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也談“誤讀”與“亂譯”
——以美國《獨立宣言》漢譯本為例

2017-03-09 14:35:53曹秀萍
湖北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 2017年7期
關(guān)鍵詞:革命黨人傳教士譯本

曹秀萍

(湖北文理學(xué)院 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部,湖北 襄陽 441053)

?

也談“誤讀”與“亂譯”
——以美國《獨立宣言》漢譯本為例

曹秀萍

(湖北文理學(xué)院 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部,湖北 襄陽 441053)

從翻譯中“誤讀”現(xiàn)象的定義和分類出發(fā),以清末民初美國《獨立宣言》傳教士版漢譯本和革命黨人版漢譯本為例,分別描述了“積極誤讀”和“消極誤讀”的典型表現(xiàn)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亂譯”現(xiàn)象,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闡述了“誤讀”與“亂譯”現(xiàn)象背后所隱藏的時代變革、翻譯動機等深層原因及其特定的歷史意義。最后,從哲學(xué)解釋學(xué)角度出發(fā),指出“誤讀”現(xiàn)象是譯者視域融合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要正確看待其客觀存在與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意義。

“誤讀”;“亂譯”;《獨立宣言》

翻譯中的“誤讀”是指在異質(zhì)文化碰撞中,譯者作為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基于自身的時代背景、文化傳統(tǒng)、價值取向、思維模式、語言特點等影響,對翻譯文本及其所代表的異質(zhì)文化所進行的選擇、解構(gòu)和過濾?!罢`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譯者的“前理解”或所謂的“偏見”,即譯者已具備的知識、體驗、傳統(tǒng)、價值觀等“前結(jié)構(gòu)”。呂俊[1]將這種偏見區(qū)分為積極偏見和消極偏見,前者是指那種幫助我們進入文本并在閱讀與闡釋過程中有建設(shè)性、合法性和生成性的先見,后者是指由于人們錯誤的認識或知識而造成的阻礙理解或?qū)е洛e誤理解的不合理的盲目先見。據(jù)此,我們可以將“誤讀”現(xiàn)象區(qū)分為積極誤讀和消極誤讀。積極誤讀又叫做主觀性誤讀或策略性誤讀,是指譯者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翻譯動機、完成特定的歷史使命或迎合特定的翻譯標準而有意識地將自身已有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認知體驗等“先知先見”強加給原文。消極誤讀又叫做客觀性誤讀或缺失性誤讀,是指由于譯者雙語能力不足、背景知識匱乏或認知體驗欠缺等客觀條件的局限所導(dǎo)致的對原文意義和風格的背離。無論是積極誤讀還是消極誤讀,其結(jié)果均會造成對原文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誤譯。

翻譯本體論及其推崇者認為,誤讀和誤譯是對原文作者及譯文受眾的強暴與操控,故將其視為翻譯實踐中的敗筆,斥之為“亂譯”“曲譯”,甚至“歪譯”,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從社會文化和傳播學(xué)的角度來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誤讀和亂譯現(xiàn)象從側(cè)面折射出當時譯者所代表的主體文化與原文所代表的客體文化之間的碰撞、拒斥與交融。其歷時研究可管窺當時主體文化的時代局限與發(fā)展軌跡,探究翻譯在拓展客體文化的概念外延、豐富主體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進而促進主客體文化交流等方面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其共時研究可管窺特定歷史條件下不同翻譯主體所秉持的翻譯動機和政治立場,探究翻譯作為政治工具在推動社會變革與進步中的積極作用。以下本文將以美國《獨立宣言》漢譯本為例,具體闡述其中的“誤讀”與“亂譯”現(xiàn)象及其特定的社會意義。

一、《獨立宣言》漢譯本中的積極“誤讀”與“亂譯”

自1838年美國《獨立宣言》第一個漢譯本(裨治文版)問世以來,至今已有十余種漢譯本陸續(xù)出版。其翻譯主體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清末民初以裨治文、蔚利高、林樂知為代表的美國在華傳教士;二是清末民初以鄒容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三是新中國成立后以郭圣銘、趙一凡等為代表的翻譯研究者。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傳教士版本和革命黨人版本中的積極誤讀與亂譯現(xiàn)象尤為集中,也更具代表性,突出表現(xiàn)在文本選擇、思想內(nèi)容和形式風格等三個方面。

(一)文本選擇

清末民初,我國內(nèi)外交困,民族危難,各界有志之士紛紛將目光投向國外,希冀通過翻譯和借鑒西方先進科學(xué)技術(shù)和資產(chǎn)階級革命經(jīng)驗,找到救亡圖存的民族發(fā)展道路,從而掀起了一股以西方政治文本和政治小說為主要題材的翻譯熱潮。啟蒙意義和教化功能成為當時翻譯選材的首要標準,文學(xué)價值則退居其次。這種為滿足自身需求和由于自身文化視域的限制而導(dǎo)致的對外國經(jīng)典文學(xué)的忽視,本身就是對客體文化的誤讀。[2]美國《獨立宣言》最初進入中國翻譯界的過程亦是如此。如果說裨治文等在華傳教士向中國民眾推介這一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成果,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培育適合福音傳播的政治土壤,完成“精神狩獵”的神圣使命,那么革命黨人選擇反復(fù)重譯這一政治文本的目的,則是為了構(gòu)建革命話語,點燃革命火種,啟迪民智,振聾發(fā)聵,拯救國家,振興民族。雖然翻譯動機截然不同,但兩派譯者不約而同選擇了該文本,并分別賦予了它不同的歷史使命,這種為我所用的拿來主義態(tài)度本身就是對該政治文本的積極誤讀。

(二)思想內(nèi)容

傳教士特殊的文化身份和基督教對社會變革及進步思想固有的保守與偏見,再加之鴉片戰(zhàn)爭前清廷嚴酷的禁教環(huán)境,大部分傳教士版本都著重突出《獨立宣言》的宗教法則,而對其核心思想“unalienable Rights(不可剝奪的權(quán)利)”及其革命內(nèi)涵(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則普遍選擇了漏讀或模糊處理。直至20世紀以后,以林樂知為代表的傳教士才較為忠實地將其譯為“生命、自由與幸?!保愿胶彤敃r的啟蒙話語和革命浪潮。與此相反,鄒容等革命黨人有意誤讀并削弱了《獨立宣言》的宗教背景,將“權(quán)利”的理據(jù)歸結(jié)為“天”,而不是“Creator(造物主)”。同時,著力拓展“Rights(權(quán)利)”的概念內(nèi)涵,創(chuàng)造性地增添了“男女平等”“言論、思想、出版自由”等具體闡釋,以突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訴求和“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主張。翻譯的操控論認為,那些對自己所處系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感到不滿的人,會利用重寫其他系統(tǒng)的元素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3]以上兩派譯者基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利用譯者獨特的“權(quán)利哲學(xué)”,對該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過濾與操縱,以實現(xiàn)各自不同的政治目的,這被認為是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傳播過程中的最高成就[4],也是對原文最大程度的誤讀與叛逆。

(三)形式風格

原文作為一篇政論文體裁的革命宣言,語言風格不卑不亢,有理有據(jù),義正詞嚴,鏗鏘有力,但傳教士漢譯本卻處處流露出對世人“安分守己”的規(guī)勸和對天朝“唯我獨尊”遺風的恭順。以裨治文版本[5]為例,譯文語言采取文言文表達方式,以取悅天朝士大夫階層;為避免忤逆清廷統(tǒng)治階層,故意漏讀原文中的革命語言,轉(zhuǎn)而規(guī)勸世人遵循“上帝旨意”,語言風格整體較為溫婉。而革命黨人漢譯本則大相徑庭,譯文語言文白夾雜,以啟迪更多國人和平民階層;為突出“民主、平等、自由”等政治訴求,譯文以法律條文的形式逐一列出各項權(quán)利,并逐條進行闡釋和延伸。然而最富有叛逆性的誤讀,莫過于革命黨人[6]創(chuàng)造性地將原文政論文體裁轉(zhuǎn)換為戰(zhàn)斗檄文,不僅將標題改寫為“北美合眾國宣告獨立檄文”,而且言辭間彌漫著十足的火藥味,無形中增強了譯文內(nèi)容的煽動性和感染力。翻譯的操控論認為,譯文讀者群的特點對采用什么樣的策略翻譯那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詞語、篇章和寫作技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3]24上述兩派譯者為取悅讀者群,都采用了以譯文的可接受性為首要原則的歸化翻譯策略,但由于各自讀者群的特點和翻譯目的截然不同,雙方歸化的程度與方式也不盡相同,傳教士趨于保守,而革命黨人則趨于激進,雖然基調(diào)迥然,卻都對原文的形式與風格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誤讀與誤譯。

綜上所述,清末民初的譯者,無論是在華傳教士還是革命黨人,都不再僅僅是“往來于文化彼岸的艄公”,各自為翻譯賦予了厚重的歷史使命,前者將自己定位為“精神狩獵的拓疆者”,后者將自己定位為“喚醒國人反抗侵略的號手”。他們利用譯者獨特的“權(quán)利哲學(xué)”,通過對翻譯題材的積極選擇和對原文思想內(nèi)涵、形式風格的積極誤讀,在譯文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革命訴求。這種積極的“亂譯”既實現(xiàn)了譯者自身的預(yù)期目標,又構(gòu)建了革命話語,傳播了革命火種,推動了社會變革。在這一意義上,翻譯活動已不再僅僅是語際文字轉(zhuǎn)換,而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更是一場為實現(xiàn)階級目的、維護集團利益的政治對話。

二、《獨立宣言》漢譯本中的消極“誤讀”與“亂譯”

撇開積極誤讀與亂譯現(xiàn)象及其背后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姑且不論,在《獨立宣言》諸多漢譯本中,消極誤讀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亂譯現(xiàn)象亦可謂俯拾皆是。如原文中的“Congress”一詞,原本是指發(fā)表宣言時的“大陸會議”,但早期的傳教士譯為“衿耆(議事大臣)”,后來的革命黨人譯為“國會”,均不得其意。究其原因,應(yīng)該是我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相對滯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導(dǎo)致政治建制詞匯在譯文文化中出現(xiàn)對應(yīng)空缺。又如原文中“Creator”一詞到底該譯為“上帝”“天”還是“造物主”?這一爭議在早期的傳教士和革命黨人的漢譯本中一直存在,至今在坊間仍引發(fā)熱議,如學(xué)者范學(xué)德[7]就曾專門撰文,指出在當下流行的《獨立宣言》中譯本中,原文最重要的一句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被譯為“人人生而平等”,這是“大錯特錯”,并且是“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的錯誤”??梢娮g者的宗教背景知識對解讀和翻譯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另一個消極誤讀和亂譯的經(jīng)典案例則是文本標題中的“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被忽略了一個多世紀以后,終于有學(xué)者(如齊文穎[8]、楊玉圣[9]、李道揆[10]、黃衛(wèi)峰[11]等)在考證勘察之后發(fā)文撥亂反正,指出該術(shù)語應(yīng)譯為“美利堅聯(lián)合的各邦(州)”,而不是“美利堅合眾國”,從而避免了對歷史的誤讀。

總體而言,導(dǎo)致消極誤讀與亂譯的原因大致可歸結(jié)為三:一是主體文化的社會變革與時代發(fā)展相對滯后,導(dǎo)致客體文化中的一些新鮮事物譯入時找不到對應(yīng)的詞匯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或干脆漏譯。二是譯者對客體文化中的政治、宗教、歷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和認知體驗,導(dǎo)致信息傳達失真或失誤。三是譯者本身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過硬,對翻譯對象不求甚解,缺乏必要的考證和校勘,導(dǎo)致以訛傳訛,誤導(dǎo)讀者。其中,由譯者的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欠缺所導(dǎo)致的消極誤讀,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曲譯”和“歪譯”,都是翻譯倫理所不允許的,在翻譯實踐中應(yīng)盡量避免。但由客觀條件的局限和主觀認知的欠缺所導(dǎo)致的消極誤讀和亂譯,由于被刻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可供現(xiàn)代研究者沿著時間軸順藤摸瓜,追溯這些誤譯所折射出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變遷的軌跡,故而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獨立宣言》被反復(fù)重譯超過十余次,卻因種種“誤讀”與“亂譯”而飽受詬病,“直到今天,我國卻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獨立宣言》中文本的標準本”[10]147,以致于有學(xué)者建議“中華美國學(xué)會成立一個小組,依靠集體的智慧,重新翻譯美國《獨立宣言》,……,最后譯出一部可稱為“信、達、雅”的《獨立宣言》的中文本?!盵10]150對此,筆者以為,這種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學(xué)術(shù)負責而精益求精、嚴謹細致的科學(xué)態(tài)度固然可敬,但應(yīng)謹防過猶不及,陷入客觀批評主義追求終極“理想范本”的歧途。伽達默爾}的哲學(xué)解釋學(xué)認為,理解的過程就是理解者的偏見(即已有的認知和體驗)所形成的特殊視域與文本的初始視域不斷交融,最終實現(xiàn)視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的過程。但由于理解者與原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存在差異,雙方視域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會無限接近,但不可能實現(xiàn)視域的完全重合。同時,“人類生活的歷史運動絕不會完全束縛于任何一種觀點,因此絕不可能有真正封閉的視域?!盵12]271任何一部堪稱“信、達、雅”的經(jīng)典譯作都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必然會被后來的其它譯本所超越。因此,我們要用發(fā)展的、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歷代譯本中的誤讀與誤譯現(xiàn)象及其特定的社會意義。

[1] 呂 俊,侯向群.翻譯學(xué)——一個建構(gòu)主義視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2] 崔麗芳.論中國近代翻譯文學(xué)中的誤讀現(xiàn)象[J].南開學(xué)報,2000(3):47-52.

[3]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ng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Routledge Co.ltd., 1992.

[4] 潘光哲.“革命理由”的“理論旅行”——美國《獨立宣言》在晚清中國[M]//新史學(xué)(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8.

[5] 裨治文.美理哥合省國志略(節(jié)選)[M]//近代史資料.劉路生,點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0:40-42.

[6] 北美合眾國宣告獨立檄文[N].民國報,1912-1-11.

[7] 范學(xué)德.美國《獨立宣言》翻譯犯了大錯?[EB/OL].(2016-07-23)[2017-02-09].https://sanwen8.cn/p/24743Gs.html.

[8] 齊文穎.《獨立宣言》是美利堅合眾國誕生的標志嗎?[J].世界歷史,1985(1):46-50.

[9] 楊玉圣.《獨立宣言》史事考[G]//齊文穎.美國史探研.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1.

[10] 李道揆.美國《獨立宣言》中文本譯文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美國研究,2001(2):146-150.

[11] 黃安年.也談美國《獨立宣言》中譯本[EB/OL].(2005-04-09)[2017-02-09].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3286&cid=21.

[12] GADAMER H G. Truth and Method [M]. New York: the Continum Publishing Co.,1975.

(責任編輯:劉應(yīng)竹)

On Misinterpretation and Distortion: Taking Chinese Versions of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as an Example

CAO Xiuping

(College English Depart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misinterpretation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paper describes typical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misinterpretations and the consequent distortions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foreign missionaries in China and revolutionarie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lso, it demonstrate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behind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ose phenomena,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tc.,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ocial context then. Furthermore, it points out that misinterpre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from the fusion of the translator’s horizons, and thus its objective existence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deserve proper recognition.

misinterpretation; distortion;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

2017-04-13;

2017-06-21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項目(14G328)

曹秀萍(1976— ),女,湖北襄陽人,湖北文理學(xué)院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部講師。

H085.3

A

2095-4476(2017)07-0082-04

猜你喜歡
革命黨人傳教士譯本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60歲再創(chuàng)業(yè)邰中和當“光的傳教士”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0
早期西方傳教士的漢語量詞觀
語言與翻譯(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4
早期傳教士作品中的新詞創(chuàng)制
論“假洋鬼子”
考試周刊(2014年50期)2014-08-27 12:49:24
“開天窗”的報紙
讀者(2012年7期)2012-05-30 10:48:04
武昌首義中政治工作芻議
革命的帽子
雜文選刊(2010年4期)2010-02-11 10:41:07
傳教士與近代西方列強的侵華戰(zhàn)爭
軍事歷史(2000年6期)2000-08-16 02:13:24
金塔县| 乐平市| 稻城县| 梧州市| 南召县| 新竹县| 青州市| 文水县| 固始县| 轮台县| 南召县| 松桃| 余姚市| 北流市| 新源县| 侯马市| 东乌珠穆沁旗| 贵州省| 满洲里市| 滨州市| 栖霞市| 平阴县| 尚志市| 西贡区| 香港 | 中牟县| 夹江县| 昭平县| 枞阳县| 景泰县| 郯城县| 大厂| 勃利县| 泰宁县| 西昌市| 彩票| 修武县| 峨眉山市| 资阳市| 林州市|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