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摘要】中緬兩國的語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成語,漢語成語和緬語成語形成于長期以來的習(xí)慣用語,與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有關(guān),是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語言表達(dá)形式。由于漢緬兩種語言的各自特點,兩種語言中的成語在運用喻體及表達(dá)意義上有同有異。
【關(guān)鍵詞】漢緬成語;動物詞;喻體
成語是人們長期沿用并具有歷史淵源的古老詞語,一條成語從產(chǎn)生到定型要經(jīng)過語言歷史上多次的提煉才能固定下來。中國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語言的歷史十分悠久,成語非常豐富。緬甸于公元1044年建立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蒲甘王朝。緬甸立國后就與有著燦爛文化的兩大鄰國印度和中國建立了密切的關(guān)系。
漢緬成語中以動物為喻體的成語分為三類: 以同一動物為喻體,意義基本對應(yīng)的成語;以不同動物為喻體但意義相同的成語;以同一動物為喻體而意義不同的成語。
一、以同一動物為喻體,意義基本對應(yīng)的成語
自古以來,動物與人類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對人類產(chǎn)生了從物質(zhì)到精神的深刻影響。因而動物的形象在漢緬成語中出現(xiàn)頻繁,并且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漢語成語與緬語成語中有些成語的喻體相同,意義也基本對應(yīng),大多數(shù)時候可以互譯。
漢語成語“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nèi)行話,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也用來譏笑人說話辦事不看對象。與其相對的緬語成語是“u|Jyg;apmif;wD;”字面意思是:在牛旁邊彈彎琴,本意也是指對外行人講內(nèi)行話,對比這兩個成語,我們發(fā)現(xiàn)其喻體都是“?!倍乙饬x也完全相同。
在漢語成語中有“打狗看主”說的是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給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處理壞人要顧全其后臺的情面。緬語中“acG;udk@dkufcsifacG;@Sifrsufaxmuf”字面意思也是想打狗,要取得狗主人的支持。本意也是處理別人要取得其后臺的同意,這兩個成語的喻體和意義都完全相同。
漢緬兩種語言中以同一動物為喻體,意義相同的成語反映了漢緬兩大民族在思維方式上的相似性。這主要是因為漢緬民族在地緣上十分接近,文化上非常相似,有著相近的生活環(huán)境和價值觀念,故而在成語與意義上的大同小異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以不同動物為喻體但意義相同的成語
如果我們從喻義方面入手去考查漢緬成語的對應(yīng)情況,便會很快發(fā)現(xiàn),同樣意義的成語在兩種語言中所用的喻體不一樣。比如在對壞人的描寫中都不約而同的以動物為喻體。漢語成語“養(yǎng)虎遺患”、“養(yǎng)虎留患”,比喻包庇、縱容壞人而給自己留下禍患。還有成語“引狼入室”,字面意思是指“引狼到家里來”。本意是指把壞人引到內(nèi)部。在緬語成語中與“養(yǎng)虎留患”、“養(yǎng)虎遺患”、“引狼入室”意義上相同的成語叫做“a_rGayG;cg;ydkufydkuf”。其字面意思是“將蝮蛇抱在懷中”,本意是指“憐憫壞人,必將害己”。這四個成語的意義都相同,只是所用的喻體有差別,漢語成語中所用的喻體是“虎”和“狼”而緬語成語是“a_rGayG;”(蝮蛇)。據(jù)說,緬甸人厭惡狼,但在成語中是很少用“狼”作為喻體的。這也可能與緬甸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及氣候有關(guān),因為狼在緬甸比蝮蛇少。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成語“養(yǎng)虎留患”,“引狼入室”與“a_rGayG;cg;ydkufydkuf”其實是可以互譯的。其所用的喻體更是反映了兩大民族的喻用習(xí)慣和人文特性。
通過初步考查學(xué)習(xí)漢緬成語,發(fā)現(xiàn)在漢緬成語中,還有以“虎”和“?!睘橛黧w且意義相同的成語。一般說來,“虎”和“?!笔遣粚Φ鹊膭游铩;⑹巧街兄?,百獸之王,人們愛虎而畏虎。因此人們也將虎視為兇猛、殘暴的動物,而牛則是以憨厚忠實聞名,所以將“虎”和“牛”作為喻體是有所差別的。比如在漢語成語里“餓虎撲食”字面意思是“像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迅猛急迫。與之相對應(yīng)的緬語成語是“EGm;iwfa&us”,字面意思是指“像將要渴死的牛遇到水一樣”,也是形容非常急迫,在意義上是基本對應(yīng)的。
提到狼,人們大多會想到“兇殘”、“冷酷”的字眼,因此在漢語成語中才有“狼心狗肺”一說,說的是心腸像狼和狗一樣兇惡、殘暴,后用來比喻忘恩負(fù)義之人。但在緬語成語中形容人忘恩負(fù)義的成語卻是以“EGm;”(牛)為喻體的,如;“EGm;ydefxlvla0Sh”字面意義是“扶起瘦弱的牛,可牛卻反過來撞所扶之人”本意是“不知感恩,忘恩負(fù)義”。它們的意義也一樣。
三、以同一動物為喻體而意義不同的成語
在漢緬兩種語言里,比喻相似的成語,意義可能一樣,也可能不一樣,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眾所周知,成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同一般的語言現(xiàn)象相比有其顯著的特點。漢緬兩個民族都有著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和民族特征。兩個民族對同一事物的認(rèn)知有時不完全相同。漢緬成語中有的成語喻體是相同的動物,但意義卻相差較大。
漢語成語“調(diào)虎離山”字面意義是指設(shè)法使老虎離開山頭,比喻用計使對方離開原來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相對應(yīng)的緬語成語有“aocsifwJhusm;awma_ymif;”其字面意義是“要死的老虎離開了原來的森林”。本意是指“換了原來所居住的地方更倒霉了”。對比這兩個成語,可知其喻體是相同的,漢語用“虎”,而緬語也用“usm;”(虎),但意義上卻相差很大。漢語成語是指“設(shè)計使(老虎)換地方”,而緬語成語的含義是“不該換地方”。
漢語成語“狐假虎威”是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欺壓人”。與之相對應(yīng)的緬語成語有“acG;pum;usm;rdkuf 在漢緬兩種語言里喻體部分相同,意義不同的成語也很多。如漢語成語“騎馬找馬”比喻東西本在身邊還到處尋找,現(xiàn)亦比喻已有工作,又去找更稱心如意的工作。另一個漢語成語“走馬觀花”比喻粗略的觀察一下事物。相對應(yīng)的“_rif;pD;vdkhrStxD;rSef;trrSef;rod”,字面意思是指“騎了馬卻不知道自己騎的是公還是母”,本意指“不知所以然”。比較這兩個成語時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的喻體相同,漢語是“騎馬”,緬語是“_rif;pD;”(騎馬)。雖然,緬語成語也是形容與工作有關(guān)的,但與漢語成語“騎馬找馬”不同的是緬語成語里沒有包含又去找工作的意思,只有“自己做的事自己不了解”的意思。 四、結(jié)語: 成語是以相對固定的簡潔的形式,以不同喻體來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緬甸語成語是文化的結(jié)晶,是民族語言文化的歷史沉淀下來的,成語中所包含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同一般的語言相比,它對文化的反映更集中,更為典型,其特點也更明顯。 參考文獻(xiàn): [1]東方語言文化論叢[C].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亞洲研究中心編.軍事誼文出版社.2004.9. [2]權(quán)娥麟.中韓語言中“馬”的象征意味與文化背景初探[J].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中心.2004.3. [3]李茹.東南亞風(fēng)俗:緬甸人的白象崇拜[J].世界博覽.2011. [4]中國成語大辭典[Z].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5]armif0if;rdk; \aehpOfawGhjuHKpum;yHk[Z]\1983\\ [6]atmif_rwfodef; \ _refrmpum;yHkaygif;csKyf[Z]\&efukef\wuUodkvfrsm;yHkESdyfwdkuf\1961\\ [7]ynausmf \ _refrmpum;yHkESifhqdk@dk;pum;[Z]\&efukef\wuUodkvfrsm;yHkESdyfwdkuf\1990\\ [8]楊晶晶.漢緬成語對比研究[J].中國知網(wǎng).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