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燕
李健吾先生于1923年開始發(fā)表劇本《出走之前》,并先后創(chuàng)作多幕劇、獨幕劇二十余種。李健吾先生于1931年赴法國留學,歸國以后他還大量翻譯了莫里哀、雨果、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等的劇本。戲劇創(chuàng)作是其李健吾取得成就最多的一個方面,他的戲劇緊隨中國現代戲劇發(fā)展進程,吸收中外戲劇創(chuàng)作的的養(yǎng)分,融合個人獨特的寫作風格,不僅推動自己戲劇發(fā)展,還在理論方面形成一個具有系統性、開放性的戲劇理論系統。這對我國那個時期的戲劇創(chuàng)作無疑具有重大的影響與推動作用。
李健吾先生的戲劇代表作有《工人》、《村長之家》、《梁允達》和《黃花》、《青春》。后兩者尤其具有代表性。李健吾先生尤其注重在戲劇作品中致力于心理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它時常能夠塑造出面目嶄、具有新獨創(chuàng)個性的普通人,在這一方面就與19世紀的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具有共通性。綜觀李健吾先生的戲劇創(chuàng)作,其現實主義點概括來說可以總結為:嫻熟地采用“以小見大”的手法,管窺整個社會的弊端;繼承中國戲劇的傳統方法,或賦予戲劇一個“大團圓”式結局、或在作品中流露“懲惡揚善”思想;語言幽默而活潑。
《青春》這部作品選擇悲劇題材為主題,以女主人公香草和男主人公田喜兒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向我們展現了封建倫理道德及家長制對于中國廣大青年的毒害,整部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田園牧歌色彩,給人以一種清新、幽默、活潑的感覺。其中女主香草作為鄉(xiāng)長的女兒,自幼便與貧苦農民田寡婦的獨子田喜兒相戀,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兩人在一起好不快樂。正當二人至談婚論嫁的年紀時卻礙于所謂的門第和禮教禁忌而不能結為連理,就連兩人精心策劃的私奔也以失敗告終。香草被父親嫁給鄰村羅舉人家里小她十一歲的小丈夫,整日愁苦滿面,心中無時無刻不牽掛著意中人,但是苦于自己身為女兒家,所以不敢有所反抗。結婚一年以后,香草跟隨自己的公公羅舉人和小丈夫羅童生回娘家,田喜兒竟然當著羅舉人的面將香草抱起。羅舉人不能容忍這敗壞家風之事,當場即將香草休掉。而香草之父也一氣之下想要將這個使他顏面掃地的女兒處死。故事的結局契合了“中國式大團圓”的設定,田喜兒和田寡婦一起努力救下了香草,最終這對情侶結為眷屬,過上美好的生活。
如果只看香草個人的命運發(fā)展,這的確是個悲劇題材,但是在這里卻被李健吾賦予了一個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喜劇式的“大團圓”結局。這就比較符合傳統中國戲劇“悲歡離合”的模式。在這一點上就體現出李健吾先生和其他19世紀西方現實主義代表作家的不同之處。田喜兒和其母田寡婦是整部作品中足總和重點刻畫的兩個形象,他們渾身充斥著渾身充滿叛逆精神,作者李健吾為這兩個形象營造了很多詼諧幽默的場面,他們的語言也是十分逗趣的。田喜兒“象揮去一個蒼蠅”一般厭惡村長,還對順服其父的香草說:“別管他!他算不了回事!”她的身上除了具備中國傳統女性對自己孩子的維護之外,還有一種先進的思想。她自己時常對兒子打打罵罵,但是卻不允許其他人傷害自己的孩子。她對孩子的愛是那樣的淳樸,沒有任何雜質。她對孩子的愛又同時不是溺愛,而是具有強烈鼓舞色彩的先進的愛。她在香草與兒子的戀情上給予莫大的理解與支持,有時還會“進言獻策”,她大膽鼓勵兒子追求他心愛的姑娘,并教兒子說:“明里不成暗里來。我要不了你去,我拐了你去。”由此可以看出這個代表農民階級的女性具有怎樣的先進意識和啟發(fā)意義。
田喜兒童心未泯,他翻關帝廟的墻、偷摘廟里的桃子,他機智、滑稽、大膽、好斗好鬧的喜劇性格與田寡婦在作品中顯得十分融洽,配合的很默契。有時兒子深知自己的母親把自己視為心肝寶貝,故意淘氣,主動遞樹枝給正發(fā)火的媽媽教訓自己,并囑咐不要打重了。還不曾挨到打,他就開始鬼哭狼嚎,逗著母親圍著槐樹兜圈子。這些場景都是我們讀之感到輕松愉悅甚至面帶微笑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田喜兒與田寡婦是整部作品的笑點集中之處。
田喜兒與田寡婦的關系和香草與其父親的關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是笑聲不斷,歡天喜地,雖然處于相對低的地位,但是生活得很滋潤。另一方只能用哭哭啼啼、矛盾不斷來概括。香草在父親面前的唯唯諾諾,唯命是從令讀者看了則產生痛苦的感受,完全沒有輕松之感。這也是李健吾先生的過人之處,這兩對關系的對比何嘗不是人世間最常見的兩組對比關系呢?無疑,田寡婦和田喜兒敢于沖破封建禮教束縛的表現是作者著重歌頌的對象。而香草和其父的關系則是作者著重揭露的對象,這兩組關系隨著故事的發(fā)展相互交織、悲喜相間、相反相成、曲折多變。
李健吾在《青春》這部作品中顯然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戲劇中頌揚真善美,批判丑陋邪惡的模式,對于田喜兒及其母親是給予莫大的支持與鼓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對于現實中類似關系的期望。而對于香草及其父親的關系上則給予一定的批判態(tài)度,甚至是旁敲側擊地指摘傳統中國文化中的黑暗面,這是對封建思想封建觀念和封建制度的有力抨擊。作者充分結合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夾雜了幽默夸張的手法,仿佛每一個人物的語言都有屬于這個角色設定的獨特風格,這一點在田喜兒和田寡婦的對話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他們從未向惡勢力低頭,這種心態(tài)何嘗不是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下廣大勞苦的被剝削階級最應該具備的呢?李健吾先生也繼承了西方戲劇中常用的以強勝弱、以智取勝、寓莊于諧等常見手法。這樣不僅沒有使整部作品中丟失應有的現實主義特征,反而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諷刺效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青蘋果·高一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