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逢春
《寡人之于國也》(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③)開篇寫梁惠王自夸“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并以“移民”為例證明鄰國“無如寡人之用心”。梁惠王雖“勤政”,卻效果不佳,因此問孟子“何也”。孟子對答:“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并以“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問梁惠王的看法,梁惠王馬上回答“不可”。接著孟子說:“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有從教者認為,這里的文意似乎有點不順暢:既然梁惠王說不可以五十步笑百步,為什么孟子又說不要指望本國人口增速快呢?難道孟子提問的預期不是希望梁惠王說“不可”嗎?難道梁惠王說“不可”不是好事嗎?在筆者看來,要使此處理解順暢,似乎應該在“孟子說”的話之后,補上“因為什么什么”之類的意思才行。
如何破解這樣的“梗阻”呢?
筆者以為,只要了解《孟子·盡心上》里的“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的含義,就能明白“孟子說”并非“梗阻”?!熬右话l(fā),躍如也”意為高明的教者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把箭射出去,只是擺出個躍躍欲射的樣子,給學者留下體會理解射箭要領的余地,激發(fā)他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產生躍躍欲試的強烈愿望,努力地去掌握相關技能。“孟子說”的話正體現出這種點到為止的“引而不發(fā)”的進諫藝術。
誠然,梁惠王說“不可”理應是孟子的預期,梁惠王知道說“不可”是好事;但他僅僅這樣說說而已。在孟子心目中,梁惠王是個好戰(zhàn)之君,而且缺乏自知之明,致使國內“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面對如此荒唐悲慘的現實,梁惠王竟以“歲也”“兵也”為托詞推卸責任,還嘲笑鄰國“無如”,這不正是一個“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嗎?他的“移民”只不過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治標之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上意思雖然完全可以用“因為”作為開頭的話加以補充,但這樣一來就不是“引而不發(fā)”了,很有可能招致梁惠王的反感,更談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了。要說服熱衷于霸道的梁惠王施行王道,既不能指著他的鼻子發(fā)指示,更不能無情地揭老底,必須善于啟發(fā)、誘導,讓梁惠王領悟霸道之害和王道之利,從而努力去施行王道。為此,孟子適時給了梁惠王“則無望”的否決,以便他從自我陶醉中醒悟過來,反思其霸道造成的嚴重后果,進而想到施行王道并付諸行動。
那么怎樣施行王道,施行王道會有什么成效呢?孟子在估計梁惠王有了醒悟之際,及時順此邏輯,盡力鋪陳王道,從“王道之始”即現財富盈國、民生安康的美景,說到王道之果——“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這正是梁惠王夢寐以求的強盛局面,面對這樣的美景和強盛,梁惠王怎會不動心呢?趁著梁惠王動心之際,孟子抓住時機揭示上述現實社會存在的嚴重問題,敦促梁惠王不要“無罪歲”,履行自己的承諾,“盡心”擔負起國君的責任,同時再一次指明這樣做的美妙盛景——“斯天下之民至焉”。責任感被激發(fā)出來了,再加上美妙盛景的吸引,梁惠王自然躍躍欲試,施行王道。
可以說,《寡人之于國也》對孟子高超的進諫藝術作了生動的詮釋。
【作者單位:湖北省咸寧市鄂南高中】
作文周刊(教師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