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陳文
從《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我的戰(zhàn)爭》,到正在拍攝中的《紅海行動》,背后主創(chuàng)都是香港導演。28日上映的《建軍大業(yè)》,成為香港導演主旋律大片中的一個新章節(jié)。傳統(tǒng)觀念中教育意義大于娛樂性的主旋律電影為何飄出港味?曾有香港電影人說,“與擁有13.7億潛在觀眾的內地市場相比,有生意頭腦的電影投資人怎么可能要投資一部僅面向700萬居民的香港電影?”這背后的原因,遠非這么簡單。
從徐克《智取威虎山》開始
根據2003年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香港-內地合拍片享受國產片同等待遇,香港優(yōu)秀電影人如徐克、陳可辛、成龍、許鞍華、周星馳、杜琪峰、吳宇森、陳木勝等陸續(xù)進入內地拍片。2009年,172位明星零片酬出演《建國大業(yè)》,標志著主旋律電影創(chuàng)作進入商業(yè)大片時代,也是在同一年,香港導演陳可辛監(jiān)制拍攝的《十月圍城》,最終收獲2.93億元票房。后來,又陸續(xù)出現麥兆輝、莊文強的《聽風者》,彭順、彭發(fā)的《逃出生天》。
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2014年《智取威虎山》成為香港導演拍攝主旋律大片的分界點。徐克將傳統(tǒng)樣板戲改編為充滿港味的動作片,吸引大量年輕觀眾——2014年歲末首周3天破3億,累計票房達到8.8億元人民幣。
此時的林超賢,正默默準備《湄公河行動》的劇本。徐克的成功,讓《湄公河行動》很快獲得立項。2016年國慶期間,這部改編自震驚中外的“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的影片,20天報收10億元人民幣票房,創(chuàng)造主旋律電影叫好叫座的新紀錄。至此,從行業(yè)到觀眾,都對香港導演執(zhí)導主旋律大片建立足夠信心。林超賢正在拍攝的下一部大片,依然是“主旋律”——以也門撤僑事件為背景,講述中國海軍某護航艦隊奉命執(zhí)行撤僑任務的《紅海行動》。這部影片也被視作是《湄公河行動》的姐妹篇。
商業(yè)手法講“紅色故事”
有影評人認為,香港導演能拍好主旋律,恰恰是因為他們跳出傳統(tǒng)主旋律的條條框框,帶來新的角度和拍攝手法。徐克拍《智取威虎山》時并不在乎“主旋律”的標簽,只想著如何把電影拍得好看,“只要故事足夠精彩,就一定能打動觀眾”。曾與劉偉強在《無間道》中合作的香港資深制片人莊澄表示,香港電影業(yè)一直把娛樂因素擺在首位,所以香港導演能把娛樂價值注入到內地觀眾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中去。港式動作片《證人》《線人》帶他攀上事業(yè)又一高峰。邀請他擔任《湄公河行動》導演的博納總裁于冬曾說:“林超賢導演非常擅長動作場面,在《湄公河行動》中有飆車、叢林潛伏、汽艇大戰(zhàn)與空中支援,現在華語導演中能夠駕馭這種題材和場面的不多。”
香港導演+內地制片人
從某種意義來說,主旋律大片正進一步磨平香港導演和大陸導演的劃分,無論他們之前在哪里拍電影,現在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前綴——中國電影人。在打造主旋律大片的過程中,中國電影人漸漸創(chuàng)造出一套“香港導演+內地制片人”的合作模式。
黃建新曾執(zhí)導《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與港臺導演合作,這些年他擔任《十月圍城》《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和《建軍大業(yè)》監(jiān)制。拍完《智取威虎山》時,他和徐克做了5次試映,最終決定將原有樣板戲中講道理的部分去掉,取而代之的是徐克擅長的武俠風格,這種改變最終收獲市場和官方的雙重認可。拍攝《湄公河行動》時,他告訴林超賢不要太受干擾,“要堅持你商業(yè)電影的判斷”。最終這部電影出現了彭于晏扮演的臥底,這個與以往主旋律電影正面角色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
對于香港導演而言,這種與內地電影人之間的互動也推動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從而反哺中國電影,也不失為一個良性循環(huá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