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翠 劉新 車永梅 劉洪慶 趙方貴
摘 要:“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對教師來講是永不過時的討論話題,而教學的過程就是實踐這一原則的過程。本文以植物生理學為例,在廣義和狹義兩方面落實育人原則,滲透育人的理念。
關鍵詞:教書育人;以德為先;植物生理學
韓愈曰:“師者,所以傳道授受業(yè)解惑者也”,這說明從古代起,老師就不光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是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德育”應該放在“智育”的前面。有德有才的人,那是首選人才,有德無才,可以培養(yǎng)錄用,對于有才無德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最大的??萍嫉陌l(fā)展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造福人民,也可以危害社會,就看掌握在誰手里?,F(xiàn)在能利用高科技犯罪的人,哪個是沒有才的?在這里我想到了“錢氏家訓[1],這是錢家先祖錢镠留給子孫的精神遺產(chǎn),也是留給每個中國人成長的的寶典,對于人的思想教育非??粗小eX家大院有一副對聯(lián)“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些都說明錢氏家族對于德和才的重視,這是錢家歷代人才濟濟,近代更是人才“井噴”的重要原因。
隨著升學的壓力增大和競爭越來越嚴酷的現(xiàn)實,我們的教育過重的看著了“智育”,而“德育”慢慢被淡化了。鑒于此,國家現(xiàn)在又重新對“德育”的教育提上日程,提出 “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對教師也提出一定“要立德樹人”。
從“教書育人”這個概念看狹義和廣義的理解。狹義的教書育人是指教師在傳授專業(yè)知識過程中,結合專業(yè)課特點對受教育者滲透思想教育的一種活動[2]。廣義的教書育人是泛指在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積極影響。本文所談論的既有廣義的“育人”,也有狹義的育人。
作為普通的上課老師與學生接觸較少,大多局限于課堂上,所以應該見縫插針進行滲透,做到水乳交融,潤物無聲。
下面是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育人方法,以落實育人原則。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教育學生,言傳身教,教師在工作中力求做到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影響學生。
案例一:早晨有不少學生起得晚,經(jīng)常是買點東西在教室解決早餐,經(jīng)常是用過的塑料杯和塑料袋塞進桌洞,或放在暖氣片上,下課也忘了拿走。對學生要求說,盡量不要在教室吃飯,垃圾要及時清理,并且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情況改觀不大。有一次,在上課前,我不再多說,把垃圾清理出來仍在垃圾桶里,同學一看,不好意思,馬上收拾,在那一以后,教室有垃圾也是被及時清理掉。身教大于言傳。
案例二:經(jīng)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上午或下午最后一節(jié)下課,學生急者吃飯,一下課呼啦一下人就走光了,滿教室的燈亮著,天熱時風扇還轉著。我一一關閉才走。此后在上課時,針對這種情況,我問:“老師著不著急走,天天關燈有沒有怨言”。學生說“著急走,有怨言”!我笑說“著急走也不急于這一會,天天關燈我沒有任何怨言,是應該做的,但是老師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需要關的燈、風扇、水龍頭都能關了,需要我們所有的人參與,節(jié)約一份能源,就是在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
在此后,遇到最后一節(jié)課,一下課,燈和風扇就關了,不知是誰,誰想起來誰關,我非常欣慰,表揚他們“孺子可教也”,他們也很高興。有一句話 “人人都具有高尚的智慧,只不過是因為成長的環(huán)境和所受的教育沒有被開發(fā)出來?!苯處熈⒌聵淙耍褪前褜W生的高尚智慧開發(fā)出來,而不是純粹的灌輸知識,只有具備了高尚智慧,才能把知識服務于社會,為人類做貢獻。
2 關注學生的思想和言行
由于與學生在課堂外接觸的比較少,在課間觀察學生的行為,與學生交談,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思想不正,馬上糾正。
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潔凈的墻上有鞋印,我問學生,我們學校有蜘蛛俠嗎?學生一頭霧水,我說,為什么我發(fā)現(xiàn)墻上有腳印,莫不是有人在墻上走路了?學生哄堂大笑。我說我相信不是這個班的學生所為,但引以為戒,“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
偶爾一次聽到學生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聽說過,而且現(xiàn)在仍然經(jīng)常聽到。我們大多說人的理解“人如果不為自己(謀私利),那么老天都會誅殺他的”。因此,許多人干了損人利己的事的時候往往拿這句話來為自己開脫,減少自己的負罪感。我就想,老祖宗真的是留下這樣一句話來支持后代干壞事嗎?于是回來就百度了一下,一下就豁然開朗了。
我們以前的理解是一種誤解?,F(xiàn)在才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是《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第二十四集:人生為己,天經(jīng)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佛家的意思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才是“為自己”。
不為自己制造新的惡果,不為自己造成新的災禍,這才是“為自己”。只有這樣才不會天誅地滅。“為己”的“為”是“修習,修煉”的意思,是要求“人”遵循道德法規(guī)。通俗一點就是:“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難容啊” !
于是上課的間隙給學生講這個事,學生也是恍然大悟,也算是對學生的一個思想教育吧。
3 在理論教學中把人文的教育及時滲透給學生
我所教授課程為植物生理學,在理論教學中涉及到人的時候,都能穿插一些育人知識。比如在講到光合作用的碳同化途徑C3(碳三途徑)途徑的研究發(fā)現(xiàn)過程中,卡爾文和他的同事用了10年的時間把CO2的固定到合成蔗糖的全部過程弄清楚,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獎。時間是漫長的,告訴學生搞科學研究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在C4(碳四途徑)的研究中講到1954年,哈奇(M.D.Hatch)等人用甘蔗葉實驗,發(fā)現(xiàn)甘蔗葉片中有與C3途徑不同的光合最初產(chǎn)物,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65年,美國夏威夷甘蔗栽培研究所的科思謝克(H.P.Kortschak)等人報道,甘蔗葉中14C標記物首先出現(xiàn)于C4二羧酸,以后才出現(xiàn)在PGA(三磷酸甘油酸)和其他C3途徑中間產(chǎn)物上,而且玉米、甘蔗有很高的光合速率,這時才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我對學生講,在試驗設計和方法正確的前提下,試驗結果與別人不同不是壞事,很可能就是新發(fā)現(xiàn),我們不能迷信權威,不能從眾,否則很難創(chuàng)新。
在講到光周期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的應用時,南北方日照長短不同,可以用于作物的加代育種。許多育種專家冬季到南方進行玉米育種,夏季到黑龍江進行小麥育種。雜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每年過春節(jié)都在海南進行玉米育種,十幾年沒在家過過年。有一次他講到,對新育出的玉米種子,看的比生命都珍貴。坐飛機時,他和愛人要坐不同的班次,分別攜帶,就怕種子出現(xiàn)什么閃失。聽了令人感動。我們可能不從事育種或研究工作,但我們要學習的是他那種執(zhí)著的精神。
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例子,實際上只要老師有心,可以隨時滲透。比如,遇到母親節(jié)提醒學生給媽媽打個電話;遇到9.18事變或12.9運動的日子,教育學生不忘國恥,努力學習。只要你愿意這樣做,你總能傳遞出正能量。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教師也應該首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讓學生做到的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不是純粹說教,那樣說一套,做一套,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傳統(tǒng)家訓價值的傳承與現(xiàn)代轉化——以《錢氏家訓》為主要分析對象[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16,(03):43-49.
[2]遲永長.教書育人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的實施原則與方法[J].教育科學,1995,(02):25-26.
作者簡介
楊德翠、女、漢族、山東曹縣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逆境生理及光合生理生態(tài))、工作單位: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