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事情要回溯到1981年,我當時18歲,在澳大利亞的一個鄉(xiāng)村小鎮(zhèn)當護士。一天下班之后,因為有5天的輪休,我打算回家一次??墒遣幻畹氖?,我發(fā)現(xiàn)每天一趟的火車已經(jīng)開走,而我家所在的小鎮(zhèn)距離這里有270多公里之遙。于是我站在公路邊,打算搭便車回家。
我在路邊整整站了3個小時,不斷地向路過的車輛招手,但沒有一輛車愿意停下來。終于,一個中年男子走了過來,自我介紹說他叫戈登。戈登說雖然他沒有汽車能夠給我搭便車,但是可以讓我到他家去吃點東西,他的家就在公路對面。戈登還解釋說他一直在關(guān)注我,猜測我在11月炎熱的天氣中這么幾個小時站下來,肯定餓了。我有點拿不定主意是否應該到他家去,而他向我保證他是真心誠意的,我在他那里會很安全。他還愿意幫助我攔車送我回家。
我在戈登邀請下,穿過公路,到了他家。坐在廚房里,戈登一邊與我飲茶、聊天,一邊制作三明治,我們倆隨后一起進了午餐。他告訴我,他的妻子不久前去世了,家里的一只小狗是他唯一的伴侶。午飯之后,戈登陪同我在路邊攔下了一輛汽車,使我順利地回到了家。
幾年后,我結(jié)了婚。因為我的丈夫認為給陌生人搭便車不安全,所以每當在公路上駕車駛過請求搭便車的人身邊時,我從未停下車來讓任何人搭便車,盡管我的內(nèi)心多少有點歉疚。
時光流逝,轉(zhuǎn)眼到了去年的11月,也就是1981年那件事情發(fā)生30多年后的一天,當我開車經(jīng)過一座小鎮(zhèn)時,我注意到路旁有位老人帶著一個孩子,站在烈日下做著請求搭車的手勢。此時我的丈夫因病去世,我已是孤身一人,于是,我感到應該以實際的行動來回報社會,回報數(shù)十年前有人招待我,幫助我搭便車的那件善事了。我隨后將轎車停下來,請老人和孩子上了車,讓他們坐在后座,并拿出一把糖果和兩瓶水請他們分享。
在進行了十多分鐘的聊天之后,那位老人突然對我說道:“你這么多年變化不大,你的紅頭發(fā)還是原來的式樣……”
我已經(jīng)記不起我曾經(jīng)在哪里遇見過這位老人,并懷疑他可能認錯了人。 隨后,經(jīng)過一番敘述和回憶,他告訴我,他就是30多年前曾經(jīng)讓我到他家去用午餐,并幫助我攔車并送我回家的那位中年男子。
他就是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