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曉原
智商測試:一種社會資源分配機制
□ 江曉原
上海某學校對幼兒園學生家長的測試題在網(wǎng)上不脛而走,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議和質疑。在這個事件中,歷史上名聲不佳的“智商測試”再次浮現(xiàn)出它幽暗的身影。
其實智商測試作為一門所謂的“科學”,它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理論上的致命問題:如何定義“智力”?——如果對測試的對象沒有定義,測試還有什么合理性?又有什么意義呢?
對于這個致命的理論問題,智商測試的先驅賓尼特本人心知肚明,他曾寫道:“如何定義智力是個可怕而復雜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盡最大努力避免觸及它?!?/p>
那么,如何看待現(xiàn)今的智商測試?這里有兩個層次的問題。本來,即使智商測試真的是“客觀的”“科學的”,應用時也必然帶來倫理道德問題。例如智力測試與優(yōu)生學捆綁在一起,為納粹德國的種族清洗提供了理論支持,就是一段極不光彩的歷史。而一旦認識到智商測試本身就是不嚴謹不“科學”的,那應用它時的倫理道德問題立刻就更為嚴重起來了。
我指導的一位博士生在論文中寫過這樣兩句話:“有政治上正確的偽科學,也有政治上不正確的真科學”。我們當然還可以補充另外兩句:“有政治上正確的真科學,也有政治上不正確的偽科學”,這樣就全面了。套用上述概念組合游戲,那么智商測試即使是“真科學”,應用起來也很容易陷入政治上不正確的狀況,而倘若它其實是偽科學,那就更容易被視為“政治上不正確的偽科學”了。
如上所述,智商測試很難說是科學,更不是“精密科學”,如果將它歸入“偽科學”之列,應該也不算太冤枉它。但如將此事徹底視為騙局,則又失之簡單了。對于它在今天的流行,或許可以這樣來理解:
只要社會處于資源相對短缺的狀態(tài)中——人類社會至今仍處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社會就總是需要各種各樣的篩選機制,來幫助實施對有限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舉例來說,現(xiàn)代教育就是這樣的篩選機制之一。為何發(fā)達社會總會無可避免地成為學歷社會?就是因為現(xiàn)代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其實已經(jīng)背離了“塑造人格”“培養(yǎng)技能”等教育初衷,而演變成為進行“公平”篩選的機制。學校中為何要學許多在進入社會之后完全“無用”的知識?為何要考許多純粹“整人”的題目?其實這些知識和題目并非完全無用,它們的實際用處,就是讓一部分學生不及格或考不上,這樣就可以幫助實施有限社會資源(比如中國當下的“985高?!变浫∶~)的相對比較公正的分配。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之后,再來看一個世紀以來日益流行的智商測試,就不難套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樣的哲學命題了。經(jīng)過高爾頓、賓尼特、戈達德等人百年來的“不懈努力”,終于將智商測試打造成一門“科學”,并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于是智商測試實際上就成為又一個相對“公平”的篩選機制。它和作為主要篩選機制的現(xiàn)代教育相伴而行,作為“教育篩選”的輔助手段,確實有著某種程度的合理性——盡管這種合理性并不存在于它自身理論所宣稱的意義上。
(摘自《科技生活》)
征 訂
《中外文摘》2016年合訂本已上市,售價160元/套。另2013、2014、2015年合訂本尚有庫存,售價120元/套 。數(shù)量有限,欲購從速!
《中外文摘》是集自由談、看天下、社會講義、海外傳真、百科探幽、極點人生、情網(wǎng)、成長、人物、慢閱讀等于一體的成熟人士的生活讀本。歡迎廣大新老讀者到郵局匯款訂購!
郵編:100036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太平路5號503室《中外文摘》雜志社
收款人:李鳳齊
聯(lián)系電話:010-68227228
微信公眾號:ZWWZ619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眾號,點擊進入“微商城”,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