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法如神的努爾哈赤
《清史稿》中不無自夸地記載過,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東北邊陲奮跡起兵時,就曾率領臣下講武、校獵,來學習戰(zhàn)斗技能,清太宗皇太極也亦步亦趨。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率軍出獵時“法度森嚴,不得喧嘩作聲”,因為打仗時若隊伍喧嘩,對手必然知覺,而打獵時若作聲,則空谷傳音,鳥獸遁逸,在這一點上,打獵與打仗同理。
努爾哈赤是這樣組織圍獵的:五“牛錄”為一隊,“行則一路,止則一處,依次而下,戰(zhàn)則攻一處”,圍獵時,手執(zhí)長兵器如長矛、長柄大刀,身披長身厚甲的士兵在陣前搏殺,身披輕甲的士兵在陣后射箭支援,另選精銳騎兵在他處,見戰(zhàn)事膠著則拍馬包抄支援,這種圍獵完全是戰(zhàn)爭的預演。所謂“牛錄”即滿語“箭”之意。努爾哈赤本人也熟習弓箭。
據《滿洲實錄》記載,努爾哈赤29歲時遇到一人騎馬走過面前,那人身上背著弓箭。努爾哈赤自己弓馬嫻熟,一看這架勢,知道對方是個行家,立刻召問左右。
底下人告訴他,這是棟鄂部的鈕翁金,是他們部落里最善射箭的人。努爾哈赤來了興致,把鈕翁金叫到跟前,兩人相約向百步之外的柳樹射箭。鈕翁金下馬便搭弓,連開五箭,但射丟了兩支,命中樹干的三箭分列樹干上中下三處,之間相隔很遠。
其實,在曠野環(huán)境下風向對箭的影響非常大,更何況百步之外,能射中三箭已然不容易了。努爾哈赤氣定神閑,射五箭,箭箭命中樹干,箭頭都落在五寸見方之內,這個散布范圍僅比當今奧運會射箭項目所用箭靶十環(huán)稍大,而努爾哈赤用的可是沒有瞄準裝置的傳統(tǒng)弓箭,可見他在圍獵中淬煉出的好武藝。
清軍入關之前,生產力發(fā)展很不均衡。一方面,可以靠明朝降將的幫助鑄造出先進的紅衣大炮,而同時在狩獵中,卻還經常使用“骨包箭”,其箭頭就是一塊削尖的骨頭。
后金的制度相當粗獷,后金大汗帶兵打仗時,往往不會想到什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非常隨性,是一種窮游式的遠征。
1629年冬,皇太極想征討在后金以西的蒙古察哈爾部,結果察哈爾部見勢不妙直接跑了。皇太極見狀召集諸王大臣商討對策,大伙尋思著來都來了,再往周邊碰碰運氣唄。果不其然半路就把糧食吃光了。
于是,皇太極下令“軍中糧盡,可以打獵”,大軍開始圍獵。獵獲黃羊萬余頭,皇太極自己射死五十八頭,還曾一箭射穿兩頭。全軍分食羊肉,結果此地又沒水,軍中一碗水可以換一頭黃羊。
皇太極曾有一次打獵遇虎的傳奇經歷。皇太極在費德里山狩獵時,一人策馬離開大隊人馬,御前侍衛(wèi)詹土謝圖護衛(wèi)在其二十步之外。突然遇到一頭老虎,詹土謝圖用射狍子的大箭射之,雖然命中,但老虎猛地一撲,當即把詹土謝圖從馬上拍了下來,眼看著就要吃人。
皇太極趕忙策馬大呼,徑直上前。老虎看到這樣一個大塊頭策馬沖過來,竟然認,直接放下人便后退了。眾侍衛(wèi)趕忙上前將老虎射死。
邢大軍據《特別文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