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函平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大江東去,世事變遷,因為萬物靈長——人類的出現,安靜的大地漸漸喧囂起來。我認為,人生起伏,應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守一方安靜的凈土,以包容開放的眼光去接納喧囂中的發(fā)展與進步。
安靜是一種堅守,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在科技文化水平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機械化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使家庭手工業(yè)的空間被擠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難以傳承。在喧囂的時代,安靜中堅守的“匠人精神”便尤為動人。之前大熱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因主角堅守于文物修復工作,不惜消耗幾個月甚至幾十年時間修復一件文物而贏得人們的贊美與敬佩。在喧囂中守住一份寧靜。
喧囂是一種象征,是一種對時代發(fā)展的象征。幾萬年前的大地是平靜的,但幾乎沒有人再愿意回到那死氣沉沉的過去。古代的羊腸小道是平靜的。但那僅僅是因為交通的閉塞和人煙的稀少罷了。雖然周國平說著:“我發(fā)現世界越來越喧囂,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但一味追求平靜,阻擋發(fā)展的潮流,閉門造車,獨守一隅,無疑是歷史的倒退。在平靜中追求一種喧囂。
安靜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對學術研究的態(tài)度。聞一多創(chuàng)作時目不窺園,成為一代大家;屠呦呦幾十年深入研究醫(yī)藥學,不追求“院士”的名號,終因“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成名;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時,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說明沒有一顆平靜研究的心,不為外界條件所動搖的態(tài)度,很難成功。雪萊說:“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高手往往出自民間,驚濤駭浪常隱于不動聲色之下。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喧囂的環(huán)境中保住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喧囂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不安于現狀的品質。曼德拉不甘于黑人受到歧視與迫害,于是他奮起反抗,黑人的地位終得提高;陳勝吳廣不甘于秦暴政的壓迫與殘酷,于是他們揭竿而起,“天下云集響應”;海倫·凱勒不甘心成為廢人,于是她發(fā)奮努力,她的事跡讓千千萬萬的人受到鼓舞,重拾面對生活的勇氣。
莫言說:“我想社會生活本來就是喧囂的,或者說,喧囂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喧囂這種現象也不完全是負面的?!碑斎?,安靜也不完全是負面的,它們都有消極或積極的一面,關鍵在于人們的運用與體會。堅守住內心的平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更不能故步自封,猶豫著不敢向前。應擁有發(fā)展的眼光與包容的心態(tài),去接納喧囂中的進步并為之充實自我,不斷前行。
【評點】
作者運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對安靜和喧囂兩個截然相反的概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安靜代表著淡定和堅持,喧囂則代表突破和發(fā)展,選取的事例豐富廣博,貫串古今中外,使文章的論證充滿說服力。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并未厚此薄彼,而是兼容并蓄,去粗取精,告誡我們“應擁有發(fā)展的眼光與包容的心態(tài),去接納喧囂中的進步并為之充實自我,不斷前行”,具有很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