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陸民+鄒本碩
摘 要: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以豐碩成果圓滿結束,但達成共識并不意味著能夠落實,如何推動峰會成果落地成為擺在各成員國面前的一道現實難題。對此,以中國自身、各成員國內部以及各成員國之間三類不同主體為切入點,借鑒道義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國際關系理論和外交學的基本原理,并從中國古代改革歷史和歐洲近代國際關系會議中汲取經驗教訓,提出中國應利用實力與道義塑造經濟領導力、各成員國應采取國家立法和公眾監(jiān)督的手段提高政策執(zhí)行力、各成員國之間應通過機制與合作來保障成果有效力的主張,強調只有通過多方聯動共同推動成果落地,才能溝通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共贏之橋。
關鍵詞:G20峰會;成果落地;聯動;世界經濟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6-0042-03
2016年9月5日下午五時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致閉幕詞,為期一天半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正式落下帷幕。作為本次峰會的主辦國,中國以構建創(chuàng)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為主題,針對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現狀,圍繞“創(chuàng)新增長方式”“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fā)展”四大議題板塊[1],同與會各國進行深入交流,達成諸多重要共識,從頂層設計上為世界經濟發(fā)展開出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良方。
對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差巨大且意識文化形態(tài)種類復雜,但又涵蓋了世界各地區(qū)主要經濟體的G20成員國而言,能夠在短時間內在全球經濟治理這一重大議題上達成基本共識并制訂出相應的行動計劃顯然十分不易。然而,峰會成果豐碩固然可喜,如何推動其切實落地則成了首要難題。自2008年華盛頓峰會到如今的杭州峰會,不難看出,作為討論全球經濟問題的首要平臺,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歷屆峰會成果不斷,但具體落實卻困難重重。因而在去年的安塔利亞峰會上,土耳其率先將“落實”列入議題討論的三大核心要素。而在2016年的杭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更是開宗明義,在開幕式致辭中強調要將二十國集團建設成知行合一的“行動隊”,而非坐而論道的“清談館”[1]。對于成果落實的高度重視,恰恰凸顯出往屆峰會在此問題上的關注不足。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推動本次G20峰會成果落地呢?對此,筆者以二十國集團中不同類型主體為切入點,從國際關系基本理論出發(fā),通過分析阻礙峰會成果落實的現實因素,并從中外歷史上重大會議或改良方案施行的具體案例中進行批判性借鑒,從而得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中國:實力與道義塑造經濟領導力
當前世界經濟正面臨一個關鍵時期:一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動能正日漸式微,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國際貿易持續(xù)低迷。另一方面,個別發(fā)達國家為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不顧國際道義,推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將風險轉嫁他國。由于各國缺乏共同發(fā)展以及全球治理的理念,世界經濟形勢日趨嚴峻,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因而,此次由中國主辦的G20杭州峰會,其主要目標便是“推動二十國集團實現從短期政策向中長期政策轉型,從危機應對向長效治理機制轉型”[2],以此鞏固其作為全球經濟治理首要平臺的地位。作為本次峰會的主辦國以及具有高度活力的經濟體,中國憑借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近30%的貢獻率[3],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當之無愧的擔綱者。然而,國際責任大小與國家實力強弱密切相關。中國雖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依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針對國內經濟發(fā)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尚在進行之中。更重要的是,相較于美國而言,中國缺乏領導國際經濟事務以及制定相應規(guī)則的經驗,難以在短時間內贏得世界各國的廣泛信任,這也成為阻礙杭州峰會成果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此,筆者認為:中國應以發(fā)展創(chuàng)新型經濟為后盾,并積極開展道義外交,使世界共享中國經濟發(fā)展成果,從而塑造經濟領導力,引領國際經濟規(guī)則制定,以推動峰會成果落實。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創(chuàng)新經濟增長方式,提升自身經濟實力。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其著作《硬權力與軟權力》中指出:有多種影響他人行為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既可以通過威脅和獎勵他人,也可以通過吸引他人。前者是運用“硬性指揮式權力”,后者則是施展“軟性同化式權力”[4]。產能過剩和創(chuàng)新不足是當今世界經濟復蘇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zhàn)和根本問題,“中國智慧”引領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給出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案。在舉世矚目之下,中國若能創(chuàng)新經濟增長方式以提升自身經濟實力,不但能夠增強“硬權力”,更能讓世界傾聽中國主張,通過增強自身在制度政策和發(fā)展理念等方面的“軟權力”來吸引各國主動落實峰會成果。
第二,合理設定目標方案,彰顯自身政治實力??v觀我國古代歷次重大改革,不難發(fā)現,能夠得以貫徹落實的改革方案無不合乎現實國情和歷史發(fā)展,具有較強實踐性和前瞻性,而目標任務與時代脫節(jié)的改革方案則注定走向失敗。商鞅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行郡縣,迎合了封建專制大一統(tǒng)的時代潮流;而王安石變法中的保馬法和青苗法則因不合時宜而難以貫徹落實。由此可見,推動峰會成果落地,其根本落腳點還在于合理設定行動方案和目標任務,以此獲得他國的認可和接受,向世界彰顯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第三,適當提供公共產品,積極開展道義外交。中國國際關系學者閻學通在《道義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一文中指出:“崛起國的道義或戰(zhàn)略信譽可提高其國際政治動員力,從而改變國際格局,以至建立新的國際規(guī)范和國際秩序?!盵5]當前中國外交正面臨巨大壓力:一方面,憑借不斷增長的綜合國力和外交努力,中國已初步具備世界大國氣象,許多重大國際事務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另一方面,在驟然增加的機遇、壓力以及復合型內外矛盾面前,中國外交出現不適應,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不多、難以為周邊國家提供安全保障、不善于應對各種國際組織和大眾輿論、已出臺的某些對外政策缺乏公信力等問題,使得國際社會尤其是周邊國家始終對中國抱有不信任感。因此,理論與現實均要求中國實行“道義外交”方針——堅持義利并舉、以義為先的義利觀,著力構建德威并重的戰(zhàn)略信譽[5]。具體而言,則體現為多方面、有條件地向以周邊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為主的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
第四,多元構建經濟戰(zhàn)略,積極制定經濟規(guī)則。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隨之提升。2010年的首爾峰會便成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地位轉變的一個分水嶺,中國在全球治理議程上開始從規(guī)則接受者轉向規(guī)則制定者,從外圍協商者轉向核心決策者。作為中國外交主場的杭州峰會便是這一轉變的集中體現。換言之,正是中國在世界經濟中話語權的增強才使得中國得以領銜二十國集團制定世界經濟發(fā)展方案。由此可見,推動峰會成果落實同中國在世界經濟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密切相關。因此,中國應在整合現行經濟戰(zhàn)略成果的基礎上,從多方面構建新的世界經濟大戰(zhàn)略,并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規(guī)則的制定。正如前文所提及,2013年以來,中國先后提出“一帶一路”國際級頂層戰(zhàn)略,設立絲路基金,發(fā)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主導成立了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并于2016年10月實現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這一系列經濟戰(zhàn)略與成果的出爐恰恰表明中國在周邊地區(qū)、發(fā)展中國家甚至全球經濟事務中話語權的增強。因此,中國可以延續(xù)并擴大這一優(yōu)勢,在增強經濟實力、提升政治影響力并開展道義外交的前提下,嘗試著建立起以金磚國家為主導,以上海合作組織為框架,包含亞投行成員國與“一帶一路”域內國在內的經濟對話與合作論壇,以此實現東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之間的相互貫通,使整個亞歐大陸形成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彰顯中國在其中的核心戰(zhàn)略影響力。借助這一經濟大戰(zhàn)略,中國可以積極參與甚至引領世界經濟規(guī)則的制定,并利用在上述機制中的主導地位推動相關國家落實峰會成果。
二、各成員國國內:立法與監(jiān)督提高政策執(zhí)行力
二十國集團脫胎于20世紀70年代為應對世界性經濟衰退而成立的七國集團,原本僅由七個最發(fā)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國組成,后俄羅斯加入,稱為八國集團。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發(fā)展中的影響力已不容忽視,世界經濟復蘇僅靠八國集團已無法得到徹底解決,因而在隨后召開的華盛頓峰會上,二十國集團正式取代八國集團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經過擴充的二十國集團兼顧了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以及不同地域的利益平衡,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制度、經濟水平以及宗教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大大增加了各國取得共識的難度。同時,各國有著自身的戰(zhàn)略考量以及不同國情,這對落實峰會成果而言顯然又增添一大障礙。對此,筆者認為,除了作為世界經濟戰(zhàn)略領銜者的中國應依據各國國情合理設定目標方案之外,各成員國國內更應主動將峰會成果同本國現實相結合,將政府立法實施與公眾輿論監(jiān)督相結合,共同提高政策執(zhí)行力度,實現峰會成果落地。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推動峰會共識納入國內法,促進國際協議實現本土化。推動與會各國將杭州峰會所達成的共識和協議在其國內貫徹落實下去,這實質上就涉及外交學中的“履約”問題,中國學者趙可金在其編著的《外交學原理》一書中指出:“國際協議在國際上生效并不等于自動在所有締約國國內生效,還必須得到各締約國國內法律的認可,特別是通過國內立法機關以國內立法形式將其轉化為國內法,才能使條約在國內生效?!盵6]可見,只有各成員國將峰會共識納入其國內法律體系,所達成的成果才真正具有法律效力,也才能得到各國政府的強力執(zhí)行。
第二,依照國情制定政策,堅決推動政策實施?!奥募s”僅僅是當事國履行條約義務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步驟是實施和遵守條約,使條約條款在國內法中得以貫徹[6]。因此,履約過程完成了從國際法到國內法的轉變,而制定具體政策并堅決推動其貫徹實施則實現了更為關鍵的遵守條約這一過程。峰會成果的出爐離不開各成員國的相互協調,推動成果落地同樣離不開各成員國的政策制定及執(zhí)行。
第三,適度公開政策文件,引導社會輿論監(jiān)督。推動峰會成果落實不僅需要各國政府的貫徹實施,伴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民主制度的成熟以及公民意識的覺醒,社會公眾的輿論監(jiān)督對一國的政府決策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國政府應當適度公開相關政策文件,并主動引導社會公眾對政府執(zhí)行進行監(jiān)督。
三、各成員國之間:合作與機制保障成果有效力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各國聯系日益緊密。在諸多重大全球性問題上,單靠一兩個大國攜手便主宰國際事務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針對英國脫歐、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經濟衰退、恐怖主義、民粹主義、民族與宗教沖突、核武器擴散、傳染性疾病威脅公共健康等全球性議題帶來的挑戰(zhàn),各主要國家更加需要通過溝通與合作來共同面對。而各類紛繁復雜的國際論壇和國際組織如雨后初筍般涌現,正向世界昭示著防御性現實主義時代國家合作和國際機制的重要性。另外,在近代國際關系史上,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確立的集體制裁違約國原則以及維也納體系確立的強權政治原則和定期磋商機制均保證了其會議成果得以較好落實。從中也不難看出大國合作和國際機制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推動峰會成果落實除了需要包括中國在內的二十國集團成員國各自付出努力之外,更離不開大國合作以及國際機制的保障。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大國充當行動表率,合作保障機制運行。透視中國古代的改革歷史不難發(fā)現,從戰(zhàn)國時期的吳起變法到晚清時期的戊戌變法,成功的改革除了需要正確的改革方案之外,更需要保證方案得以執(zhí)行的強大權力。同樣,在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流派中,從古典現實主義到新古典現實主義,權力這一核心概念被毫無保留地繼承下來。在明確了大國權力對國際社會行為規(guī)范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的基礎上,自由主義學派又提出國際合作對于規(guī)范國家行為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一時間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想要推動各國落實峰會成果就必須依靠大國合作的強權機制作為保障。
第二,適當組建專門機構,監(jiān)督執(zhí)行具體方案。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作為國際制度的一部分,國際機制對國家行為有著制約作用,國際行為體的行為要符合國際制度的規(guī)范[7]。從這一理論出發(fā),不難得出:在主要大國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為了保證各國有效落實峰會成果,并形成常態(tài)化機制,有必要組建一些負責監(jiān)督和執(zhí)行的專門機構,對相關國家的行為予以制約。
第三,利用現行國際組織,制裁相關違約國家。當今世界的國際政治正處于由防御性現實主義開始向新自由主義過渡的時代,由于無政府狀態(tài)下安全困境持續(xù)存在,國際組織對于規(guī)范國際行為而言變得愈發(fā)重要[8]。因此,除了依靠二十國集團內部機制之外,還可以借助現行的其他國際組織,針對在某些專門事項中違反相關規(guī)定的國家實施制裁,實現二十國集團與國際組織的對接,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將二十國集團在應對一些全球性議題上的相關事務同聯合國及其下屬的相關機構對接。
第四,建立靈活溝通機制,增進文化交流理解。以亞歷山大·溫特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派認為,主體間的實踐活動形成共有觀念,共有觀念形成了文化,而文化決定了行為體的身份、利益和行為,國家可以造就一種從根本上就趨于合作的國際政治文化[7]。從這一觀點出發(fā),可以看出:各國之間想要形成共同利益和行為,就必須通過對話與溝通加強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信任。推動峰會成果落地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一蹴而就,這就需要各成員國在此期間加強對話溝通,增進文化理解。
第五,強化各國平等地位,促進各方更好合作。二十國集團各成員國內部雖然存在較大差異,但作為世界各地區(qū)的主要國家,它們在處理全球性議題中仍然缺一不可。在二十國集團機制下,各國均應意識到:自身對于峰會成果的貫徹落實將為世界經濟復蘇帶來不可忽視的貢獻。為達至此目的,一方面,二十國集團應強化各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相對平等以及同等踐行峰會共識的觀念,從而調動各成員國參與國際規(guī)則制定的積極性,促進各方更好合作。另一方面,在具體執(zhí)行中,不同類型的國家則應各取所需,各有側重,依據國情,量力而行。
四、結語
世界經濟發(fā)展事關人類福祉,它已不再是少數大國之間或某一組織內部的事情。在經濟全球化高速發(fā)展、各國相互依賴日益密切的今天,世界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落實需要世界各國尤其是各地區(qū)主要國家的共同參與。因此,杭州峰會成果的落地需要多方聯動來共同推進。也只有多方聯動共同推動成果落地,才能真正溝通全球經濟增長和國際社會合作的共贏之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構建創(chuàng)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的開幕詞[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2016-09-04)http://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yjh_674906/t1394404.shtml.
[2]戰(zhàn)略視野促轉型:從危機應對轉向長效治理[N].光明日報,2016-09-05.
[3]統(tǒng)計局: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世界第一[EB/OL].環(huán)球網,(2015-08-06)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5-08/7210443.html.
[4][美]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閻學通.道義現實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J].國際問題研究,2014(5).
[6]趙可金.外交學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7]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國際關系理論與方法研究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唐世平.國際政治理論的時代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