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旭苑
近日,參加一學校的邀約聽課,語文、數學教師同聽一節(jié)語文課,課后,參與聽課的數學教師問我們:“這節(jié)語文課,老師一直在講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這位老師究竟要教什么?孩子的思維訓練在何處?”
那位教師的一番話,引起了在座語文教師的思考。回顧以往聽過的很多語文課,大家似乎都在做著一件事—讀課文,讀完以后談感悟。難道這就是我們追求的語文課?難道語文課真的只是感性的?如果語文課真的只剩下了讀課文、談感想,那么學生在語文課上又能收獲些什么呢?
有感于這次聽課,筆者不停地思考,想起錢正權老師說的一句話:“很多時候,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讀過之后,說感想,然后付諸于有聲朗讀!這樣充其量只是閱讀,而不是閱讀教學?!?/p>
那究竟什么才是閱讀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關鍵,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關鍵。它是集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積累運用、語言的表達、思維分析和創(chuàng)新思維、寫作、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等教學指導于一體的重要教學過程?!?/p>
課程標準的描述讓人豁然開朗。讀課文、談感想,這并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真正的閱讀教學同樣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因為思維活動能幫助我們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能讓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聯通新舊知識,打開思維的廣度
“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構成一個人已有的經驗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時,才能被他領會或理解?!薄皽毓识?,可以為師矣?!边@是中西方關于新舊知識聯系的名言,深刻地闡釋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是呈螺旋上升式的,每一年段的相關知識點之間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換言之,每一冊教材,每一個知識點之間都存在關聯,隨著年級的升高,舊知識就成了新知識的基石,新知識也就成為舊知識的進一步的發(fā)展。因此,當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如果能引導他們拓寬思維的廣度,適當聯系舊知,學會遷移運用,必將能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如蘇教版六年級《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這是一首現代詩,其中第二自然段描寫了祖國壯麗的山河。詩句工整,定語后置,突出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黃山廬山、長江黃河的特點。
關于這些景點,有的學生并不熟悉,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景物的特點,理解詞語的意思呢?
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打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如“杭州西湖的濃妝淡抹”,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抓住“濃妝淡抹”這個詞,引導學生想一想:(1)濃妝淡抹是什么意思?(濃艷和淡雅的裝扮)(2)同一個景點,怎么會有濃艷和淡雅兩種不同的裝扮呢?然后結合五年級時所學的古詩兩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感受雨天、晴天時西湖的不同美景,再結合《飲湖上初晴后雨》,真正理解“濃妝淡抹”的含義。
再如“黃山、廬山的云霧縹緲”,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想象云霧縹緲的樣子,然后結合蘇教版三年級《廬山的云霧》中相關的語句:“那變幻無常的云霧,更給它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闭嬲斫狻翱~緲”的含義—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復習舊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利用遷移類推獲取新知,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總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把握好新舊知識的聯系,不僅有利于語文學習的順利開展,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打破篇章界限,加強思維的深度
語文學科以主題單元為單位,每一個單元的每篇課文、每個練習中都蘊含著相關的知識點、能力點。如果在教學中能打破篇章的界限,讓相關的知識點、能力點等共同因素進行有效集結,則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度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以蘇教版五年級第四單元《在大海中永生》《高爾基和他的兒子》《艾滋病小斗士》為例,教材對該單元的主題定義為“無私奉獻”。這樣的人文精神的主題,我們該怎么教?又該教什么?曾聽過這樣兩節(jié)語文課《景物亦傳情》《語言也優(yōu)美》,教師將這一單元教材進行了整合。
教師就幾篇課文并列分析其差異,并根據學生言語能力發(fā)展的具體需要和可能,對課文的廣度、深度、難度進行恰當的取舍,增強了三篇課文的橫向聯系,從而確定教學重點。
《語言也優(yōu)美》這一課,教師針對文中的“語言”,逐篇分析劇中的人物語言,并抓住語言描寫中數量“多少”的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發(fā)現語言描寫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運用得巧妙。
執(zhí)教《景物亦傳情》的教師則針對“景物描寫”這一點,通過抓住這些典型語言信息,抓住其中“一悲一喜”的對比,啟迪學生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讓學生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了解景物描寫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
這樣的比較、分析,鋪展了思維空間,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呈現給大家的是一種理性思考的美。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贝蚱破碌慕缦?,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如此編排單元內容的意圖,發(fā)現其中的奧秘,從而培養(yǎng)其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同時,使課文與課文間零散、雜亂的語文知識能力有一個系統(tǒng)、綜合、全面的呈現,從而使語文訓練的重點更為突出、目標更為明確,進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
三、學會遷移運用,提升思維的高度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彼^“舉一反三”,其實就是學習的遷移。
那么如何用好語文教材的例子呢?關鍵就在于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遷移運用的能力。但是學會遷移運用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需要站到一定的思維高度。
因此,我們需要扎實課堂教學,認真研讀教材,提煉核心訓練點,并在教學中關注學法指導;豐富課后延伸,在課外閱讀、習作中,關注習得方法的運用情況,并加以點撥,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如蘇教版三年級《恐龍》一文,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詳細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多、形態(tài)千奇百怪。
在教學中,教師在第二自然段教學時,抓住“形態(tài)千奇百怪”進行詳細指導:首先,圈一圈恐龍的名字,邊讀邊在腦海里想象它們那奇怪的樣子。然后,抓住“雷龍、梁龍、劍龍、三角龍”的特點,了解作者是怎么把它們奇怪的樣子寫具體、寫生動的,相機了解“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在進行第三自然段教學時,教師先對第二自然段的學法進行了小結:同學們,剛才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我們認識了四種恐龍,知道了恐龍的樣子,并抓住句子,知道作者通過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等說明方法寫出了恐龍樣子的千奇百怪。然后提出了遷移自學的要求:下面請同學們按照剛才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①找一找這一自然段中恐龍的名字;②讀一讀句子,找出描寫這種恐龍?zhí)攸c的詞語;③想一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一特點寫具體的?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
在學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可以進行寫法的遷移。出示“甲龍”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抓住甲龍的特點,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甲龍的樣子寫具體。
李維鼎在《語文言意論》中指出,“學習運用語言文字只有在運用語言文字的活動中去實施?!痹谶@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如此,關注了文體的特點,進行學法、寫法的遷移。如果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能經常關注這樣的遷移,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定能提升,思維的高度也能得到提高。
“一個能思考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力量無邊的人。”讓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向思維更深處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