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杰?崔淑玲
課堂即社會,社會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這些理論為我們闡明了生活和教育的關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些觀點、理論較為抽象,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感到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選用一些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把鮮活生活題材引入課堂,縮短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變抽象思維為感性認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從生活中感悟教材,使他們積極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知識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正確處理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感悟人生意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中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提升生活的教學理念。
一、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教學素材回歸生活
教科書應是“活的、真的、動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靜的、讀的”。因此,教材不過是為學生提供的溝通現(xiàn)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習得“案例”本身,而應是習得“案例”之后的某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據(jù)此,教學內容不應該囿于教材。教師一方面要對現(xiàn)行教材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包括對教學內容的改造、充實和重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發(fā)掘教材外的教學資源。社會是一個大課堂,蘊涵著豐富的人力、物力等教育資源。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的課程資源中,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中,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景作為教學情景。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取學生關心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避免空洞說教。平時注重從報刊、雜志上摘錄和搜集一些教學資料,堅持天天組織學生看電視新聞節(jié)目,瀏覽報紙并抓住時機把當前社會熱點和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的“不朽的豐碑”專欄中,每天都介紹一位革命烈士,我要求學生們用簡潔的語言將他們的光輝事跡記下來,不斷激勵自己。又如,講有關世界政治問題時,運用美國粗暴干涉敘利亞內政這一實事,來揭露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新的不安全因素在增加,人類的和平事業(yè)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嚴重挑戰(zhàn)。我還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關心時政的好習慣,每天抽點時間看新聞聯(lián)播,多讀報刊,勤做時政筆記。教學中還要善于運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新,把真實的生活情景和精美的圖片、動漫資源充實到課堂中去引領教學,提高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二、充分利用多種形式,讓教學過程貼近生活
生活化的課堂離不開教學活動的生活化。小品表演、辯論賽、知識競賽、搶答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形式,如何把這些形式引入課堂,走近學生,是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化要探討的問題之一。教學中,教室既是課堂又是賽場、會客廳、法庭、訪談欄目、展覽室等等。
中央電視臺的“藝術人生”節(jié)目以“訪談”、“對話”形式,鋪展人物人生軌跡,以至純至真的語言打動人心,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感動。如果能讓課堂成為對話的課堂,教師蹲下來與學生平等對話,使學生心情舒暢,思想活躍,從而敢想、敢說、敢問,那這樣的課堂將是高質量,高效益的課堂。如在學習《保護大自然》時,我設置了“答記者問”活動,請四位學生分別扮演市長、水利局長、村主任、和國土局長,讓其他同學扮演記者,就本地的資源、環(huán)境問題與上述四位佳賓進行面對面的對話。整個課堂氣氛熱烈、活躍,學生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進行了深入思考與探索。最后,及時給予點評和指導,這樣,一節(jié)課在師生輕松、自然的對話交談中進入尾聲,也讓學生體驗了成功和快樂。
偉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實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應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為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誤區(qū),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guī)范,學會運用這些要求和規(guī)范來觀察個人、他人與社會現(xiàn)象,著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如在講解 “面對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生活”一課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請學生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來社會發(fā)生的變化。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歷數(shù)市區(qū)的巨大變化:平房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外資企業(yè)逐漸增多、城市綠化明顯改善、私家車進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相關知識,思考、分析我市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深化學生的認識,實現(xiàn)了知行的和諧統(tǒng)一,教學效果很好。
三、課外活動積極主動是把鮮活世界融入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補充
古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美國有一句諺語“聽到的,過眼云煙;看得到,銘記在心;做到的,體驗最深”。北京著名校長王歡對“成長”做過精辟解讀:成是教育的價值取向,所以要正向干預;長是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所以不能拔苗助長。教育是百分之七十的等待加上百分之三十的喚醒。教師要還原孩子成長空間,讓教育回歸孩子的現(xiàn)實生活。課堂,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引領學生從書本走向實踐。課堂中短短的四十分鐘是無法滿足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的。因此要在課外對課堂教學內容做進一步的擴展和補充,從而幫助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老師要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找出教學內容與生活的切合點,結合社會熱點現(xiàn)象、實際生活現(xiàn)象,有目的的開展調查、走訪活動。精心設計出開放性的、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這種綜合性、開放性的課后作業(yè),既鍛煉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又可以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生活經驗在經驗中升華情感。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想品德課堂原本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體現(xiàn)著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因此,以生活理念構建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大課堂不僅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而且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為宗旨,使得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鮮活的生活世界,就是在這陽光下幻化出無限美麗的源頭活水。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學真正溝通生活與學習的橋梁,完善學生真善的心靈,奏出和諧美妙的生活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