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泰
(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
劉淇《助字辨略》研究現(xiàn)狀述評
彭國泰
(暨南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助字辨略》是清代學者劉淇所撰的虛詞訓釋專著,近30年來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關(guān)注。學者們對它的研究可以分為綜合性和專題性兩類,其中專題性研究又可分為基于內(nèi)部視角和外部視角的研究。目前,學者們對其基本情況的研究已較為全面,但存在視角類似、重復研究等問題,未來的研究應(yīng)從研究視角的選擇和研究深度的提升兩方面入手。
劉淇;《助字辨略》;虛詞;訓釋學
《助字辨略》是清代學者劉淇所撰的一部虛詞訓釋專著,在古漢語虛詞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影響,在漢語虛詞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爾雅之功臣,藻林之金鑒”(《助字辨略·盧序》)[1]。
由于在訓詁、語法、方言等方面均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近30年來,《助字辨略》一直受到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據(jù)統(tǒng)計,目前專門研究《助字辨略》或與之相關(guān)的論文已達40多篇。對于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陳行知《〈助字辨略〉研究述評》[2]一文曾從性質(zhì)定位等七個方面進行過述評。該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存在三方面的不足:其一,文獻搜集不夠到位,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沒有被提及;其二,對論文發(fā)表其后新出現(xiàn)的研究成果無法涉及;其三,分類不夠科學,對一些重要成果(如劉淇的虛詞觀研究等)的關(guān)注度不夠。因此,有必要在其基礎(chǔ)上對《助字辨略》的研究現(xiàn)狀重新進行審視和述評,使學者們對《助字辨略》的研究現(xiàn)狀具有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從而有助于更深層次的研究。
學者們對《助字辨略》的研究可分為綜合性研究和專題性研究兩大類。綜合性研究主要對其基本情況進行論述,專題性研究則是從某一視角切入研究。相較于綜合性研究的面面俱到,專題性研究由于切入點較小,一般更具深度,其成果也更為出彩。
(一)《助字辨略》的綜合性研究
綜合性研究成果以著作的評介和學位論文為主。前者主要是語言學史類著作中的評介,如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3]、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4]等;后者則專門對該書進行分析,如張鵬麗碩士論文《〈助字辨略〉研究》[5]、崔雪艷碩士論文《〈助字辨略〉初探》[6]、鄧文琦碩士論文《〈助字辨略〉研究》[7]等。此外,還有少量早期的期刊論文,如張同忠的《“爾雅之功臣,藻林之金鑒”——論劉淇和〈助字辨略〉》[8]、廖振佑《劉淇〈助字辨略〉三題》[9]等。這些成果對《助字辨略》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包括:產(chǎn)生背景、作者生平、成書過程、體例編排、內(nèi)容特色、訓釋方法、成就不足、地位影響等)進行了分析和介紹。著作的評介一般篇幅較小、內(nèi)容簡單;論文的分析雖稍有側(cè)重(如張鵬麗《〈助字辨略〉研究》[5]側(cè)重于分析劉淇的虛詞觀及其成就不足,崔雪艷《〈助字辨略〉初探》[6]側(cè)重于對編排體例、訓釋方法的統(tǒng)計分析),但對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均有介紹,較為全面。
綜合性的研究有利于讀者對《助字辨略》基本情況的掌握,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chǔ);但即便有所側(cè)重,研究的深度仍遜色于專題性研究,內(nèi)容上也多有重復,難以為繼。
(二)《助字辨略》的專題性研究
相較于綜合性研究成果內(nèi)容的相似,專題性研究由于選擇視角的不同,成果也較為多樣化。根據(jù)研究視角的差異,專題性研究可以分為基于內(nèi)部視角和基于外部視角的研究?;趦?nèi)部視角的研究主要從《助字辨略》自身特點切入,包括性質(zhì)界定、虛詞觀、收詞引據(jù)、訓釋方式、成就不足、與其他同類專著的對比研究等六類;基于外部視角的研究則是從《助字辨略》自身內(nèi)容特點以外的視角對其進行研究,包括語法化研究等。
1.基于內(nèi)部視角的研究
(1)關(guān)于《助字辨略》的性質(zhì)界定問題
其實,三種觀點各有道理,但都具有片面性。我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三種觀點,在于學者們界定時選擇的角度不同。從研究對象上看,《助字辨略》研究的是虛詞,而虛詞是漢語的語法手段之一,從這一點上看《助字辨略》屬于語法學著作;從訓釋方法上看,《助字辨略》采取訓詁方法,訓釋虛詞詞義,可視為訓詁學著作;從撰著主旨上看,《助字辨略》注重探討虛詞表情達意、為“構(gòu)文”服務(wù)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文章學著作??梢哉f,《助字辨略》是一部綜合性的研究專著,對其性質(zhì)的界定雖有助研究,但界定不宜過嚴。
(2)關(guān)于劉淇虛詞觀問題的研究
所謂虛詞觀,就是劉淇對虛詞的認識,內(nèi)容上主要包括虛詞的作用、類別和演化。
關(guān)于虛詞的作用,張鵬麗和陳明富的《劉淇的虛詞觀與〈助字辨略〉的釋詞法》[18]、郭靈云《清人虛詞研究中的語法思想——以〈虛字說〉〈助字辨略〉〈經(jīng)傳釋詞〉為例》[19]認為劉淇對虛詞作用的探討主要從“構(gòu)文”出發(fā),重點闡述虛詞在“構(gòu)文”中表達情感、語氣的作用。
在虛詞的分類方面,劉淇將虛詞系統(tǒng)分成30類,在古漢語虛詞研究史上為首創(chuàng),引起眾多學者的關(guān)注。有的學者對創(chuàng)設(shè)的類別進行研究,將各類虛詞與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進行對比,認為所收的虛詞涵蓋了代詞、副詞、連詞、助詞、介詞、語氣詞、嘆詞等多種詞類以及一些非詞類術(shù)語,如郭靈云《清人虛詞研究中的語法思想——以〈虛字說〉〈助字辨略〉〈經(jīng)傳釋詞〉為例》[19]、鄧文琦《〈助字辨略〉對“助字”的認識》[20]、李丹丹《〈助字辨略〉虛字再分類》[21]等;也有學者對劉淇的分類進行評價,多認為劉淇首創(chuàng)虛詞分類體系值得肯定,但也存在標準不統(tǒng)一、混亂交叉等不足,如宋開玉《〈助字辨略〉在漢語語法學史上的地位》[11]、張鵬麗和陳明富《〈助字辨略〉的瑜中之瑕》[22]等。
在虛詞的演化發(fā)展方面,郭靈云《清人虛詞研究中的語法思想——以〈虛字說〉〈助字辨略〉〈經(jīng)傳釋詞〉為例》[19]、范桂娟《從〈助字辨略〉看劉淇的虛詞觀》[23]認為劉淇對“實詞虛用”現(xiàn)象的認識和《助字辨略》由實到虛的釋義體例表明劉淇已產(chǎn)生了朦朧的實詞虛化思想,初步具有虛詞歷史發(fā)展觀念。
綜合來看,學者們對劉淇虛詞觀問題的研究已較為細致、深入,認為劉淇具有較為先進的虛詞觀念,這是值得肯定的。
(3)對《助字辨略》所收錄的虛詞和引據(jù)的研究
《助字辨略》收錄的虛詞和引據(jù),種類多、范圍廣、時間跨度大,為詞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線索。目前已有學者對其收錄的虛詞進行斷代或類型研究,如徐望駕的《〈助字辨略〉的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初探》[24]和《〈助字辨略〉和中古漢語虛詞研究》[25]、徐望駕和曹秀華的《〈助字辨略〉的中古漢語虛詞研究初探》[26]等文章就對其中的中古漢語虛詞和近代漢語虛詞進行研究,認為《助字辨略》是系統(tǒng)研究中古和近代漢語虛詞的先驅(qū)之作;白冰《〈助字辨略〉中的宋元口語語詞舉隅》[27]從《助字辨略》收錄的近百則宋元口語語詞中選擇較為典型的11個進行考釋;褚紅等學者《〈助字辨略〉方言詞考釋九則》[28]《〈助字辨略〉方言詞零札》[29]對《助字辨略》中的方言詞進行考釋,并與《漢語方言大詞典》進行對比。而在引據(jù)研究方面,劉建明《論劉淇〈助字辨略〉的引據(jù)》[30]分析歸納了引據(jù)的特色與不足,認為其特色在于:收錄廣博而又嚴格斷限,排比引據(jù)、匯證求義,重視異文比勘訓釋,收集方言語詞求義,博采眾人之成說以批判論證;不足則在于:引據(jù)多非原始材料,引文存在錯訛,部分詞條僅有孤證等。
綜觀學者們對《助字辨略》收詞引據(jù)的研究,在選取的研究視角、對象上較有創(chuàng)新性,研究也較有意義。目前這方面成果仍較少,且多半只停留在淺層的分析、考釋階段,未來可繼續(xù)開拓、深入。
(4)對《助字辨略》訓釋形式的研究
《助字辨略》的訓釋形式也是研究中關(guān)注較多的點,研究成果可以分為訓釋方式、具體方法和訓釋術(shù)語三類。對于訓釋方式,劉淇在《助字辨略·自序》中已明確規(guī)定“訓釋之例凡六”[1]:正訓、反訓、通訓、借訓、互訓、轉(zhuǎn)訓。學者們對訓釋方式的分析多在這六種方式的基礎(chǔ)上,以“解釋+舉例”的形式進行,如張鵬麗和陳明富的《劉淇的虛詞觀與〈助字辨略〉的釋詞法》[18]*張鵬麗和陳明富的《劉淇的虛詞觀與〈助字辨略〉的釋詞法》除了分析劉淇規(guī)定的6種訓釋體例之外,還增加了“轉(zhuǎn)相訓”“實字虛用”兩種。、鄧文琦《〈助字辨略〉的釋詞方式》[31]、崔雪艷《〈助字辨略〉訓釋詞義的方法》[32]*崔雪艷《〈助字辨略〉訓釋詞義的方法》還分析了6種訓釋體例的成就與局限。。而對于訓釋的具體方法,學者們的看法則不盡相同。鄭天一《〈助字辨略〉虛詞研究的文化基因透視》[33]將《助字辨略》的研究方法概括為整體研究法、關(guān)系分析法、位置分析法和語氣分析法四類。而徐望駕等學者的《〈助字辨略〉和中古漢語虛詞研究》[25]《〈助字辨略〉的中古漢語虛詞研究初探》[26]則認為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排比例句,揣摩詞義;比較分析,辨別異同;以今證古,方言求義;因聲求義。鄧文琦《〈助字辨略〉的釋詞方式》[31]的觀點也與徐氏相近??傮w來講,學者們對訓釋方法的概括存在差異,主要跟研究視角不同相關(guān),鄭氏側(cè)重于思維方式,而徐氏、鄧氏則側(cè)重于內(nèi)容本身,故而看法不一,又各有道理。對于釋詞術(shù)語的研究,主要有張鵬麗等學者的《劉淇的虛詞觀與〈助字辨略〉的釋詞法》[18]《試析劉淇〈助字辨略〉釋詞術(shù)語》[34]等,將劉淇分出的虛詞類別作為釋詞術(shù)語分成諸“辭”訓釋術(shù)語和其他訓釋術(shù)語兩大類,并與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相對應(yīng)進行分析。
在訓釋形式這方面,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較為接近,多有重復,如果要繼續(xù)研究,則必須“突破先前研究的藩籬,尋找新的研究視角”[2]。
(5)對《助字辨略》成就與不足的評價
《助字辨略》自問世以來,眾多學者均有對其成就及不足進行過評價,如張鵬麗和陳明富《〈助字辨略〉的瑜中之瑕》[22]《試論〈助字辨略〉的成就與不足》[35]認為《助字辨略》在體例編排、虛詞分類、訓釋方法、收詞收據(jù)等方面取得許多首創(chuàng)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統(tǒng)一、不嚴謹?shù)葐栴}。林歸思《古漢語虛詞的研究傳統(tǒng)及其變革》[36]一文認為《助字辨略》使用訓詁學的方法解釋虛詞意義,對“辭例式虛詞研究”具有啟蒙意義;針對虛詞作用提出注重虛詞表情達意的“性情”說,是“由注重聲氣作用到注重語法作用的一大進步”。黃茜《劉淇和他的〈助字辨略〉》[37]認為其成就還在于取材廣、收詞多,尤其是重視收錄方言俗語,開創(chuàng)了大型虛詞詞典編撰的先河。徐望駕《〈助字辨略〉和中古漢語虛詞研究》[25]從中古漢語虛詞研究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助字辨略》在大規(guī)模研究中古漢語虛詞方面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釋義基本可信、偶及語源推求,能為后來的辭書編撰提供資料和修正某些失誤,對中古漢語詞匯史、語法史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但在虛詞的釋義、材料運用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失誤和不足。
除此之外,在綜合性研究和專題性研究的成果中,也有不少學者對《助字辨略》的成就、價值、影響、價值等做出評價??傮w來看,學者們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體例、分類、取材、收詞、釋義等方面,既肯定其成就,尤其關(guān)注首創(chuàng)性的成就,同時,對其不足也有客觀認識,體現(xiàn)出全面而辯證的學術(shù)眼光;但評價的著眼點大多相似,較少有學者(如徐望駕等)能從新的角度發(fā)掘和運用《助字辨略》的成就與價值。
其實,針對《助字辨略》的成就與不足可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如《助字辨略》對于古漢語虛詞研究乃至漢語研究的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什么方面,對于漢語的演化與使用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其收錄的虛詞和引據(jù)材料有助于證明哪些觀點;《助字辨略》存在的不足應(yīng)當如何完善,縱使前人如楊樹達、劉師培等已經(jīng)對《助字辨略》進行詳盡的批評與補正,但其中仍有部分失誤尚未被修正,需要我們校正、完善。遺憾的是,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無幾。未來的研究中,學者們可以考慮從這些方面著力進行。
(6)與其他同類專著的對比研究
對比,是一種良好的研究方法,能凸顯研究對象的特點。在古漢語虛詞的研究史上,從元代盧以緯的《語助》開始,各種虛詞研究專著逐漸出現(xiàn),數(shù)量不少。與這些同類型的研究專著進行了對比研究,有助于發(fā)現(xiàn)《助字辨略》的特點與不足,有助于形成更全面的認識??偨Y(jié)起來,學者們主要將《助字辨略》與同時期的另外兩部虛詞研究專著——清代袁仁林的《虛詞說》和王引之的《經(jīng)傳釋詞》進行對比研究。
將《助字辨略》與《虛字說》進行對比研究的,以王元梅碩士論文《〈虛字說〉與〈助字辨略〉的比較研究》[38]為代表。該文從成書概況、虛詞理論、語法思想、研究方法、價值與不足等幾方面對兩部專著進行了對比??傮w來看,選取的對比項較為全面,但真正對比差異的成分不多、對比較的結(jié)果缺乏總結(jié),且更偏重于《虛字說》的分析,對《助字辨略》的分析較少。
將《助字辨略》與《經(jīng)傳釋詞》進行對比研究的較多,有馬清?!秳康奶撟忠员硇郧檎摗粗直媛浴蹬c〈經(jīng)傳釋詞〉等書的比較》[17]、史舒薇《〈助字辨略〉和〈經(jīng)傳釋詞〉》[39]、劉建明《〈助字辨略〉〈經(jīng)傳釋詞〉比較略述》[40]、翟悅英《〈助字辨略〉與〈經(jīng)傳釋詞〉虛詞訓釋比較研究》[41]、居加一《〈助字辨略〉與〈經(jīng)傳釋詞〉虛詞研究比較》[42]等??傮w來看,兩部專著的對比主要集中在內(nèi)容體例、編撰目的、語法思想、研究方法、引據(jù)材料等方面,尤其是重在編撰目的和語法思想兩方面的對比,《助字辨略》更多的是從文章學的角度出發(fā),目的是為“構(gòu)文”服務(wù)、重視虛詞表達性情、補足辭氣的功能,《經(jīng)傳釋詞》則是從訓詁學的角度出發(fā),目的就是為了釋義;在虛詞觀方面,兩者都認識到虛詞無實義、對構(gòu)文解經(jīng)具有重要作用,劉淇還首次明確地對虛詞進行了分類;在訓釋方面,兩者各有特色,《經(jīng)傳釋詞》的釋義更為嚴謹、科學,大量運用因聲求義的方法,而《助字辨略》則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方言俗語進行釋義,等等。學者們對于這兩部專著的對比分析較為全面、詳盡,態(tài)度也比較客觀,研究成果也較為豐碩。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對比研究的成果。如代玲《馬氏文通與助字辨略》[43]探討了《馬氏文通》與《助字辨略》之間的關(guān)系和差異;華學誠、張敏《〈方言藻〉與〈助字辨略〉對勘述論——古代語言學著作的文獻學研究之二》[44]則通過對《方言藻》與《助字辨略》的逐條對勘,發(fā)現(xiàn)兩者內(nèi)容存在高度雷同的情況,認為這是《方言藻》作者李調(diào)元編輯時疏忽所致,不宜定為“剽竊”行為。
總體來看,在與其他同類專著的對比研究這一方面,學者們的研究較多,從諸多方面進行對比,包括內(nèi)容體例、理論思想、研究方法、價值不足等,尤其對專著的理論思想關(guān)注較多,突出了《助字辨略》自身的特點和價值所在。但是我們也看到,學者們的對比研究多基于專著自身的特點出發(fā),較少從其他新穎的外部視角來對比差異,研究內(nèi)容也較為接近。
2.基于外部視角的研究
基于外部視角的研究目前只有關(guān)于《助字辨略》的語法化研究。
范桂娟《〈助字辨略〉語法化研究》[45]《〈助字辨略〉的語法化研究》[46]從語法化的視角對《助字辨略》進行研究,認為劉淇具有朦朧的語法化思想,表現(xiàn)為:1)發(fā)現(xiàn)“實詞虛化”現(xiàn)象,初步認識到“保持原則”等語法化規(guī)則;2)有意無意地意識到句法位置的改變、詞義的變化、語境的影響是造成語法化的原因;3)對“重言”詞等的訓釋,表明劉淇初步認識到雙音節(jié)和多音節(jié)虛詞是由詞組或短語語法化形成的。同時,還分析了《助字辨略》所具有的語法化研究價值,包括:多樣的虛詞對象和引據(jù)、引注為語法化研究提供材料;由單到多、由實至虛的釋義體例有助于語法化研究。論文選擇語法化的視角,嘗試以現(xiàn)代的語法化觀念、理論為指導研究《助字辨略》,分析古漢語虛詞演化發(fā)展的原因和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其對語法化研究的重要參考價值,相比于其他研究,更具創(chuàng)新性和深度。
上文對《助字辨略》近30年來的研究狀況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其基本情況、理論方法、價值不足等基礎(chǔ)性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果豐碩。然而學者們的研究較少發(fā)掘新的視角,多數(shù)成果存在重復性的內(nèi)容。如何突破前人的研究,更加充分地發(fā)掘《助字辨略》的價值,為語言研究提供助力,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一是研究視角的選擇。目前學者們對《助字辨略》的研究多是基于內(nèi)部視角,基于外部視角的研究比較少。因此,未來的研究不宜再過于執(zhí)著內(nèi)部視角,而應(yīng)更多地嘗試外部視角,尤其可以嘗試結(jié)合現(xiàn)代語言研究的理論、成果,發(fā)現(xiàn)其新的研究點和價值,范桂娟對《助字辨略》的語法化研究便是較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內(nèi)部視角的選擇也要嘗試突破,可以選擇前人未曾或較少發(fā)現(xiàn)的視角進行研究,比如對《助字辨略》收錄的詞語、引用的材料進行類型或斷代的研究等。
二是研究深度的提升。目前的研究有很多仍停留在描述、分析階段,對更進一步的原因解釋、實踐應(yīng)用等涉及較少,簡而言之,研究的深度還不夠。未來的研究應(yīng)繼續(xù)往下鉆,認真審視前人的研究成果,發(fā)掘現(xiàn)象、特點背后的原因、規(guī)律等,而不是站在表層空談前人已反復分析的內(nèi)容。在這方面,可以鄭天一《〈助字辨略〉虛詞研究的文化基因透視》[33]一文作為例子,該文從漢語自身特點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重視整體思維和具體意象的特殊性入手,對《助字辨略》的訓釋方法進行研究。雖然年代較早,但是分析細致,能透視傳統(tǒng)語言研究方法背后的思想文化因素,相較于其他關(guān)于訓釋方法的同類研究,顯得更為充實、有深度,值得學習。
綜觀近30年來的研究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助字辨略》的研究已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也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但研究總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毫無止境。學界對《助字辨略》的許多問題還存在爭議,《助字辨略》也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等著我們?nèi)グl(fā)掘、開拓,這需要眾多有志之士立足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在學術(shù)的道路上繼續(xù)努力前進。
[1] 劉 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華書局,2004:1.
[2] 陳行知.《助字辨略》研究述評[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2):27-30.
[3] 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15-16.
[4]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574-577.
[5] 張鵬麗.《助字辨略》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13-33.
[6] 崔雪艷.《助字辨略》初探[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4:3-18.
[7] 鄧文琦.《助字辨略》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05:4-33.
[8] 張同忠.“爾雅之功臣,藻林之金鑒”——論劉淇和《助字辨略》[J].駐馬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48-49.
[9] 廖振佑.劉淇《助字辨略》三題[J].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102-105.
[10] 楊樹達.詞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11] 宋開玉.《助字辨略》在漢語語法學史上的地位[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3):59-64.
[12] 王 力.中國語言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177.
[13] 楊懷源.論《助字辨略》的性質(zhì)[J].懷化師專學報,2001(6):62-65.
[14] 郭錫良.古漢語虛詞研究評議[J].語言科學,2003(1):87-98.
[15] 郭靈云.古漢語虛詞研究史[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
[16] 李潤桃.《助字辨略》的語法思想及其價值[J].殷都學刊,2004(2):106-108.
[17] 馬清福.劉淇的虛字以表性情論——《助字辨略》與《經(jīng)傳釋詞》等書的比較[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87(4):74-79.
[18] 張鵬麗,陳明富.劉淇的虛詞觀與《助字辨略》的釋詞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6(1):47-50.
[19] 郭靈云.清人虛詞研究中的語法思想——以《虛字說》《助字辨略》《經(jīng)傳釋詞》為例[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4):178-179.
[20] 鄧文琦.《助字辨略》對“助字”的認識[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153-155.
[21] 李丹丹.《助字辨略》虛字再分類[J].綏化學院學報,2009(6):101-102.
[22] 張鵬麗,陳明富.《助字辨略》的瑜中之瑕[J].語文學刊,2004(9):77-78.
[23] 范桂娟.從《助字辨略》看劉淇的虛詞觀[J].語文學刊,2012(17):46-47.
[24] 徐望駕.《助字辨略》的近代漢語虛詞研究初探[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4):86-88.
[25] 徐望駕.《助字辨略》和中古漢語虛詞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2(2):41-44.
[26] 徐望駕,曹秀華.《助字辨略》的中古漢語虛詞研究初探[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85-87.
[27] 白 冰.《助字辨略》中的宋元口語語詞舉隅[J].辭書研究,2002(2):69-74.
[28] 褚 紅,古敬恒.《助字辨略》方言詞考釋九則[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12):137-139.
[29] 褚 紅,王耀東.《助字辨略》方言詞零札[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49-51.
[30] 劉建明.論劉淇《助字辨略》的引據(jù)[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6(4):95-96.
[31] 鄧文琦.《助字辨略》的釋詞方式[J].理論學刊,2006(3):97-98.
[32] 崔雪艷.《助字辨略》訓釋詞義的方法[J].語文學刊,2010(12):44-45.
[33] 鄭天一.《助字辨略》虛詞研究的文化基因透視[J].古籍研究,1995(3):62-64.
[34] 張鵬麗.試析劉淇《助字辨略》釋詞術(shù)語[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0-93,106.
[35] 張鵬麗,陳明富.試論《助字辨略》的成就與不足[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6):77-80.
[36] 林歸思.古漢語虛詞的研究傳統(tǒng)及其變革[J].古漢語研究,1990(4):42,47-54.
[37] 黃 茜.劉淇和他的《助學辨略》[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4):41-43.
[38] 王元梅.《虛字說》與《助字辨略》的比較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0:6-35.
[39] 史舒薇.《助字辨略》和《經(jīng)傳釋詞》[J].中文自學指導,1994(1):43-45.
[40] 劉建明.《助字辨略》《經(jīng)傳釋詞》比較略述[J].濮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2):54-55.
[41] 翟悅英.《助字辨略》與《經(jīng)傳釋詞》虛詞訓釋比較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0:11-58.
[42] 居加一.《助字辨略》與《經(jīng)傳釋詞》虛詞研究比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233-235.
[43] 代 玲.馬氏文通與助字辨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8):300.
[44] 華學誠,張 敏.《方言藻》與《助字辨略》對勘述論——古代語言學著作的文獻學研究之二[J].語文研究,2015(3):17-27.
[45] 范桂娟.《助字辨略》語法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18-33.
[46] 范桂娟.《助字辨略》的語法化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5):4-5.
[47] 楊樹達.高等國文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
(責任編輯:倪向陽)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Liu Qi’sZhuziBianlue
PENG Guota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ZhuziBianlueis one of exegesis works on ancient Chinese functional words written by the scholar Liu Qi in Qing Dynasty, which always attracted scholars’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Scholars’ researches on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rehensive researches and monographic researches which include the researches basic to internal perspective and to external perspective. Now scholars’ researches have achieved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its basic situ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ir researches, such as similar research perspective, repetitive researches, and so on. The future researches onZhuziBianlueshould start with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esearch depth.
Liu Qi;ZhuziBianlue; functional word; exegesis works
2017-04-10
彭國泰(1992— ),男,廣東汕頭人,暨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H13
A
2095-4476(2017)07-00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