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較對照組評分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眩暈程度評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效率為92.11%,優(yōu)于對照組的81.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頸性眩暈癥”歸屬于中醫(yī)學中“項痹”,又有痹阻不通之意。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寰樞關節(jié)紊亂、寰樞關節(jié)旋轉不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刺激而眩暈惡心、頸項疼痛等,也屬于中醫(yī)“筋出槽,骨錯縫”的范疇[7]。導致頸性眩暈癥的主要病因有兩個方面:①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側移或旋轉,必然會引起肌腱扭曲牽拉,導致椎動脈受壓,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發(fā)生眩暈;②星狀神經節(jié)不僅分布在椎動脈周圍,還有頸中神經節(jié)以及椎神經的交感神經叢,沿椎動脈進入顱內,在基底動脈周圍形成交感神經叢,這些神經叢一旦受到刺激,可導致反應性血管痙攣而產生眩暈,導致患者出現惡心以及心口難受等,該種原因在臨床上較為常見[8]。有研究指出出現寰樞關節(jié)錯縫或者椎基底動脈受壓后才能發(fā)生眩暈的癥狀,少數正常人也存在寰樞關節(jié)錯縫的情況,故寰樞段周圍肌肉如枕下三角區(qū)的頭后大小直肌、椎枕肌、寰枕筋膜的擠壓和自身感覺的異常也常常引起眩暈[9]。
本次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兩組眩暈程度、頸部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評分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效率為92.11%,優(yōu)于對照組的81.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運用局部舒筋的手法,對其痙攣的肌肉進行松解,為后續(xù)整復寰樞關節(jié)做好充分的準備,減少寰樞橫突間椎動脈的牽拉,并使其扭轉和變形的椎動脈進行迅速地恢復,有效改善和緩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對患者進行松解頸部的肌肉,也可以改善局部肌肉發(fā)生的痙攣,以及減輕復位過程中的緊張感。舒筋整復手法在治療頸性眩暈所表現出的高效性可能在于治療過程中通過相關手法操作可有效恢復患者頸椎等部位的生理曲度,改善患者平衡狀態(tài),解除椎動脈及交感神經的壓迫等,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病情[7]。
舒筋整復手法能夠幫助患者松懈神經的粘連情況,增強關節(jié)的活力,改善頸椎、關節(jié)功能,推動氣血運行正常;而牽引治療,僅能對患者頸椎病變部位加大間隙,恢復生理彎曲,對與患者的神經、氣血的運行幫助較少[10]。
綜上所述,頸性眩暈癥應用舒筋整復的手法治療效果明顯,有效地改善和緩解眩暈程度、頸部疼痛評分,值得臨床推廣。
[1]李里,譚朝堅,黃艾,等.寰樞關節(jié)間隙與頸性眩暈癥狀及功能評估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康復,2013,28(02):134:135.
[2]許新忠,荊玨華,周云,等.寰樞關節(jié)周圍關系臨床意義探討[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19(3):6-8.
[3]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4
[4]賴曉敏,王素偉,陳有生,等.神經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yī)學,2009,30(12):1878-1881
[5]宗行萬之助.疼痛的估價—用特殊的視覺模擬評分法作參考(VAS)[J]. 實用疼痛學雜志, 1994(4):153.
[6]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7]蘇建,陳世忠,劉永皚.寰樞椎復位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22):2438-2440.
[8]劉書勇,蘇麗婷.眩暈寧對頸性眩暈患者血漿內皮素和降鈣素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2):199-200.
[9]李建萍,蔡俊,干霞曼.不同方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對比觀察[J].中國針灸,2011,31(5):405-408.
[10]苗戰(zhàn)杰,周賓賓,崔波,等.整脊手法與放松手法對頸性眩暈干預治療效果比較[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11):43-44.
王運來(1962-),男,漢族,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骨傷科、疼痛、骨病、疑難病。E-mail:386648338@qq.com
R255.3
A
1007-8517(2017)12-0126-02
2017-04-18 編輯:梁志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