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慧,馮 梅
(山東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基于最簡方案的“了1”與“了2”共現(xiàn)問題研究
趙 慧,馮 梅
(山東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漢語中的“了”字由于其分布特點和所具有的功能角色在生成語法研究中受到了重點關(guān)注。對詞尾“了”的研究較多,對句尾“了”的研究相對較少,罕有對“了1”“了2”共現(xiàn)語句進行研究的報告。該研究假設“了1”的句法功能通過輕動詞方式實現(xiàn),“了2”的句法功能則通過體標記詞的方式實現(xiàn)。提出的假設可以解釋 “了1”和“了2”共現(xiàn)時兩個“了”字所具有的句法功能,完成相應的特征核查,并描述句子的句法推導過程,投射得到正確的語序。
最簡方案;了1;了2;了1和了2的共現(xiàn)
王力先生認為,動詞形尾“了”的產(chǎn)生,是近代漢語語法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1]在現(xiàn)代漢語(本文主要是指中國北方普通話)中“了”的使用非常普遍。通常情況下“了”字有兩個可能出現(xiàn)的位置:一個是詞尾,如句子(1),一般稱為詞尾“了”,也被稱為“了1”;另一個位置是在句子的尾部,如句子(2),一般稱為句尾“了”,也被稱為“了2”。這也就是漢語語法研究中著名的“了1”“了2”問題的由來。在有的句子中還會出現(xiàn)“了1”和“了2”的共現(xiàn),例如句子(3)。
(1) a.他去了北京。 b. 他悄悄地去了北京。
(2) a.他去北京了。 b. 他悄悄地去北京了。
(3) a.他去了北京了。b. 他悄悄地去了北京了。
“了”字具有何種句法功能和語法意義一直是漢語句法研究中的熱點之一。早期的研究中趙元任先生將其區(qū)分為7種情況進行了討論[2];趙世開、沈家煊先生則從中英對比的角度對“了”的意義進行了分類和討論[3];劉勛寧先生針對詞尾“了”提出了“實現(xiàn)”說[4]。近年來借鑒國內(nèi)外最新的語法理論,從語用、功能等各種不同視角對“了”字的研究也越來越多[5,6],如陸儉明先生認為“了”是漢語研究中的老大難問題,根據(jù)功能語言學的方法可以把“了”分為三種情況[7],其中通過生成語法理論對“了”字的句法功能進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8-16]。
在已有的基于生成語法理論對“了”進行研究的文獻中,關(guān)于“了1”的研究較多,關(guān)于“了2”的研究較少,更罕見關(guān)于“了1”和“了2”共現(xiàn)時的研究。本文結(jié)合傳統(tǒng)漢語語法研究中對“了”的語義的相關(guān)研究[3-7],在最簡方案[17,18]的框架下,對“了1”和“了2”的句法功能、位置等問題進行研究。假設“了1”生成于輕動詞短語vP的輕動詞v位置,具有表示事件實現(xiàn)狀態(tài)的功能;“了2”則生成于體標記短語AspP的體標記Asp位置,具有凸顯說話時點和表示動作延續(xù)的功能,根據(jù)這一假設,可以對“了1”涉及到的修飾副詞的分布問題、語序問題以及“了1”和“了2”的共現(xiàn)問題給出理論上的描述和解釋。
喬姆斯基先生在上世紀50年代創(chuàng)建了生成語法理論。[17,18]在過去幾十年中,生成語法從英語、德語、冰島語、日語、中文普通話、粵語等不同的語言中汲取語言共性和語言差異,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關(guān)注和認可。上世紀末喬姆斯基先生將生成語法理論進行修正,提出了最簡方案理論。[17]生成語法與傳統(tǒng)語言理論的一個巨大差異在于其所使用的功能語類,如輕動詞短語vP、體標記短語AspP、時態(tài)短語TP等以及這些功能語類在句法推導中的作用。這些功能語類及其運用為句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漢語中的“了”字由于其分布特點和所具有的功能角色在生成語法研究中受到了重點關(guān)注。
(一)關(guān)于對詞尾“了”的研究
1.假設詞尾“了”是體標記
作為最早將生成語法引入漢語研究的學者,C. T. Huang認為漢語的完成體主要有五個,一類是出現(xiàn)在動詞之前的自由語素,主要是“有”和“在”;一類是黏著的詞綴形式,主要是“著”“了”和“過”。其中“有”“了”和“過”是完成體標記,而“在”和“著”是非完成體標記。[8]
根據(jù)文獻[8]的假設,按生成語法的理論語句(1)a/b對應的樹形結(jié)構(gòu)如圖1、圖2所示*考慮到篇幅限制,圖1和后續(xù)各圖中的樹形圖只給出了必要部分。樹形圖的生成方法可參考文獻[18]。。假設漢語是有時態(tài)的[8],圖1中?表示時態(tài)短語TP的中心詞T為空。根據(jù)最簡方案核查特征的要求,圖1中VP短語的指示語“他j”受到TP短語Spec位置強特征的吸引,從而移動到TP短語的Spec位置,在原位留下了空語跡tj。此時圖1和圖2得到的句法結(jié)構(gòu)分別為(4)a和b。
(4)a. [CP [TP (他)j[AspP 了[VP [tj] [V去]北京]]]]
b. [CP [TP (他)j[AspP 了[VP [tj] [AdvP悄悄地][V去]北京]]]]
圖1 詞尾“了”作為體標記位于Asp節(jié)點
圖2 有副詞短語修飾的詞尾“了”語句
顯然(4)中的語序與漢語的正常語序(1)是不同的。為了解釋這種差異衍生出了詞綴下降說和動詞提升說[19,20]。詞綴下降說認為圖1中的體貌詞“了”下降至動詞“去”之后,如圖3所示。然而這種假設帶來了一個問題:在圖3中“了”下移之后,留下的空語跡tj未能得到有效管轄。在生成語法中任何一個移位形成的語跡都必須得到管轄,這被稱為空語類原則。[18]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喬姆斯基提出下降的詞綴與動詞合并,然后合并結(jié)果通過邏輯式重新移動到原來詞綴所在的位置,如圖4所示。但是這樣一來詞綴下降后再與結(jié)合的動詞重新提升帶來很大的計算代價,違反了最簡方案的經(jīng)濟原則。[8,17,18]更重要的是對于有副詞修飾的語句來說,這種移動并不能形成正常的語序。圖2中的樹形圖經(jīng)過詞綴下降和動詞提升后得到的樹形結(jié)構(gòu)圖如圖4所示, 其中ti表示動詞“去”提升后遺留下的語跡。圖4所對應的最終句法結(jié)構(gòu)如(5)所示。該句的語序顯然與正常語序(1)b不同。
(5) [CP [TP (他)j[AspP (去)i了[VP[tj] [AdvP 悄悄地][V ti]北京]]]]
圖3 詞綴下降說中詞尾“了”的移位
圖4 動詞提升說中動詞“去”的移位
針對詞綴下降說和動詞提升說的不足,相關(guān)研究人員提出了新的假設。認為體標記“了”在詞庫中就已經(jīng)與動詞結(jié)合在一起了[9-11],也就是說詞尾“了”是一個曲折詞綴,詞尾“了”的形成與移位操作無關(guān)。在文獻[9]中尤其提到,提升至Asp節(jié)點進行特征核查時,核查的不是動詞,而是體標記特征。亦即在圖5中,當句法操作進入到邏輯式操作階段,“去了”作為一個整體從動詞V的節(jié)點移動到Asp節(jié)點下,核查Asp體貌特征。該移位只發(fā)生在邏輯式中,在實際句法結(jié)構(gòu)中“去了”仍然停留在動詞節(jié)點V上,保證句法推導模塊最終輸出的是正確語序。
雖然上述方法能夠較好地解決詞尾“了”語句的修飾副詞分布問題,但是這種分析方法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這種屈折詞綴的存在勢必大大增加詞庫中的詞量,帶來非常大的計算代價,而且也不符合以漢語作為母語的人對于詞庫的認知;二是這種方法在體標記共現(xiàn)和疊用時可能會出現(xiàn)解釋困難[13],如當“了1”和“了2”共現(xiàn)時如何解釋“了2”的句法功能。該問題將在第二節(jié)進行分析。
2.假設詞尾“了”與輕動詞相關(guān)
圖5 “了”作為屈折詞綴進行邏輯式移位
圖6 “了”位于輕動詞節(jié)點
在傳統(tǒng)語言理論中輕動詞主要指具有較少語法意義的動詞,如英語中make fun of和take heed of中的make、take等。[18]在最簡方案中輕動詞在解釋多種句法結(jié)構(gòu)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喬姆斯基先生認為輕動詞的語義功能與題元關(guān)系有關(guān)。[12]Radford進一步解釋,在最簡方案的VP殼理論(VP Shell)中輕動詞表示一個抽象的動詞詞綴,用于實現(xiàn)名詞、形容詞或者動詞的嫁接。[18]C. T. Huang等認為輕動詞的主要功能是表示事件意義[8]。在此基礎上,鄧思穎假設詞尾了是輕動詞,句(1)a對應的樹形結(jié)構(gòu)圖如圖6所示,其中小寫的v表示輕動詞,大寫V表示一般性質(zhì)的動詞[12],但并未對“了1”和“了2”的共現(xiàn)、修飾副詞的分布等問題給出解釋。
徐杰等把漢語體標記分為兩類,[13]一類是“正”“在”“有”,它們位于Asp節(jié)點位置,另一類則是“著”“了”“過”,它們位于輕動詞節(jié)點位置,其作用方式與圖6相同。Sybesma以補語小句作為素材進行分析,如“她哭濕了手絹”,其中“了”是表示結(jié)果的謂詞。[14]
(二)句尾“了”的相關(guān)研究
與對詞尾“了”的研究相比,使用生成語法理論對于句尾“了”的研究相對較少。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在傳統(tǒng)的漢語句法研究中一般認為句尾“了”屬于語氣助詞,相對較為簡單。但事實上,句尾“了”的句法功能可能并不那么簡單。
在基于生成語法對句尾“了”進行研究的相關(guān)工作中,文獻[12]將其作為時態(tài)短語TP的中心詞;文獻[15]也持類似的觀點,但是采用了最簡方案中的假設,認為句尾“了”生成在IP短語的中心詞位置。與文獻[12,15]的工作不同,文獻[16]把詞尾“了”和句尾“了”進行了統(tǒng)一的處理,把句尾“了”也看做是體標記詞,將其置于Asp節(jié)點。但是為了解釋詞尾“了”涉及到的副詞修飾語分布問題,假設句子中存在一個空的事件輕動詞v,首先使動詞V,如“去”,移位與輕動詞合成一個復合結(jié)構(gòu)“去-v”,然后該結(jié)構(gòu)又繼續(xù)與副詞修飾語,如“悄悄地”,合并得到“悄悄地-去-v”結(jié)合,最后該結(jié)構(gòu)移動到Asp節(jié)點,得到“悄悄地-去-v-了”。對句尾“了”,文獻[16]進行了相同的處理,如圖7所示。圖7中,句尾“了”在Asp節(jié)點的強特征觸發(fā)了整個輕動詞短語vP的移動。但是文獻[16]的這種處理方法具有兩個問題。一是與詞綴方法[9]、輕動詞假設[12]相比,具有更大的移位代價,不僅僅是動詞需要移動,涉及到的副詞修飾語同樣需要移動,不符合最簡方案中的經(jīng)濟原則。二是根據(jù)X-階標理論原則[21,18],嫁接語只能嫁接到XP或者X’位置,也即在vP短語中修飾輕動詞的副詞只能嫁接在v'位置,但是文獻[16]中的副詞修飾語直接嫁接到了v節(jié)點上,這種隨意性很強的改動很容易帶來整個理論體系的混亂。另外,文獻[16]也未對“了1”和“了2”共現(xiàn)時的情況進行分析。
圖7 (2)a和(7)a中“了2”在樹形圖中的位置
劉勛寧先生在文獻[4]中專門提到,“了1”與“了2”的共現(xiàn)是北方話中的常見現(xiàn)象,“曾經(jīng)看到美國出的一本專書和日本的一篇專論,把兩個‘了’做一個描寫,兩種‘了’的例句都有,可是全書的例句中沒有一句是兩個‘了’同時出現(xiàn)的?!盵4]目前來看罕有生成語法的相關(guān)文獻對兩個“了”的共現(xiàn)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事實上兩個“了”的共現(xiàn)的確對很多文獻所提出的理論假設形成了挑戰(zhàn)。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句尾“了”的功能。一些研究認為在句子(2)中的句尾“了”是語氣詞。但是這很難解釋下面的句子:
(6) 他去北京了嗎?
顯然在(6)中“嗎”是語氣詞,表示句子的疑問功能,并標示該句子的語法范疇,即(6)為疑問句。根據(jù)最簡方案理論[17,18,15],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表示語法范疇的語氣詞,因此(6)中的“了”就不應該是語氣詞*如果去掉(6)中的“嗎”,該句子可以依靠聲調(diào)來區(qū)分是陳述句還是疑問句,但該問題不屬于本文研究的范圍。。文獻[12,15]將其作為TP或IP短語的中心詞進行解釋,文獻[16]將其作為體標記Asp進行解釋。由于各種解釋較多,所以此處我們以較新的研究文獻[16]為例進行分析。
如果把句尾“了”和詞尾“了”都看做體標記詞,如文獻[16],這樣就帶來了一個顯著問題。以(2)a和(3)a句為例,將其重寫為(7)a和b,按文獻[16]的方法得到的的樹形圖為圖7和圖8。
(7)a. 他去北京了。
滅絕師太在全書中登場不算太多,但她狠絕的形象卻讓人甚是印象深刻。逼死紀曉芙,強迫周芷若發(fā)下毒誓,在與明教的沖突中更是毫不留情,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帶領峨眉派大開殺戒,不留活口。
b. 他去了北京了。
(7)a句子中的句尾“了”在樹形圖7中位于Asp節(jié)點;如果輕動詞短語vP不進行移動,那么根據(jù)線性對應公理(LCA)[22]得到的對應的線性語序?qū)椤傲怂ケ本保伙@然這不是正確的語序。根據(jù)文獻[16]的假設,句尾“了”所在的Asp節(jié)點帶有事件強特征,因此觸發(fā)了vP節(jié)點整體移動到Asp節(jié)點下,從而形成了正確的線性語序(7)a。但是在7(b)這樣兩個“了”共現(xiàn)的情況下這種假設出現(xiàn)了困難。未發(fā)生移位前7(b)結(jié)構(gòu)如圖8所示,根據(jù)文獻[16]其最終線性語序的推導過程為:首先,動詞“去”移動到輕動詞節(jié)點下,如果有修飾副詞,則與其構(gòu)成一個復合體,然后該復合體進一步移動到Asp1節(jié)點下,與“了1”結(jié)合,同時vP的指示語“他”移位至AspP1短語的Spec位置,形成“他去了北京”,最后以AspP1節(jié)點為頭的樹整體移動到Asp2節(jié)點位置,與“了2”組合,形成“他去了北京了”。雖然按這種假設可以推導出正確的語序,但是在圖8中兩個“了”同時出現(xiàn)在體標記位置就顯得非常怪異了。
Radford認為時態(tài)短語TP分裂為多種體標記投射[18],如下句:
其中,TP短語分裂為兩個投射,一個投射仍然是TP,其中心語為表示時態(tài)的was,另一個投射為體標記短語AspP,其中心語為taking中的“ing”。兩個投射分別表示了句法推導過程中的不同的兩個功能需求。同樣的漢語中也有很多這種體標記疊用和共現(xiàn)的情況,如從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中檢索到的語句:
(9)a. 有一天他在讀過了報紙上瑟堡的廣告后找到了我。
b. 你已經(jīng)讀過了簡報資料了,不是嗎?
如果把“了1”視作體標記,其中(9)a語句在第一個小句“他在讀過了報紙上瑟堡的廣告后”中共現(xiàn)的有“在”“過”和“了”三個體標記詞,而在(9)b中則同樣有三個體標記詞“過”、詞尾“了”和句尾“了”。如果說體標記“在”和“過”表示了不同的句法功能和意義,體標記的共現(xiàn)是合理的,那么9(b)中的“了1”和“了2” 如圖8一樣都做作為體標記共現(xiàn)在Asp節(jié)點,是否合理呢?筆者認為這顯然與最簡方案的經(jīng)濟原則是相悖的,因為按文獻[16]的假設,“了1”和“了2”兩個體標記都是用來表示事件特性的,具有相似的句法功能。同樣的,文獻[9-11]等認為“了1”是以詞綴方法存在的體標記,但沒有說明當“了1”“了2”共現(xiàn)時“了2”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句法功能。
圖8 (b)兩個“了”共現(xiàn)的樹形圖
正如劉勛寧先生所說的,漢語中的“了”的功能研究需要“系統(tǒng)處理”,即也可以把“了”處理成一個,但需要說明一個句子為什么要用兩次“了”,而且兩次使用的理由一定不一樣[4]。目前已有的基于生成語法理論的相關(guān)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分別對語句(1)和(2)中的“了”進行解釋,罕有對“了1”“了2”共現(xiàn)語句進行研究的報告。事實上很多研究所提出的理論假設也很難對“了1”“了2”共現(xiàn)語句給出完善的解釋。
(一)了1”“了2”的語法意義及其句法功能
文獻[2-6]對“了1”和“了2”的句法功能和語法意義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從最簡方案研究視角出發(fā),本文認為“了1”表事件實現(xiàn)的意義[4],“了2”的語法意義是凸顯說話時點(即該語句被說出的時間點),表達事件的延續(xù)意義。基于上述對“了1”和“了2”意義的理解,我們假設“了1”的句法功能通過輕動詞方式實現(xiàn),“了2”的句法功能則通過體標記詞的方式實現(xiàn)。在此假設下,可以對前述句子在句法推導中的問題給出合理解釋。以句子(1)和(2)中的b句為例。
圖9句子(1)b中的詞尾“了”生成在輕動詞節(jié)點v上,由于輕動詞v的強特征[18],它吸引動詞“去”上移,并以后綴的形式附著在動詞“去”的后面。圖10中句子(2)b中的句尾“了”生成在Asp節(jié)點,由于Asp節(jié)點的強事件特征,它吸引以vP節(jié)點為頭部的整個vP樹向左移動至Asp節(jié)點,“了2”附著在vP節(jié)點后。根據(jù)喬姆斯基先生的假設,輕動詞普遍存在于句法結(jié)構(gòu)中,只是有的句子中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18],所以圖10中存在一個空輕動詞?。完整的句法結(jié)構(gòu)分別如(10)所示。
(10)a中帶刪除線的[他]和[V 去]表示二者移位后留下的語跡,其中“他”由vP的指示語Spec位置移動至TP短語的Spec位置;(10)b中帶刪除線的vP結(jié)構(gòu)則移動至AspP中[Asp了]節(jié)點前。
從圖9、圖10和句子 (10)可以看出,上述關(guān)于詞尾“了”的輕動詞假設,關(guān)于句尾“了”的Asp假設,可以很好地解釋關(guān)于“了”涉及到的副詞修飾語的分布問題和語序問題,并描述相關(guān)句子的句法推導過程,生成的句法樹形圖符合LCA公理,可以映射為正確的線性語序。
圖9 (1)b對應的樹形圖
圖10 (2)b對應的樹形圖
圖11 “了1”和“了2”共現(xiàn)時的樹形圖
(二)“了1”和“了2”的共現(xiàn)問題
當“了1”和“了2”共現(xiàn)時,如句子(3)b,其對應的樹形結(jié)構(gòu)圖如圖11所示。其中,“了1”生成在輕動詞節(jié)點,其具有的表示事件實現(xiàn)的強特征吸引動詞“去”上移,并附著在該動詞之后,而“了2”則生成在Asp節(jié)點,其具有的表示事件延續(xù)的強特征吸引(vP)i節(jié)點向左移動,并將“了2”附著在(vP)i之后。其最終形成的句法結(jié)構(gòu)如下:
在該句法結(jié)構(gòu)中,修飾副詞“悄悄地”處于正確的修飾位置,輕動詞“了1”表示事件“實現(xiàn)”的強特征由于動詞“去”的上移得到了核查,體標記“了2”表示事件延續(xù)的強特征則由vP短語的上移得到了核查。整個語句從樹結(jié)構(gòu)投影到線性語序時得到的語序正確,并且移位代價很低。
上述結(jié)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假設可以解釋“了1”和“了2”共現(xiàn)時兩個“了”字所具有的句法功能,完成相應的特征核查,并描述句子的句法推導過程,投射得到正確的語序,符合最簡方案相關(guān)原則的要求。
(三)一點結(jié)論
“了”是現(xiàn)代漢語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語法現(xiàn)象,“了1”和“了2”的共現(xiàn)問題對各種基于生成語法理論對“了”進行的假設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假設“了1”生成在輕動詞位置,具有表示事件實現(xiàn)的意義,“了2”生成在Asp位置,具有凸顯說話時點、表示事件延續(xù)的意義。在該假設下,對“了1”和“了2”共現(xiàn)的句子進行了分析,解釋了副詞修飾語的分布問題,以及“了1”和“了2”的句法功能定位問題,描述了正確的句法推導過程。
[1]王力.漢語史稿(中)[M].北京:中華書局,1980:311.
[2]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中)[M].呂叔湘,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56-357.
[3]趙世開,沈家煊.漢語“了”字跟英語相應的說法[J].語言研究,1984(1):114-126.
[4]劉勛寧.答友人——關(guān)于語法分析的幾個原則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0(3):16-21.
[5]張立昌.漢語完整體“了”結(jié)構(gòu)的時體合成模型[D].上海:復旦大學,2014:6-8.
[6]辛門卷.現(xiàn)代漢語體語素“了”的相關(guān)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5:36-78.
[7]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38-239.
[8]HUANG, C.T.J., Y.H.A.Li & Y.F.Li.The Syntax of Chinese[M].張和友, 譯.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7:102-106.
[9]李梅,趙衛(wèi)東.現(xiàn)代漢語中體的最簡方案分析[J].外國語言文學,2008(1):9-16.
[10]GU, Y. Aspect licensing, verb movement and feature checking[J].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1995(1):49-83.
[11]ERNST,T.Neg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995(13):665-707.
[12]鄧思穎.漢語方言語法的參數(shù)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49-51.
[13]李瑩,徐杰.形式句法框架下的現(xiàn)代漢語體標記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10(4):355-362.
[14]SYBESMA Rint.Why Chinese Verb-le Is A Resultative Predicate[J].Journal of East-Asian Linguistics, 1997(3):215-261
[15]何元建.現(xiàn)代漢語生成語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83-185.
[16]王晨,劉偉.最簡方案框架下漢語完成體標記“了”的研究[J].語言科學,2014(4):355-368.
[17]CHOMSKY, Noam.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A:MIT Press,1995.
[18]RADFORD Andrew.Analysing English Sentences-A Minimalist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9]POLLOCK, J, Y. Verb movement, universal grammar, and the structure of IP[J].Linguistic Inquiry,1989 (20):365-424.
[20]CHOMSKY, N.Some notes on economy of deri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C]//In R.Freidin (ed.).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in Comparative Grammar.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417-454.
[21]寧春巖.什么是生成語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91-92.
[22]KAYNE Richard S.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Cambridge[M]. MA:The MIT Press, 1994.
(責任編輯:黃仕軍)
Research on the Co-Occurrence ofLe1 andLe2 Based on the Minimalist Program
ZHAO Hui,F(xiàn)ENG Mei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590,China)
Many studies from the view of generative grammar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syntax function and meaning ofle(了) in Mandarin for its functions and distribution, especially forle1 andle2. However, among these studies there are few works for the co-occurrence ofle1andle2. This paper proposes a hypothesis:le1 is placed on the node v under the light verb phrase, which represents the complete state of the event, andle2 is placed on the node of Asp under the aspectual phrase, which focuses on the time in which the sentence is spoken and represents the lasting of events. The proposed hypothesis provides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about the presence of the adverb adjoined to light verb, and projects the right order sentences containingle. Moreover, this hypothesis supplies a reasonable analysis of the co-occurrence ofle1 andle2.
The Minimalist Program; le1; le2;co-occurrence of le1 and le2
2016-12-26
趙 慧(1972—),女,山東泰安人,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H14;H1
A
1008-7699(2017)03-0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