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馮曉瀾
《盲書》:暗合或承接阿城《棋王》“另類敘事”的短篇力作
四川 馮曉瀾
《盲書》講述了一個“文革”年代知青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老故事。表面看,這是一個知青文學題材,也屬于隔了幾十年時空的后知青文學的書寫,實則,因它對“文革”背景和知青群體的弱化和側(cè)寫而成為知青文學的另類書寫。
陳夏雨 《盲書》 “另類敘事”
湖南作家陳夏雨前些年,以編劇和副導演的身份,先后以五部參與主創(chuàng)的電影走進央視六頻道的不俗戰(zhàn)績而為人矚目。但他是一個從不滿足的人,也是一個為內(nèi)心書寫的人,或者是出于“影視是一群人的智慧”,這團隊的“枷鎖”勢必淹沒個性而令其心生“叛逆”;或者是出于跨界到小說中找回自由創(chuàng)作不羈的旨趣;或者是出于圓他早年的小說夢,總之,他一頭扎進了小說創(chuàng)作,體驗了一把“寫作是一個人的工作”的樂趣。2014年起,他先后發(fā)表《串墳的老人》《你別說,你聽我說》,以及近作《盲書》而成為一手電影一手小說的兩棲類作家。這兩年,他所發(fā)表的三篇小說,均為短篇。數(shù)量雖不多,但篇篇扎實,有特色,有力道,有追求,有定力,不重復,不跟風,不做作,不媚俗,不止步于單純地講故事,而是以鉆探人在生存空間中的精神困境和書寫人性的復雜豐富,以及發(fā)掘人性之美,傳遞溫暖和光明為旨歸,從而,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陳夏雨的《盲書》不再近距離針砭和批判現(xiàn)實,而是將視野拉回并投注于“文革”歷史題材的書寫。他以探尋的眼光,專注并搜尋于“文革”歷史中那段荒誕亂象的記憶(直接或間接),用尋美的眼光去辨證考察、探究、梳理,得出一個獨屬于他的發(fā)現(xiàn):那個動亂不堪的年代,其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既呈現(xiàn)出文字暴力給人心帶來的摧毀力,同時也散發(fā)出中國書法藝術(shù)因文化傳承而顯現(xiàn)出的豐厚底蘊與摧不垮的無窮魅力。這無疑激發(fā)了他的靈感,讓他找到了以大字報和書法藝術(shù)在民間的暗中傳承為突破口的巧妙切入點,并以此作為結(jié)構(gòu)小說的魂魄和推動情節(jié)內(nèi)在發(fā)展的驅(qū)動力。
這是一個獨具慧眼的發(fā)現(xiàn),讓小說有了統(tǒng)攝全篇、審視歷史、觀照現(xiàn)實的豐厚基點。這基點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小說內(nèi)在精神上的支撐。
《盲書》不具有知青文學早期控訴、揭露“文革”的感傷基調(diào),其“政治事件和社會矛盾在作品中已被淡化”,也不具有以知青群體為主體的宏大敘事特征,而是以對個體命運的書寫、“以小見大”地折射時代的變遷,以個體心靈和肉體雙重受難之鮮活體驗,呈現(xiàn)并豐富小說——這被稱為反映社會之“活著的歷史”,從而,挖掘、拓展并豐富了知青文學的多元化景觀?!睹返牧眍悤鴮懀谟幸饣驘o意之中,暗合或承接了阿城《棋王》對知青文學“另類敘事”的一脈。
阿城的《棋王》以另類的視角“從基本的生存活動上表現(xiàn)‘蕓蕓眾生’的‘文革’生活”,書寫了王一生“執(zhí)著于心靈自由的追求”。這心靈上的自由,是通過滿足口腹的吃和滿足精神的棋來體現(xiàn)的。王一生對吃的渴望、珍惜和吃得緩慢而細致,與對中國象棋的癡迷,不辭辛苦到處串連以提高棋藝,讓物質(zhì)與精神成為人類基本生存所必需,形成相互的佐證。小說結(jié)局王一生以棋賽編外的身份,與棋賽前三甲和另七名高手,展開盲棋以一對十的車輪大戰(zhàn),讓我們在驚心動魄、精彩紛呈的講述中,得以一睹中國象棋的豐采與魅力。戰(zhàn)勝眾多對手的王一生,不僅贏得了無冕之王的稱號,而且,還贏得了冠軍老者“后繼有人”的感慨與尊敬。小說在天道、人道、棋道、世道的文學化呈現(xiàn)中,進入到“對樸素、本源推重的生命意識,以及推重直覺體驗的感知方式”的精神內(nèi)涵,流露出強烈的“尋根”意識?!镀逋酢分杏猛跻簧某浴⑾笃搴痛B,以及盲棋車輪大戰(zhàn)等元素結(jié)構(gòu)小說。而《盲書》中弱化了對生存基本面的書寫,以書法藝術(shù)的傳承和暗中較量為媒介,強化了精神的層面:愛的迷惘、愛的萌動、愛的艱難,串連起一樁身份殊異、城鄉(xiāng)落差的三角戀愛。對精神層面的探尋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尋根是兩者共有的。不同的是,因《盲書》側(cè)重于對愛情和人性的獨特詮釋,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非常鮮明的探索性足跡,而讓老故事譜出了新篇,老樹開出了新花。從而對以“文革”為背景的知青題材。有了另辟蹊徑的進擊和拓展。
二
《盲書》關(guān)注、書寫的場域仍是鵬河,只不過圍繞鵬河的具體地點不再是《串墳的老人》中的龍貓坳,《你別說,你聽我說》中的鵬河村,而換成了鵬家村。陳夏雨小說中為人物搭建的平臺,均以鵬河為中心輻射開來,由此,顯露出作者構(gòu)建鵬河系列小說的雛形與雄心。與前兩篇不同的是,鵬河在《盲書》中,不再僅僅是一個平臺,在《盲書》開篇,還以一個潛在的主角登場:
鵬河從廣寒寨倒下來。沖刷溜黑的板石,打個花旋,繞過掛壁巖,自東南緩緩流入鵬家灣。一點,一橫撇,一捺,寫了一個躺著的“之”字。蕩蕩漾漾走了七八華里,生下三個水潭。西攔河壩再高,也攔不起它。轟隆隆的摔打聲中,它離開了鵬家村。
鵬河的出場頗具氣勢,頗有聲色,既寫出“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狂放野性,又與小說之魂的書法藝術(shù)高度相關(guān),還自然地搭建起小說人物活動的第二個平臺鵬家村,更暗示著“文革”終將結(jié)束、時代滾滾向前的不可阻擋??芍^一石數(shù)鳥。
之后,轉(zhuǎn)入鵬家村四棵百年銀杏樹的介紹,接著是知青們進駐鵬家村聚龍庵,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所帶來的“巨變”。聚龍庵和庵中的三棵銀杏樹遭遇被砍伐、毀壞的命運。不過,知青們在砸毀的同時,也在重建:“大雄寶殿往庵子大門外延伸,搭建成一個大禮堂,專門用來批斗地富反壞右。菩薩的蓮花寶座改成了主席臺?!便y杏樹最大的一塊做了知青點的牌子,其余的當柴燒,真正是“大材小用”的物盡其用啊。村上僅存的一棵銀杏樹在杏花屋,在小說中擔負著揭示杏花一家命運和啟蒙主人公國仁、翰林愛情的作用。然后,再由一輛停在大隊部的拖拉機,引出那個年代的特有產(chǎn)物“標語”:不許開歷史的倒車!
小說聊聊幾小段的描述,仿如一個個電影鏡頭的組接,于有條不紊的敘事中,將故事的時代背景和鵬家村的革命氣氛渲染得聲色俱佳。拖拉機上各種字體的“標語”,引出酷愛書法藝術(shù)的主人公國仁的駐足欣賞,接著是代表鄉(xiāng)村權(quán)力、掌握知青“生殺”大權(quán)、愛好書法的大隊王書記的出場。他風聞國仁的字寫得好,要國仁寫標語。年輕氣盛的國仁,心想正好可與以前標語寫得好的人比試一下,也就當仁不讓地在泥巴墻上書寫了兩幅。小試牛刀之后,書記交給他更光榮的任務(wù),問他是否有膽量上安堂嶺刻寫“人定勝天”的巨幅標語。國仁毫無膽怯,馬上接受了大隊書記的挑戰(zhàn)。
期間,女主人公杏花有意無意、若即若離,現(xiàn)身于國仁刻寫標語的現(xiàn)場。國仁工作專注,而杏花望一眼國仁光光的背,腳底就會發(fā)熱而“趕緊低了頭,走得很急,每次都差點要摔跟頭”。此細節(jié),為二人借書法以傳情的地下愛戀埋下了伏筆。
國仁第二次在安堂嶺上書寫標語,已是在四年之后。國仁因?qū)擦肿非笮踊ㄓ芯薮笸叨缓擦种福ù箨犕鯐洠┌l(fā)配去修水庫。這一修就是四年。面對王書記的又一次挑戰(zhàn),手腳麻木、滿手老繭的國仁,雖然連筆都拿不穩(wěn),但還是堅持了下來。正要完工的當口,翰林別有用心,用米酒冒充水,讓國仁解渴。國仁中招醉酒。于是,發(fā)生了國仁將“毛主席萬壽無疆”的“疆”字漏寫的反標事件。次日,國仁被大隊干部關(guān)押、審查。不過,沒關(guān)多久,反標事件峰回路轉(zhuǎn)。原來,不知什么時候,那個漏寫的字,卻奇跡般出現(xiàn)在安堂嶺上。來接國仁的翰林,貪為己功,把拯救國仁的事算在了自己頭上??墒聦嵣希葒实氖切踊?。她趁著夜色去補寫上與整體筆法一致、如出一人之手的那個字。
翰林的用計,只不過是為了有利于愛情的爭奪和借反標事件抄國仁的箱子,好奪走國仁箱子里的禁書。因為,他想拜他為師學習文化。這源自善于觀“天”的大隊王書記,發(fā)現(xiàn)形勢在變,知識不再無用,故要兒子翰林向國仁學習數(shù)學。
安堂嶺下滾滾不息的鵬河可以作證,國仁的遭遇,皆與這對根紅苗正、大權(quán)在握的父子相關(guān)聯(lián)。出身不好的國仁,為了早日回城,不得不表現(xiàn)出立場堅定,他除了服從,也就還是服從王書記的權(quán)威。個體生存的基本保障和對命運轉(zhuǎn)機的渴求,成為國仁忍辱負重生存下去的最后支撐。雖然,他一直是逆來順受的,但在對愛情的爭取上,他還是有著柔弱中的堅持和反抗。
三
《盲書》的意義結(jié)構(gòu)在個體的生存、文化的傳承、愛情的艱難三個維度展開。前一個維度,對國仁、杏花、翰林的生存書寫,主要限于因出身成分所帶來的階級壓抑,而非物質(zhì)的溫飽之憂。其筆法,基本上是側(cè)寫的。文化的傳承和愛情的艱難,仍與身份相關(guān),三人間的書法競技,連帶著的是三人之間三角戀情明爭暗斗的此消彼長。后兩個維度,可以說,在小說中相生相長,互為表里,相得益彰,得到了濃墨重彩的呈現(xiàn),從而成就了一篇含蓄雋永、別具一格、透現(xiàn)出古典韻味的現(xiàn)代愛情小說。
在那個荒唐動亂的年代,書法藝術(shù)卻在寫大字報和宣傳標語的流行文化中,得以巧妙地傳承,也成為小說中三個年輕人爭斗愛情的主線和內(nèi)在驅(qū)動力。被砸爛的是看得見的物質(zhì)(比如,被砍伐的三棵銀杏樹、被砸爛和改造的棸龍庵),卻砸不斷文化或書法藝術(shù)的傳承。這是極為精巧的構(gòu)思和切入角度。由此,顯出小說的異質(zhì)性和對該類題材的拓展。
愛情,人類永恒的情感,人類永恒的話題,人類永恒難以窮盡的奧秘。古今中外書寫愛情的小說,可謂汗牛充棟、數(shù)不勝數(shù),能流傳下來的,無不具有異質(zhì)的獨特性和悲劇的震撼性。
國仁和杏花之間,皆有著出身不好的相同境遇。杏花是地主出身,其父母已在“文革”大潮中消亡,其祖宅也被王書記占有。正因為杏花母親吊死在院中的銀杏樹上,那棵雌雄同體、能給人帶來美好姻緣的銀杏樹,才得以保全。這棵帶著神奇魔力的老樹,不僅成為杏花對父母憑吊的寄托,而且,還先后成為國仁和翰林愛情得以啟蒙的催生物。歷經(jīng)風雨和家世變遷的銀杏樹,還見證了孤身一人的杏花,受盡翰林父子的欺凌、隨時被抓去批斗的沖擊,以及與國仁書法藝術(shù)旗鼓相當、互生愛慕以及在特定條件下所滋生的愛情。翰林追求杏花,是在父親權(quán)力蔭護下的“正義”之舉,比國仁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翰林雖出于愛慕,卻有著以結(jié)婚為目的、欲名正言順霸占杏花家家產(chǎn)的陰暗心理。
這是一種赤裸裸的、對他人基本人權(quán)的剝奪!
這剝奪還包括杏花的名聲。杏花本來是翰林的書法老師,卻在村人的傳說中變成了翰林的學生。如此顛倒黑白,令人發(fā)指。陳夏雨巧借國仁對翰林的暗中跟蹤,偷聽到翰林、杏花二人在杏花屋里的對話,真相才得以揭開,并在讀者心中將其正本清源。不僅如此,翰林發(fā)現(xiàn)國仁和杏花二人心心相印,開始了為愛情而戰(zhàn)的自衛(wèi)還擊:一是提醒國仁要站穩(wěn)階級立場,不然,以回不了城相威脅和阻止;二是暗中摹仿杏花筆跡讓國仁死心,以達離間之目的;三是用米酒設(shè)局陷害國仁寫出了反動標語。精心謀劃的三種招數(shù)均未奏效,最后,翰林圖窮匕首見,使出利用國仁、杏花擺樹葉定地點相約會的招數(shù),騙出杏花并在雷雨之夜、杏花父母的墳邊強暴了她。雖然翰林機關(guān)算盡,卻并未能阻止國仁、杏花二人的暗中相愛。國仁用焚燒大字報之“火攻煙薰”,驅(qū)趕出還欲非禮杏花的翰林。這可視作國仁在大勢改變來臨時,對翰林父子的堅定反擊。國仁也并沒嫌棄或放棄杏花。盡管小說結(jié)局呈開放式,并未言明國仁和杏花的愛情是否是悲劇,但可以推斷,好事多磨、黎明來臨之際,二人的愛情終會走向圓滿。小說著重寫了成分、階級差異下三角戀愛的明爭暗斗和凄美愛情的最終圓滿,不僅符合時代的大勢,而且也反映了特定時段人性的復雜、微妙與豐富。
在那個禁錮的年代,國仁、杏花并不心盲。其實,他們是知道如何表達愛情的,只不過環(huán)境和身份不允許他們公然相愛。哪怕再秘密,也被作為愛情競爭者的翰林洞穿:翰林早就發(fā)現(xiàn)盲書的秘密,那就是二人用筆法暗中遙相呼應(yīng)的,身處政治高壓下的純真、含蓄的愛情之火。從他們的筆法中,翰林“仿佛看到了國仁和杏花在一起寫字,讀書,洗衣做飯,甚至生娃,完全掙脫了他能控制的這個世界,他們已經(jīng)活在了自己的字里行間”。他們屈從于現(xiàn)實的“目盲”和“聽話”是表面的,內(nèi)心卻是通透無比的。他們的愛情如春風中的野草,生命力蓬勃、旺盛而強勁。他們的愛無法表達,只好借助于樹葉、月光、水痕、犁田、農(nóng)作等事物,來傳遞心中相互愛慕的情愫。三個處于青春期又酷愛書法藝術(shù)的人物,其矛盾沖突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他們的扭結(jié)和愛情的前景,都無不與時代相關(guān)聯(lián)。小說由此有了內(nèi)涵,也有了批判的力度和尖銳的鋒芒。他們的暗中傳情,可以說,被作者處理得極為巧妙和傳神。一切都是借人物命運、人物形象來實現(xiàn)的。
作者的高明之處還表現(xiàn)在,他沒有一味專注于斗爭的殘酷和血腥,反而,以書法藝術(shù)為小說凝聚的核心:書寫國仁用手指“盲書”的“亡”字,發(fā)出無聲的信息,讓杏花躲避批斗;以被批斗的杏花換自己書寫不同字體的高帽子和牌子,反映出杏花對美追求的精神之火,是那么的圣潔和高貴;屋頂亮瓦上國仁所寫的“人”字,透過月光和杏花人體所擺“人”字的重合,由虛入實,書寫出杏花對愛情溫暖的渴望;國仁和杏花“兩個人筆劃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就像兩個戀人在白茫茫的世界里約會,奔跑,細語,追逐”,“他們已活在了自己的字里行間”,二人舉步維艱的愛戀,因書法藝術(shù)的烘托,得到了詩意化的表達。
書法藝術(shù),不僅是杏花的精神支撐(因為,她可以借書法活在逝去的親人中間),還是國仁、杏花二人互通心曲、愛情得以展現(xiàn)的舞臺。最為亮麗的是批斗會上,杏花把國仁貌似洶洶的語言和肢體的批斗,其二者合力的暴力“虐待”,當成一種特殊情景下,二人能得以零距離接觸的愛戀和享受。甚至,國仁“真想把我的大嘴巴,給你一個小嘴巴”,隨著國仁把米酒傾倒在自己和杏花身上,杏花還覺得“他們倆的嘴唇嘬著酒香,覺得這是他們的結(jié)婚酒”。這具象化的心理描寫,定格了杏花的甘愿受虐,以享受愛情的甘甜勇敢,這無疑體現(xiàn)出小說對美的發(fā)掘和書寫,與《刑場上的婚禮》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而奏響一曲令人動容的千古絕唱!
在小說有形的物質(zhì)世界與無形的精神世界里,作者借“盲書”和書法的媒介讓小說中的人與人、人與萬物得以溝通,讓壓抑的精神得以釋放,讓個體生命得以整全,讓愛情得以綻放。這含淚帶笑的愛情之花,帶著云中響箭的呼哨,穿透動亂年代的暗夜,化作催人反思、給人溫暖的“鏡與燈”。由此,讓我們記住了這部以尋求生活之美、歌吟愛情之美而達批判之功效的奇異之書。
是的,這的確是一篇“文革”背景下,愛之艱難生長、凄婉悲壯、動人心弦的愛情小說,因作者的巧妙構(gòu)架和書寫而閃爍出炫目耀眼的火花。這源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有浪漫主義加現(xiàn)實主義理想化的取向,是以求真、向善、尋美為旨趣的,凸顯出作者積極向上的擔當精神。由此,體現(xiàn)出陳夏雨積極尋美、有效書寫的倫理姿態(tài)。
作 者:
馮小貴,筆名馮曉瀾,自由撰稿人,主要從事散文隨筆及評論寫作。編 輯:
杜碧媛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