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
在我們身邊,不時地有削足適履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我們的公開課上,教師妙語如珠,學生沉默不語;教師激情飛揚,學生冷若冰霜;學生努力地“迎合”著老師一個又一個問題,“協(xié)助”老師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這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課堂嗎?顯然不是。教學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發(fā)展,激揚學生的生命,挖掘?qū)W生的潛能。
特級教師周一貫先生說,小學語文除了姓“小”之外,它還有一個姓,它姓“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由淺入深,從錯誤走向正確,從朦朧走向清晰,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逐漸建構起自己的認知觀、價值觀,逐漸地掌握語言的特點。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建構起新的知識結構,營造出生本課堂。
一、多管齊下感悟為先,建構新的知識結構
在課堂上,我們觀察到多數(shù)學生只停留在語言文字的表面,不能深入地體會文字背后所傳達出的信息,很難觸摸到文字的“溫度”。針對這樣的情況,語文老師要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感覺、知覺、觸覺,充分地展開想象聯(lián)想,去感受語文材料的整體性,通過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整體感知、感受、把握、體味、揣摩、領會、感悟,通過言語典范去感受語言現(xiàn)象,體驗言語能力,增加文化底蘊,培養(yǎng)語文感知力。
筆者在執(zhí)教《圓明園的毀滅》時,為了引導學生感受英法聯(lián)軍的可恥行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1)英法聯(lián)軍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
(2)讀完這一段,你的眼前仿佛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學生想象說話。
(4)總之一句話:英法聯(lián)軍是能掠走的都掠走,帶不走的都破壞掉,甚至放火毀滅證據(jù)。在這里教師找到了一段真實的資料(出示資料),這時候,你的心中涌動的是怎樣的情感,請拿起書,把你所有的感受送到文字中去。
(5)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在燃燒了4320分鐘的大火中,我們仿佛看到什么被燒掉了,我仿佛看到( )被燒掉了,我仿佛看到( )被燒掉了,我仿佛看到( )被燒掉了。是啊,圓明園所擁有的一切,現(xiàn)在都沒有了:沒有了( ),沒有了( ),沒有了( ),也沒有了( )。
(6)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再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
(7)此時,我們再來看看這一片廢墟,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同學們,你們的眼前還是一片廢墟嗎?圓明園毀滅了,但毀滅不了的是什么呢?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同時也要求填充文字資料,用音樂來渲染,豐富學生的感知,尊重學生內(nèi)心感受,讓學生置身于文字之中。
二、遵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逐步展開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泵總€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由于生活經(jīng)驗、生活環(huán)境不同,他們對于文本的解讀都不一樣。對于文本的認知,我們應該多元化地來解讀,不應該一概而論;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解讀、個性化解讀,不應該將教師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我們應該遵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逐步地讓學生了解到文本所透出的真知。
如《一夜的工作》這一課,我們大部分教師可能會先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然后引導學生去課文中尋找哪些句子寫出了周總理工作勞苦,哪些句子寫出了他生活很簡樸,找出相關句子進行理解。
全國名師蔣軍晶老師在設計的時候,充分地引導學生多元化地解讀。他先帶領學生研讀周總理審閱一份文件的情景,再追問學生:總理極其認真、細致地審閱的僅僅是這一份文件嗎?學生回答:“他審閱的是一夜的文件。”在學習了周總理一夜的勞苦工作后,課外延伸到他一生的勞苦工作中。在蔣老師由淺入深的引導下,學生對于這句“他是多么勞苦”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
三、課堂生成因勢利導,點撥引導“三本”合一
課前我們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預設,課堂上學生的情況隨時都會跟自己預設的不一樣,這時,我們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地調(diào)整自己的教案,適時進行點撥引導,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特級教師薛法根在執(zhí)教《我和祖父的園子》時,呈現(xiàn)的是“家常課”——一本書、一支粉筆。薛老師甚至能為了學生的一個錯別字花上三分鐘。在公開課上,在那么多聽課老師面前,這樣做是需要勇氣的,這樣的勇氣讓我們佩服,因為在課堂上老師是為著學生服務的,而不是為了上給聽課的教師看的,而不是為了博得聽課教師的贊譽的。我相信這一節(jié)課后,那個學生肯定不會再讀錯那個字了,這一班的學生對這個字也不會再念錯了。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蔽覀円恢痹谔剿鳎覀円恢痹趯ふ?,我們一直在實踐,企望找出一條生本之道,讓生本深入課堂、深入教育,讓課堂能成為孩子們的舞臺,揚起孩子們的笑臉,激蕩著孩子們的情懷。
(作者單位:四川省井研縣竹園鎮(zhèn)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