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 菲
動畫電影研究的新方向
——評《動畫電影符號學》
文/蘇 菲
近幾年動畫電影市場快速發(fā)展,從國際上看,以日本為代表的動畫電影產業(yè)一直占據著世界領先位置。就我國來看,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進步,動畫電影也取得了長足進步,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達到了歷史之最。從上世紀戲劇題材的《馬蘭花》,到歷史題材的《秦時明月》,再到兒童題材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故事性和呈現(xiàn)方式上,國產動畫電影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受到國內觀眾的好評。動畫電影的不斷發(fā)展,在業(yè)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推動了我國動畫產業(yè)乃至傳媒、文化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壯大,其獨特的受眾群體也為動畫電影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但是,我國動畫電影產業(yè)發(fā)展依然滯后,這不僅是由于資金和技術的限制,同樣還因為國內動畫電影表現(xiàn)要素和敘事方式的不合理。為此,研究者有必要從術到學,從實踐到理論對國產動畫電影進行總結歸納,這不僅是研究動畫電影本身的需要,也是不斷推動動畫電影遵循自身規(guī)律健康發(fā)展的需要。由陸方老師著、科學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的《動畫電影符號學》一書,便是對當前動畫電影的系統(tǒng)研究。該書運用符號學一般原理,通過對優(yōu)秀動畫作品的表現(xiàn)要素和敘事方式進行分析,揭示了動畫電影表現(xiàn)手法與受眾對動畫電影辨識度之間的聯(lián)系機制,能夠幫助我國動畫電影制作者在制作過程中準確表達動畫作品的意義與內涵,為中國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持。
首先,作者研究了動畫文化與動畫形象的基礎符號學理論,以符號學為基礎,為進一步導入動畫電影符號學研究做了充足的理論準備。為此,作者首先從符號學的兩大傳統(tǒng),即索緒爾和皮爾斯兩位符號學鼻祖入手,指出了符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范疇和符號學思想的歷史沿革,對索緒爾的符號學“能指”“所指”兩分法思想進行了分析。同時,分析了皮爾斯符號學理論中的“解釋關聯(lián)物”這一概念,認為皮爾斯對符號學的最大貢獻在于在索緒爾符號學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了“解釋關聯(lián)物”這一解釋項,從而使符號學成為一個開放的體系。在此基礎上,作者詳細分析了索緒爾的符號結構,認為其所指出的符號即是能指和所指的二元關系,而皮爾斯的符號則是符號與其對象、解釋項之間的三元關系。作者認為,任何符號簡單地說就是二元關系,而更為準確地說則是三元關系。因此,所謂符號學就是研究符號的三元關系及其指稱和意指方式的科學。
在確定了符號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和研究范疇之后,作者進一步分析了符號是如何關聯(lián)的。這為動畫電影符號與受眾的關聯(lián)機制提供了理論支撐。為此,作者從符號學與結構主義的視角出發(fā),論述了意義傳達和意義的作用。認為意義傳達是指人類精神事件轉換為符號事件,并在一定距離空間得到“搬運”,經過一定時間得到保存的過程。意義傳達的目的在于完成人際間的意義溝通,實現(xiàn)協(xié)調個人及社會生活的目的,它同時也是對符號的解釋與理解的過程。觀眾在觀看動畫電影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意義傳達的現(xiàn)象。而觀眾對動畫電影的解碼過程,也是意義理解的過程。而意義理解從理論上講,則涉及到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以及符號與對象、解釋項之間的三元關系問題。從觀眾自身來講,則與觀眾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知識結構、個人經歷等有著重要的關系。
書名:動畫電影符號學作者:陸 方出版社:科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年3月定價:88.00元
其次,作者結合符號學相關理論對動畫電影進行了分析。在有了符號學相關理論支撐的基礎上,該書通過分析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結合中國本土動畫電影的文化特征,以符號學為基本方法,從動畫電影的符號特征和文化內涵角度切入,研究了動畫電影文化和角色形象,并探究了動畫電影文化的深層結構和動畫人物角色形象的符號學意義。為此,作者進一步聚焦,將符號學縮小到視覺語言符號這種特殊類型,認為視覺符號是一種具象的符號,具有直觀性、形象性,以及視覺符號中“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高度符合性,這決定了視覺符號和文字符號在本質上的不同。正因如此,視覺符號在傳遞意義上具有文字符號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它可以通過感性經驗直接反映現(xiàn)實世界,并且可以通過視覺意象發(fā)揮視覺想象的作用。在界定了視覺符號之后,作者進一步分析了視覺傳達、視覺語言和視覺思維的概念內涵。動畫電影的傳播正是通過視覺符號傳達視覺信息,引導觀眾認知的過程。其呈現(xiàn)方式則是視覺語言,如線條、形狀、色彩、空間、質感等,而這需要動畫電影制作者具備基本的視覺語言表達能力和視覺思維能力,抓住觀眾的視覺焦點,傳達動畫電影視覺信息,如人物角色、場景等背后的文化內涵和符號意義。
無論是視覺表達還是視覺思維,其核心則是創(chuàng)意設計。動畫電影制作者通過視覺語言等表現(xiàn)手法,對所要呈現(xiàn)的信息進行內在功能和外在形象等方面的有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通過這種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造出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符號,以視覺圖形、視覺符號、視覺形象等方式,實現(xiàn)對受眾的吸引,讓受眾參與到動畫電影的接受和意義理解的過程中,最終實現(xiàn)觀眾對動畫電影文化意義和符號意義的深層理解。
最后,作者通過建立分析模型,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動畫電影。作者將目光聚焦于動畫電影符號學這一視覺符號的特殊類型,以動畫電影符號學相關理論為支撐,建立了敘事學與符號學理論的動畫電影研究模型,對國內外動畫作品的表現(xiàn)要素和敘事方式進行分析,從而為我國動畫電影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指導。在動畫電影符號學的論述中,作者借鑒了意大利著名符號學家艾柯的十大代碼分類方法,從其電影語言的三層分節(jié)理論入手,分析了電影符號學的研究范疇,認為電影符號學包括確定電影符號學的性質、劃分電影符碼的類別、分析電影作品的敘事結構(即對電影語言的系統(tǒng)研究)這三大部分。
電影符號學主張電影是具有約定性的符號系統(tǒng),而動畫電影作為電影的重要分支,也是一種具有約定性的符號系統(tǒng)。因此,如何對這種符號系統(tǒng)進行分析和解讀,就成為進一步理解動畫電影的文化意義和符號意義的關鍵。為此,作者從動畫電影意義生成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動畫電影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作者將動畫電影的意義生成分為影像意義生成和敘事意義生成。前者指向視覺符號中的視覺語言,后者則和動畫電影敘事結構有關。在影像意義生成中,動畫電影主要通過內涵和外延這兩種不同的表意層次實現(xiàn),在敘事意義生成中,作者借鑒了敘事學相關理論,從電影敘事六階段模型:開端、展開、糾結、危機、高潮、結局這一模型展開分析,論述了動畫電影意義生成的過程。為了更為直觀地對動畫電影意義生成的過程進行理解,作者構建了動畫電影的分析模型,并通過對動畫電影《馬蘭花》《喜羊羊與灰太狼》和《兔俠傳奇》《大魚海棠》進行分析,認為這些動畫電影背后都傳遞著一種價值觀,如揚善除惡、環(huán)境保護、信守承諾等文化內涵,正是通過電影的視覺符號和敘事結構得以呈現(xiàn),這正是動畫電影的文化意義所在。
總之,該書作為近年來從符號學出發(fā),研究動畫電影的一部著作,具有重要的探索性質。作者從符號學一般原理出發(fā),進而聚焦到視覺符號這一特殊類型,再進而對電影符號學理論進行了分析,在借鑒電影符號學一般理論的基礎上,對動畫電影的意義生成進行了分析。這無論對動畫電影制作者而言,還是對觀眾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動畫電影制作者可以借鑒該理論通過對視覺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實現(xiàn)傳播動畫電影背后文化內涵和符號意義的目的;另一方面,對于觀眾而言,該書也能指導觀眾進一步理解動畫電影意義的生成過程,進而達到意義理解的目的。但是,作為從符號學研究動畫電影的著作,該書僅僅將研究焦點放在意義生成這一過程,視野相對局限。動畫電影在傳播的過程中,不僅涉及到意義生成,還涉及到意義傳達、意義解讀、意義消費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對于這些環(huán)節(jié)的符號學研究在該書中還顯得比較薄弱,期待作者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
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一般項目“從動漫產業(yè)角度探索動畫角色塑造技巧”(項目編號:YB2016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