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浩
鄉(xiāng)野,總會讓我莫名地觸聯(lián)到偏僻、荒蠻、笨拙、原始之類的字眼,怎么會有如此的聯(lián)想呢?捫心自問,心底隱約閃爍一個詞——落后,鄉(xiāng)野似乎天生呆萌,對時風缺乏足夠的敏感度,它更熱衷于對傳統(tǒng)的積淀,相對于時新的潮流,鄉(xiāng)野似乎是沉潛的深流。孔子曰,禮失求諸野。大約便是最好的注腳。
鄉(xiāng)野往往隱在城市的身后,流淌在城市大街小巷的風氣,無不是時尚的、前衛(wèi)的,鄉(xiāng)野之風似乎便顯得有些古舊、局促,其實,這只是事物的表象,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性的,長短高下都是相對的,較之于城市的紛雜無序,鄉(xiāng)野的簡單明了,更能讓人靜,更能讓人感覺到做一個自然人的單純,更能看清自己。
在鄉(xiāng)野,你會發(fā)現(xiàn),人活著就是活著,活著乃一切之意義,就是這么簡單,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而人生之外的意義,似乎都是附著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山林清風,水波微蕩,非以利害為重,求的是心安。鄉(xiāng)村一般都不大,一村人,有的就是一個宗姓,有的多姓雜居,一姓或多姓為主體,間雜它姓,村人或有血緣關系,或鄰里情分,祖祖輩輩就是如此生活過來的,親不親故鄉(xiāng)人,這種單純又千絲萬縷的關系,讓村莊像一個大家庭。
村人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方式,無外乎婚喪嫁娶,又稱紅白事,其實,就是生與死的事,在鄉(xiāng)村,紅白事,人生中的大事,大事總要有儀式感,如此,才莊重,才威嚴,鄉(xiāng)村紅白事的儀式,其歷可謂久矣,大約從周禮失落到鄉(xiāng)野始,歷經(jīng)歲月滄桑變化,舊瓶新酒,香醇濃郁,繁文縟節(jié),無不散發(fā)著悠悠古意。
在鄉(xiāng)村,人們對生死看得開,因而,紅白事,亦稱紅白喜事。生,就要婚配,婚配是喜慶的事,喜慶的顏色是大紅的,有嫁有娶,娶妻要貼大紅雙喜,火紅的紅紙,濃墨的黑字,嫁女需貼鴻喜,誰說鄉(xiāng)村愚昧,鴻禧的鴻字,透著厚重文化底蘊,蟬翼般的薄紙遠厚過鋼筋水泥的城墻。
在我有限的幾十年的記憶中,嫁娶的喜事,我經(jīng)歷過多次,其莊重的儀式總夾雜著時代的氣息,新娘頂著紅蓋頭,羞答答地端坐花轎中,洞房花燭夜,新郎撩起新娘的紅蓋頭,燭光搖曳……這是影視劇中的鏡頭,吾生亦晚,無緣親歷,我記憶中的婚禮場面,最早是馬車拉新娘,馬車上用棗紅的草席覆蒙,呈拱形,兩端用彩簾遮掩,新娘子就坐在那個狹小的封閉的空間里,前有吹鼓手開道,后有抬嫁妝的送親隊伍,在村道上逶迤而行,遠遠看過去,蔚為壯觀,若恰逢兩隊新人不期而遇,尚有新娘子爭上風的習俗。后來,村里的生產(chǎn)力由牛馬升級為“鐵牛”(拖拉機),接新娘的工具,便又與時俱進,升級為拖拉機了。
相對紅事,白事的變化微乎其微,辦白事,儀式感似乎更莊重,白事,家門要貼白紙,白紙黑字,肅穆莊嚴,逢年過節(jié),族人也不許貼紅,要等三年之后,若在鄉(xiāng)村,年節(jié)時,見誰家門上沒有貼春聯(lián),就說明這家在守喪。
人咽了氣,沒了呼吸,生命就畫上了句號,喪禮就開始了,孝子披麻戴孝,先去踩路,就是說生者要先給死者蹚蹚路,向土地爺通報一聲,在土地爺那兒先給掛個號,通常在十字路口用三片瓦,為土地爺臨時搭建一個簡陋的辦公室,里邊用火紙(黃色的草紙)寫上“土地爺之位”,孝子在土地爺?shù)霓k公室繞行三遍,然后,燒紙錢。想想,鄉(xiāng)人真的很風趣,不是閻王爺是陰間的最高長官嗎?怎么孝子偏偏不向陰曹地府的父母官報告,卻偏偏跟土地爺打招呼。
孝子蹚路回來,便找族人商議辦喪事宜,首先找吹唱班,俗稱響氣。嗩吶一響,音樂不脛而走,瞬間,全村人都聽到了,逆著嗩吶的聲音,大致知道聲音的來源,估摸著是誰家有人往生了。喜事也要請吹唱班的,也要吹嗩吶,上了歲數(shù)的人,竟然能從嗩吶的聲音中辨別出,是紅事還是白事,在我,是聽不出來的。
嗩吶一陣一陣地在村里回蕩著,早有人請來了風水先生,依據(jù)著家中成員的屬相、生辰八字。以查吉日好下葬,然后,便去公共墓地去勘輿,尋塊風水寶地,以福蔭后人,若死者膝下多子,靈堂便設在長子家,正堂屋,未入土前,一般不入殮,躺在小床上,用火紙覆面,頭前,點起一盞長明燈,竹簾隔門,門前設祭壇,擺上祭品,諸如香火、火紙、酒菜等等,供拜祭。
奶奶仙逝時,我尚年幼,尚不知死為何事,奶奶躺在小床上,還沒有用火紙敷面,見奶奶面色蠟黃,像是熟睡,我不知害怕,哭喊奶奶,卻無法把奶奶從熟睡中喚醒,倒是我的呼喊,讓父親涕淚長流,父親支起奶奶的袖筒,讓我往里看,除了奶奶干枯毫無生氣的手臂,空空洞洞的袖口,沒發(fā)現(xiàn)什么別的,至今我也不明就里,也不知父親想讓看什么。
往生者,一般要躺靈的,年歲越長躺靈的時間便越長,大約是想讓老去的人多留在家中幾日,這對死者或是無知的,對生者卻是一種心理的慰藉,正喪的日子,親朋好友前來吊唁,這也是喪事的高潮部分,喪俗的禮數(shù)也多在此處顯現(xiàn)。
喪禮有一套莊重的儀式,禮到儀成,不像現(xiàn)在把禮具化為了金錢,錢到禮就到了,人情味里充滿了金屬的氣息,變味了。
為死者戴孝,都是非常有講究的,有一定之規(guī),熟知禮俗者,能從所戴的孝辨別出與死者的親疏關系,子女披麻戴孝,孫子在孝帽上訂紅線,重孫子孝帽子縫綠線,表親有里表外表之別,里表白孝帶橫系腰間,外表白孝帶從肩頭斜跨腰部,兒媳婦腰系孝繩,孫媳婦身披白大褂,掛客拿著白布條,掖在上衣口袋上,所謂掛客者,如像死者兒媳婦、孫媳婦那邊娘家掛帶的人……總之,戴孝不是胡亂戴的,里邊含著失于野的禮數(shù)。
祭拜逝者,亦十分講究,根據(jù)與死者的親疏關系,祭拜時,有不同種祭拜的禮數(shù),諸如三揖九扣,六揖九扣,九揖九扣,還有二十四拜,俗話說,二十四拜都拜完了,就差一哆嗦,以示功虧一簣的遺憾,二十四拜外加一哆嗦,可謂祭拜大禮。
這些禮節(jié),絕非兒戲,從這些禮數(shù)中,可窺測個人的修養(yǎng)及家教家風,門楣的深淺,我年輕時去燒紙,父親曾教我如何施禮,讓我在雞窩前實習,有板有眼,臨行還叮囑我,祭拜不要急,動作要舒緩,越舒緩越表示莊重,那時,觀祭拜的人很多,老少皆有,自然少不了評頭論足。
祭拜時,與死者親近者,要上前墊桌子,什么是墊桌子,這個叫法我也覺得莫名其妙,具體地說,就是祭拜者,一揖一扣之后,叩拜上前,從一“執(zhí)事”手中接過香、火紙、酒菜等祭品,恭敬地祭拜死者之后,交還給另一邊的“執(zhí)事”,乃一種禮數(shù)。
整個祭拜過程,響器不停,這很考驗吹嗩吶人的技能功力。
我曾觀看過一女婿拜祭老丈人,用三十四拜加一哆嗦的祭拜禮,從祭壇一角開始祭拜,拜四角,那時,黃口小兒一枚,覺得好玩,實在沒看出什么名堂來,也沒看出最后怎么個哆嗦法,唯聽聞年歲長者對其人的夸贊,覺得很神秘,此后,竟然再也沒有見過有人施二十四拜之禮。
嫁娶,似乎沒有這么繁瑣,不過,亦自有其禮數(shù),只不過,靈活許多,過去,一對青年男女對眼了,要訂喜日子了,男方要向女方下聘禮,吾鄉(xiāng)有小聘、大聘之說,俗稱小期、大期,小聘即小期,就是先意思一下,叫當頭,大期,便是貴重的彩禮,是擦在臉上的粉,視男方的家庭的財力而論,不拘。
禮尚往來,男方下聘禮,女方自然要有所表示,嫁妝便是,這是人皆共知的事,在此,我說一說吾鄉(xiāng)人嫁女的習俗,恕我孤陋,亦不知他處可否也有,叫壓箱禮,女孩的父母叔姑舅姨姐妹等直系親屬,給出嫁的女孩壓箱底的錢物。
在鄉(xiāng)村,婚喪嫁娶,都是人生之中的大事。村人之間的維系,似乎與此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鄉(xiāng)村說小不小,說大又不大,無論大小,都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小社群,村人除了血緣、親緣關系而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禮尚往來,大都體現(xiàn)在婚喪嫁娶上了,是謂鄰里情緣。
鄉(xiāng)里有男迎娶,俗曰進喜,村人便自覺前去幫忙,請廚子到門,請村中德高望重者當大總,總理喜慶事宜,婚禮前三天,便開始忙活,院前空地,臨時搭起廚房大灶,遠親需人前往通知,俗稱請客,吹唱班請到家。說道此處,想到前文曾說過,我曾見證婚禮習俗隨著時風的變遷,曾說道用拖拉機拉新娘,不久之后,便改為大汽車,而后,是小轎車,到現(xiàn)在的豪華車隊,還有攝影師來錄像,無論外在形式如何變遷,內(nèi)涵的核心總不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白事,似乎更見村人的凝聚力,一個大活人,說沒就沒了,能讓人在繁雜的俗世中有了幾分醒悟,平日里,不相往來的,也要來拜祭一番,尤其,死人入殮出棺,村人大都會自覺來送一程,抬棺的人,一二喊起,把棺材抬到路口,一二喊落,家人親朋好友來路祭,摔碎牢盆,牢盆的牢字,足見其古意,一個牢字,似乎承接著祭拜的古禮,或有人以為牢不是監(jiān)牢嗎?這,或許正是孔子哭麟的眼淚流到今天的因由吧。
人間之事,無非生死,生死有大意。
鄉(xiāng)野,實不野,鄉(xiāng)野有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