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夢迪[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15123]
聞道夕死,《朝聞道》中的殉道者賞析——以劉慈欣《朝聞道》為中心
⊙阮夢迪[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15123]
傳統(tǒng)文學中“殉道者”形象自孔子在《論語》中“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流傳至今,而在科幻文學中如何塑造描摹這一人物形象呢?劉慈欣繼續(xù)展示了他的“硬科幻”典型范式,在科學背景下塑造人物,勾勒出一個不同的“殉道者”形象,贊頌了人類的求知精神。注重科學技術(shù)的描寫,對于人性在危急時刻的刻畫,吸收借鑒了包括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在內(nèi)的西方科幻大家的經(jīng)驗與理論,融入中國科幻的本土特色,劉慈欣創(chuàng)作出不同尋常的科幻故事。
科幻 劉慈欣 殉道者 科學技術(shù)
推介語
當代中國通俗文學正以新的形式展示著新的面貌,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的閱讀熱點。面臨難以計數(shù)的通俗文學作品和如此紅火的閱讀市場,人們必然會思考:通俗文學作品究竟有沒有價值,通俗文學作品究竟有沒有經(jīng)典。因此,通俗文學作品的閱讀與指引、經(jīng)典化的辨析與評價,就成為文學評論所要解決的問題。本期推出的五篇文章涉及科幻小說、懸疑小說、、公安法制小說、武俠小說四種中國當代通俗文學類型,評析了五位作家的五篇作品,其目的就是想在浩如煙海的通俗文學作品中為通俗文學的經(jīng)典化披沙瀝金、尋徑問路。
青年人是當代通俗文學的主要作者和讀者。年輕學人評析這些通俗文學作品有著特有的感悟和特有的褒貶,既能與作家作品相連接,又能與讀者閱讀相溝通。他們的文章散發(fā)著特有的青春氣息,有著強有力的生命脈動,雖然其觀點并不一定成熟,但肯定值得一讀。
湯哲聲(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殉道者”這一形象類別自古至今在文學作品中反復(fù)出現(xiàn),無論是主流文學,還是通俗文學中都占有一定比例,這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精神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劉慈欣卻以他特有的科幻思維點染這類形象,用他特有的科幻筆法勾勒生存與求知的兩難選擇。
《朝聞道》中充滿了哲學意味和宗教意蘊,對于宇宙最深處真理的探尋,對于人類求知精神的禮贊,這些內(nèi)涵豐富意味深長的內(nèi)容都是建立在科學的外殼之下,進行思維的碰撞與糾葛。
劉慈欣總是將人物放置在一個極端的環(huán)境下,在刀尖上舞蹈,他習慣于構(gòu)建一個“末日災(zāi)難”的宏大圖景,在非此即彼、你死我亡的選項中進行抉擇,利用數(shù)目繁多的科學元素和細致的技術(shù)構(gòu)造一個“最糟的宇宙”,以此來襯托一個“最好的地球”。這是主流文學無法做到的,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凸顯人性,這種環(huán)境不是二維的,是三維甚至是四維的,環(huán)境越是宏大越是殘酷越能彰顯真理的可貴。在《朝聞道》中劉慈欣創(chuàng)設(shè)了嚴酷的“知識密封準則”,排險者不能向人類傳授超出地球現(xiàn)有文明水平的知識,要想獲取真理,就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面對真理,他們變身為狂熱的宗教徒,在“朝圣”的道路上一去不復(fù)返,在化為灰燼的那一瞬間,在宇宙光點的明滅間得到了救贖。他們本可以享受充裕的物質(zhì)、溫暖的家庭,但他們卻主動放棄了。虔誠的宗教徒在進行一場神圣的宗教儀式,為了得到“塵世之外的一瞥”,一批一批的知識精英在祭壇上接受真理的洗禮,在自己構(gòu)建的科學世界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后在短短十分鐘后歸于毀滅化為灰燼,無生的喜悅,無死的恐懼,在這里,科學技術(shù)的力量不再是生活的重心,而是一種精神力量,凌駕于生死悲歡上的信仰,既悲且壯。這種悲壯的美就像黑夜中開出的美麗花朵,當時間和空間越來越容易跨越,當虛擬成為日常,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審美,宏觀敘事中的種族命運,廣闊宇宙中的人類個體,讓人相信生命的本無異議,存在即是合理的。還有在《三體》的第三部《黑暗森林》中,劉慈欣創(chuàng)設(shè)的末日災(zāi)難場景下的“黑暗森林法則”,云天明面對宇宙災(zāi)難來臨之際,主動犧牲自己,冷凍自己的大腦送往三體文明內(nèi)部監(jiān)視對方。
同時劉慈欣的科幻想象是獨特的、氣勢恢弘的,利用科學跨越時間空間,尋求的是一種“宏細節(jié)”,在這一點上他很好地繼承了西方科幻“黃金時代”的特點,尤其是對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拉瑪相會》等作品的學習。在《朝聞道》中他可以輕搖筆端就將縱橫十億年和百億年的空間所囊括的世界與歷史瞬間變?yōu)橛钪嬷幸涣C煨〉膲m埃,原始人所看到的一粒塵埃在現(xiàn)代人看來其實是一顆寶石,借排險者之口揭示了人類文明的渺小。另外在《朝聞道》的開篇,主人公丁儀及同事所設(shè)計建造加速管道的消失,排險者的降臨,原因就是加速器的存在會導致宇宙衰變,這是劉慈欣科幻的一個重要理念,他對待科技發(fā)展的態(tài)度是謹慎的,認為人類的進步不單單等于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人類自身的進步、人文關(guān)懷與精神的進步,在于人自己的選擇,人類選擇探索,但探索的結(jié)果卻并不重要,因為人類文明、地球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渺小得可憐,甚至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許會給人類自身帶來災(zāi)難。因為科學的發(fā)展帶給人類的是什么呢?是無窮無盡的欲望,無論這種欲望是什么,是人類的私欲,或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征服欲,就像丁儀夢中出現(xiàn)的景象:自我量子化,他可以在宇宙中任意跳躍,任自我在宇宙中馳騁,在茫茫星海中放飛自我,“有一種帝王般的快感”。整個宇宙都在劉慈欣筆下,肆意穿梭。劉慈欣以科技寫無限的想象,以想象論證科技的無限,其實跟古時候的舍生取義并無很大不同,但是借助科學技術(shù)這種媒介,使人世間常見的平凡的愛情、生死、仇恨在跨越四個維度后不再渺小、不再平凡,將細微之處寫到極致,這時候科技是一把尺子,也是一個放大鏡,丈量人性的善惡,用科學的經(jīng)天緯地,將微小處細節(jié)化、具象化、超現(xiàn)實化。因為只有宇宙天地無限廣闊,才能體現(xiàn)出人類的渺小、孤獨,將細枝末節(jié)放大到足以扭轉(zhuǎn)局勢的決定力量,寄予著對未來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期待和隱憂。
但是西方世界對待異域文明,對于未知世界的態(tài)度則是曖昧的,一方面充滿了征服欲,據(jù)為己有,利用占有;另一方面則是敬畏之心,神秘力量“神”的存在,心底的一絲不確定,總擔心人類對于異域世界的利用幾乎會禍及自身。無論是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中那一塊黑色石板,還是《月海沉船》中人類在已征服領(lǐng)地遭到的“滅頂之災(zāi)”,人類似乎總是受到限制的。如果說劉慈欣營造的是科學所帶來的“熟悉感”,那么阿瑟·克拉克則力求拉開人類與未知的距離,營造“陌生化”,營造人類不可企及的宇宙崇高感。這類“殉道者”形象系列,他們在災(zāi)難面前抗爭、在真理面前仰望,他們化解危難依靠的是自己的智慧,以科學為尺度丈量人類文明,而不是以人性或是道德的角度,科學技術(shù)是迷人的,它比人性或是道德更容易讓人得到內(nèi)心的滿足。丁儀不顧一切地登上真理祭壇,劉慈欣將他們接受真理的行為升華到宗教的高度,不再是簡單的,而是一種朝圣般的神圣行為,對科學崇拜,對技術(shù)著迷,劉慈欣同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等科幻小說家相同,是一名堅定的科學支持者。
此外,劉慈欣用世俗的瑣碎與溫情加深科幻的厚度,填補大量科學技術(shù)知識出現(xiàn)所產(chǎn)生的生硬感,使科幻小說變得“柔軟”。例如,小說中的丁儀是一個冷靜、理性的人,他就是整個精英殉道群體的代表,家庭、親情都排在物理學之后,但在丁儀走上真理祭壇時,女兒在身后的哭喊,我們預(yù)料丁儀仍舊會堅持自己的選擇,沒想到他轉(zhuǎn)身朝女兒走了過去。那一刻,我們仿佛能夠看見他內(nèi)心的理智與情感的拉扯,從一個理智、冷酷的科學家回歸到了一個充滿溫情的父親。這是劉慈欣對于人性糾葛鋪設(shè)的縝密考究,使我們理解和包容了這個父親對于女兒的深沉的愛,也讓人想起了《三體》中云天明送給程心的那顆星星,在硬邦邦的科學裂縫中滲入了暖流。小說的結(jié)尾,人的科學探索沖動生生不息,因果循環(huán),女兒又在重復(fù)父親的角色,正如排險者所說的,馬上就會有更多的科學精英涌現(xiàn)代替之前的科學家,至少,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少這種精英殉道者,他們對于玄空虛遠的“道”的追求勝過一切,人類的世界就是這樣一步步被推動向前,就像普羅米修斯的火種代代傳承。而劉慈欣用科幻的力量使“殉道”精神更加遼闊、更加宏偉、更加震撼人心,它不再僅僅是一種為了知識獻出生命的類似“布魯諾”的行為,而是上升到了宇宙的高度,散發(fā)出崇高的魅力。
中國式的知識分子以一己之力滌蕩幾世泱泱渾水,劉慈欣筆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氣魄、大手筆、大格局,禁不住讓人唏噓感嘆,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精神,是否還存在?這就是人與猿的距離,當原始人第一次抬起頭,仰望星空的時候,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現(xiàn)代人回顧過去,原始人與現(xiàn)代人目光交融、心靈碰撞,而在這里,劉慈欣讓我們抬起頭,去仰望星空、注視宇宙,去感受那份久違了的超越時空的科幻情懷。
[1]阿瑟·克拉克.2010太空漫游[M].李啟陽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嚴峰.心事浩茫連廣宇——《三體3》序[J].世界文化,2015(10).
[3]高香香.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說中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D].四川師范大學,2014.
[4]劉慈欣.三體[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5]劉舸,李云.論劉慈欣《三體》及對阿瑟·克拉克的接受[J].外國文學研究.2016(2).
[6]韓松.我為什么欣賞劉慈欣[J].異度空間,2002(2).
編 輯
: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作 者
:阮夢迪,蘇州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