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復興三十余年來,歲月流逝,人物浪淘,李剛田先生一直屹立潮頭,其藝術(shù)和思想,因時光的砥礪而愈發(fā)光彩照人。他是自覺站在歷史高度要求自己的思想者;又是朝勤夕惕、孜孜不倦的躬行者。春去秋來,水落石出,其高尚的人品、豐碩的創(chuàng)作成果、全面的學術(shù)成就,日積月累,積淀了李剛田先生通人、大匠的風范。
詩禮傳家?翰墨夙緣
李剛田先生生于詩禮之家,先生祖父為收藏大家。時移世易,滄海桑田,至李剛田先生少時,早已豪華落盡。然而資財雖散,而家風不墜,李剛田先生四五歲即開始臨帖。先生幼年時,翻看字帖,家中大人要求先凈手,帖要放端正,正襟危坐,帖要輕翻。其恭敬肅穆,令人神往,此種前代風流,失傳久矣。李剛田先生初臨《靈飛經(jīng)》《麻姑仙壇記》《神策軍碑》《晝錦堂記》等,“清晨五點鐘,不論寒暑,在當庭的小麻桌上臨上一個小時的字帖,感受著在樹枝間跳動的小鳥蹴下的晨露,直到晨曦翻過屋脊照到院子里的花草上,臨帖與讀詩才算結(jié)束”。李先生黎明即起,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不論逆境順境,巋然不動,誠所謂一以貫之。
然而窗明幾凈、陽光熙和的日子,轉(zhuǎn)眼即逝。李剛田先生生于1946年,至20世紀50年代末,世風大變。李先生早年歷經(jīng)磨難,一言難盡,幾年前,我讀先生自傳,深為感動。往者已矣,不說也罷。從先生談齋號中,亦可略窺一二:
……全家六口被分配到只有五平方米的兩個蹲位的廁所住家。當時我只有十三歲,整天聞著熏人作嘔的臭味,還有雅興為此室銘一雅稱為“逐臭堂”,真是苦中作樂。一日正蟠曲在這“逐臭堂”讀書,聽到隔壁廁所中有人撒尿入鐵桶中叮咚作響,忽有啟發(fā),改“逐臭堂”為“聽泉室”,這“聽泉室”一則與環(huán)境契合,確有如靜聽山泉之妙,二則隱含著我對生活的渴望,我渴望解脫這惡臭的環(huán)境,還我一個純真少年應該有的清靜世界。數(shù)年后終于解脫了這惡臭,六口人搬入了一個十一平方米的新居。自己動手在旁邊蓋了一個五平方米的小屋,名之“寬齋”,有“今日得寬馀”之意。后又搬了家,房子大了,自己也作了專職的書法工作者,因為家藏了一面石魚磬石,又改齋號“石魚齋”,刻了一方“石魚齋”的印,邊款曰“石魚石魚,食之有馀,硯池躬耕,倉父無虞”,但求吃飽飯而已,更無多求。后又換了更大的房子,復又用“寬齋”。前之寬齋,僅可容膝,雖云寬齋,實寄希望于未來;后之寬齋,前之望已足矣,并無得隴望蜀之奢思,而是求心境之寬,處世之寬。
然而,對書法的熱愛,既經(jīng)少時模鑄,便成為基因,也成為先生心靈的安慰。先生說:“正式喜歡書法是1960年左右,那時我大部分字帖都是自己雙鉤的,借人家字帖,回來自己雙鉤,大概攢了100多本,可惜后來都被當作‘四舊燒了?!睂τ诶顒偺锵壬鷣碚f,學書只是學書,出于喜歡而已。這類似于有宗教信仰者朝夕禮拜,時日既久,成了生活方式?!拔夷贻p時候,干的是體力活?;氐郊遥依镲垱]做好,一身臭汗沒洗,就光著膀子趴在那里寫小楷。雖然干的是很苦的活,但一寫字,就不覺得苦,一點也不覺得熱了。等寫完這一張去吃飯的時候,身上的衣服已經(jīng)濕透了,汗流在鞋里自己都不知道。這是一種快樂,當時我也不知道自己會干書法這個行當,所以更談不上有意‘厚積薄發(fā)。但是,幾十年過來了,才知道不論有意無意,學過的東西,都會潛在地支撐后來的創(chuàng)作?!?/p>
先生楷書學顏、柳、趙,落腳于魏碑;隸書學《張遷碑》《曹全碑》《石門頌》,得靈感于《孔彪碑》《鮮于璜碑》,后來融會簡帛;篆書學秦漢刻石,亦受吳昌碩、趙之謙、趙叔孺等影響,后遍學歷代各種風格,漸漸脫盡窠臼,出以己意。先生學書,可謂極笨拙,又極聰明。所謂極笨拙,就是無所不學;所謂極聰明,就是在審美理想上一以貫之,所學皆有取舍,為我所用,最后面目獨具。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以博學為基礎(chǔ),以篤行為歸宿。說句臆測的話,先生后來有了大成就、享了大名,即便沒有大成就、未享大名,他也會不改初衷,如抱甕灌園,絕去機心,這才是真正的治學治藝的人生境界。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要討論李剛田先生的書法創(chuàng)作,真是三思難下筆。先生書法,浩浩如萬頃之波,一時竟無從說起。我不會說那種聽起來很有學術(shù)氣息的話,只能童言無忌式地漫談。
從書體說起。記得1998年,初見李先生,翻看李先生的作品集,其中篆隸楷行俱備,我問李先生自己最鐘愛哪種書體,先生笑而不答,問我的看法。我當時說,我最喜歡李先生的行書。李先生說:“你的看法跟很多人不一樣?!睕]有過多解釋,只是說,行書下過很大工夫,平時寫得也最多。就我曾見到的李先生的行書作品,有學康有為者、有學梁啟超者、有學于右任者,也有在諸家體段上,有意識地加入刻款感覺者,不一而足。后來才漸漸由博反約,與楷書貫通。先生的行書,結(jié)體雍容,用筆簡直而中截厚實,文質(zhì)相濟,氣息平正淵雅。說句得罪人的話,有今人的風尚,又能上接清人廟堂氣的作者,當下實屈指可數(shù)。李先生的書法,不炫才、不炫技,初看平平,而經(jīng)得起推敲,經(jīng)得起縮放,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其過人處,正在有一分獨醒、有一分責任。
李先生不以草書行世,也并不說明其不習草書。章草、今草李先生都寫過,甚至對懷素《自敘帖》下過工夫。他在觀念上,不免曾受碑學的模鑄,而且,“偏工易就,盡善難求”,書法篆刻中諸門類,先生已經(jīng)所涉頗廣,故需有所取舍,故不以草書行世。而先生其他書體中,未嘗不草情隸意具在。靜態(tài)書體,于不動聲色中,實有鳶飛魚躍之致、波詭云譎之奇。孫過庭說:“故亦傍通篆隸,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贝藴\顯道理,而人多不解,予每聞“草書是最高的書法藝術(shù)”云云,不免暗自苦笑,深識書者,惟見神采,局于牝牡驪黃者,猶良樂自視爾。
眾所周知,李剛田先生以篆書、楷書最著名。吉欣璋先生曾對我說,李先生“是真懂書法,學得真多?!弊瓡?,甲骨、鐘鼎、楚簡、石鼓、秦篆、漢金、摹印、碑額等,無所不學,可能因受徐無聞先生影響,也寫中山王器。如今以冷門書體,往往在展覽中摘金奪銀者不少,而對于李先生來說,不過是其文字、書法學養(yǎng)中的一枝一葉而已?!暗_風氣不為師”,如趙之謙篆刻,無所不涉,而曾不留連,當然,以李先生的資望,也沒有必要以冷門書體為稻粱謀。今人寫楚簡帛書者不少,李先生把楚簡帛書拉到刻石語境中,平添其金石蒼潤氣息,其排奡宏敞,淋漓酣暢,實迥出時流及外邦較早涉足者,當有書史意義。而其小篆,熔碑、帖、經(jīng)于一爐,在鄧石如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強化了書寫性。蓋鄧完白以隸法寫篆,使小篆脫離描摹而進入書寫,有廣大教化主之功。結(jié)體上,鄧石如篆書上緊下松,字勢挺拔。李剛田先生的小篆結(jié)體偏于方正,但與楊沂孫、蕭退庵等并不相同,而是融入漢碑額、繆篆的方正,暗渡裝飾性。用筆上,多切鋒起筆,雖得之于碑,而暗合于帖;至于方折圓轉(zhuǎn),筆毫即鋪即裹,與《袁安碑》相似,克服了前人因“引書”、“篆尚婉而通”而一味用所謂中鋒的描畫,更便于書寫。而其氣息,則靠深厚的古文字涵養(yǎng)來支撐,而不陷于濫熟膚淺。李先生的這一理念,在楷書中也有充分的反映。他早年寫唐楷、《靈飛經(jīng)》、趙體,嗣后主要學碑,尤其于《元略墓志》《元騰墓志》等用功甚深,其用筆絕不描頭畫尾,起筆斬截而運筆有大書深刻之致;結(jié)字絕不故為支離,中正簡明,內(nèi)蘊生機。寫碑者或方頭方尾,自陷牢籠,或故做稚拙,處處機心,李先生的楷書平易近人,如不能書,實則九拙孕一巧,其種種藝術(shù)化的苦心經(jīng)營,必納之于率性揮灑之中,較之前人的務為沉厚矜持與今人的務為視覺沖擊,迥然獨出,而且獨立不遷,數(shù)十年來,愈老愈醇,遂臻大成。我曾經(jīng)作文,以“李楷”、“李篆”名先生之楷書、篆書,就是感覺先生的作品,不敢說開宗立派、左右一代,至少,在縱向意義上站得住。
隸書為古今文字分水嶺,亦為筆法完備之濫觴,亦為北碑體的源泉。隸書實為書法一大關(guān)鈕。鐘王以及初唐諸家,一是暗以隸書為根基。不通隸書,寫鐘王小楷必欹斜而甜媚,也無法理解歐褚的平正之象。李先生的書法,也隱隱以隸書為中軸。先生所擅篆書,與篆刻相表里,多漢人排疊裝飾之意、分間布白之巧;先生所擅楷書,中正沉厚,樸茂端莊;而先生隸書,雖吸取簡帛,而終究以漢碑為面貌,不失其正。近言之,這是由隸書統(tǒng)馭諸體,在刻石與墨跡間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遠言之,則是對漢風漢韻的堅守與開拓。
世風愈是喧嘩嘈雜,先生愈是寧靜淡泊,八風不動,終究水落石出。
遙接秦漢?氣象莊嚴
李剛田先生篆刻之名,可能高于書法之名,但先生實先學書法,后學篆刻。20世紀五六十年代學篆刻之初,并無師承,唯學齊白石。又因家藏秦漢印,與齊白石結(jié)合,便追求秦漢渾穆的金石之氣和齊白石奏刀運斤的凌利爽快。
20世紀80年代,書法熱興起,先生曾在安陽從沙曼翁、蘇白學習,當時,人們多以創(chuàng)新相標榜,或者說急于創(chuàng)新,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中,粗服亂頭一路,膺創(chuàng)新之名,大行其道。李剛田先生乃另辟蹊徑,借鑒黃牧甫,追求明快、清雅。其第一本篆刻集出版,轟動印壇,一時成為精雅清新的代表。
然而后來李先生舍棄了這一討巧的風格,回向追求中正大氣。先生認為篆刻本身有四個屬性,即印章屬性、書法屬性、工藝屬性和美術(shù)屬性,先生則偏重于印章屬性和書法屬性。他固守的印章屬性,潛涵工藝屬性的美術(shù)屬性,即印文、印面的種種安排,刻鑿過程中的種種技巧,要統(tǒng)一于印章范疇之內(nèi),而不論如何安排、如何制作,又堅守印文的書寫性,保持“印從書出”與“印外求印”的對立統(tǒng)一?!肮挪还詴r,今不同弊”,既恪守傳統(tǒng),又融入時代,是李先生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一貫立場。他說,所謂風格意義,即三米開外,一眼就能認出你的作品,而作品的深度,則要求認出你的作品之后,還能越看越耐看。他強調(diào)風格意義,不避“視覺沖擊”,然而更加注重以書法為中介、以秦漢璽印為理想的的精神內(nèi)涵。
秦漢精神,在李剛田先生的篆刻創(chuàng)作中,與書法創(chuàng)作中一樣,表現(xiàn)為對隸意的暗渡和堅持。隸書和漢印的質(zhì)樸厚重,實二而為一。李先生說:“隸書和漢摹印篆最大的特點就是平直排疊,它以一種單調(diào)的節(jié)奏、單調(diào)而又不斷重復的旋律,顯示出它的深刻和博大?!薄皾h隸最基本的特點是平直和一種相對的單調(diào),這就是質(zhì)樸。在這個平直質(zhì)樸之中追求微妙的變化,所以我在篆刻大的平直排疊的框架之下,追求細節(jié)的變化和開合變化,始終保持橫平豎直,只有這種平直才顯得大度,平直才接近古典。平直的東西顯得不浮躁,這也是我對審美的追求和對藝術(shù)形式的追求?!彼此坪唵蔚呐暖B,實則內(nèi)蘊經(jīng)營的苦心;他看似粗疏的恣肆,則又本乎書寫的合理性,文質(zhì)相濟,無過無不及。
李剛田先生印風,今天看來,還屬于“大異時好”。蓋一代之印,必屑一代之人文。前些年,斧劈刀砍的大寫意印風盛行,李先生默守秦漢;近些年,寫意古璽與圓珠文引領(lǐng)時尚,李先生還默守秦漢。吾中原之氣,“拘謹拙陋”,不如此不足以渾厚華滋也。蓬頭垢面,喧嘩鬧市;描眉畫眼,婉孌依人,非李先生所喜,他追求的是周鼎漢石的斑斕古意,刀情筆意的交融生發(fā),奏刀之跡,如郢匠運斤,沉著痛快,酣暢淋漓。內(nèi)蘊澎湃的創(chuàng)作激情,外示平常的人生境界,才能守住一個“真”字,做到一個“淳”字。先生篆刻,印面看似平常中,正是融入了深厚的文化意義的人格力量,才贏得了時間的考驗。不論任何藝術(shù),挾以小慧,炫耀夸飾者,縱能膨脹于一時,安能歷久而彌新哉?
真實不虛?諄諄善誘
我認為,僅能書能刻,而下筆不能為文者,必不傳世。這并不是說書法、篆刻不如文字著述,而深層的原因是如無相應的文化、文學素養(yǎng),書法、篆刻藝術(shù)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
李剛田先生的文章,每令讀者甘之如飴,一經(jīng)發(fā)表,往往洛陽紙貴,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真誠。其人真誠,文如其人。與真相對者,是假,是偽飾。當代書論、印論文章,偽飾的毛病不小。或為職稱計,內(nèi)容提要、關(guān)鍵詞、文獻索引,做得頭頭是道,然而沒有內(nèi)容;或引入域外哲學、美學詞匯,滔滔不絕,不知所云,正如江湖術(shù)士,大言炎炎,究其實,恐怕作者連外語單詞也不大認識。而論印、論書者,又往往不能刻、不能寫,自信滿滿,而內(nèi)行看來,不值一哂的現(xiàn)象,并不鮮見。即便較扎實的學術(shù)著作,或為史學、文獻學、藝術(shù)學邊角余料,與書法創(chuàng)作相去甚遠,則很難引起創(chuàng)作者的共鳴。李先生能刻、能書、能文,閱歷豐富,思考縝密,每有述作,如籬下閑談,扣人心弦,予人以啟迪。文風映射世風,今世為文,能正心誠意,不自欺、不欺世者,鮮矣。
李先生無意做學者,他只是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藝術(shù)家,以藝術(shù)創(chuàng)作立場和當代立場,解讀書法史、篆刻史,評價當代創(chuàng)作思潮和展望書法、篆刻發(fā)展。
比如,關(guān)于書法創(chuàng)作,先生指出前人書法在讀、今人書法在看;前人書法是書齋中的獨立欣賞,今人書法是展廳中的比較欣賞;前人書法創(chuàng)作是享受過程,今人應付展事則為一種工作和勞動等,可謂公允平實,而揭示了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對當下流行的種種創(chuàng)作思潮和作品,李剛田先生多有宏論,不偏不倚而予人啟迪,實無法一一列舉。他不排斥各種藝術(shù)流派的百花齊放,更不排拆展廳時代創(chuàng)作觀念,然而又時時維護書法基于文化的品格,倡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書法家的正心誠意,忠于藝術(shù),在當代語境中完成對書法藝術(shù)的真正繼承和弘揚,而不是工藝制作,更不是不論分說地解構(gòu)和向壁虛造的所謂創(chuàng)新。李剛田先生曾用八個字來概括古今創(chuàng)作,古是“天人合一”,今是“形式至上”,其深苦用心,不難理解。先生期期以為不可失者,為書法的文化底蘊和書法家的人格力量。關(guān)于篆刻用字,先生歷覽古典作品用字,條分縷析,舉出“裝飾”、“訛變”,甚至“錯字”之法,其來有自。特別是文字入印時,根據(jù)印面形式,加以改造,種種辦法,統(tǒng)而謂之“印化”。此理似乎簡易明白,然而實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為李先生之創(chuàng)見。關(guān)于“做印法”,言印章,則篆法、章法、刀法,“做印法”,前人或有意、或無意而不言,況“吹云彈雪”,說清楚也不容易。李先生根據(jù)前人作品和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表而出之。像這樣“印化”、“做印”的術(shù)語,必將成為將來印學繞不開的詞匯,不真知印,不是過來人,哪能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呢?
李剛田先生沒有提出過什么旗號,也沒有煞有介事地寫過什么“引論”“導論”“概論”,他所寫的,只是真話、有價值的話。如果我們真有藝術(shù)自信和學術(shù)自信,則自有規(guī)范、自有章程,三言兩語,可能遠遠勝過高頭講章。學問貴實,見地貴深,曾幾何時,還有人認為孔子、老子沒有像樣的著作,算不上哲學家呢。
聽先生講課,也是一種享受。在講臺上,先生以平實的語言、深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與深刻的思辨來征服聽眾。不嘩眾取寵,不作出語驚人狀,而是娓娓道來,初入甚平靜,愈入愈深刻,講到深入處,他能忘掉自己、忘掉聽眾,如演員“入戲”后旁若無人的獨白,神游于深入的學術(shù)思考之中。聽先生講學、讀先生文章、賞先生書法篆刻,同與先生接席小飲、談笑風生之間有著一種一以貫之的感覺,這種感覺很平常又與眾不同,也許這就是他的風格,是人與文、人與藝融合一體的風格,是無意追求而又水到渠成本真自然的風格,古人謂“書如其人”,信不誣也。
李剛田先生書法、篆刻、書論、印論成就,有目共睹,在書法篆刻教育、編輯出版等方面,也廣為人知,此外,在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詣。限于篇幅,這里無法多說了。曾有人評價李剛田先生書法,謂之“莊嚴書法”的代表,我深有同感。莊嚴者,謹重、平實、崇高、大度,不激不厲,正色屹立之謂乎?“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毕壬巫我郧笳?,君子之藝也。其書其印其文其人,一是莊敬持重,明心見性,從容中道,皆是莊嚴穆如之象。先生曾在完成數(shù)十方巨印創(chuàng)作之后,面對堆案巨印,徘徊斗室,心情激動,頗有顧盼自雄之意,吟得治印詩:“櫛風沐雨韶華摧,不信青春喚不回。刀射秋霜眸似月,心凝止水思如飛。胸中誰可藏丘壑,腕底我能挾迅雷。印就款成朱墨燦,輕狂自謂古今誰?!毕壬鷷?、篆刻、文章、詩歌,崩浪雷奔,寫照時代,亦將輝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