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雙徐 磊高興超 古日扎布
(1.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鄂爾多斯博物館)
鄂爾多斯高原古代城址甕城的類型學考察
李 雙1徐 磊1高興超2古日扎布1
(1.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鄂爾多斯博物館)
鄂爾多斯高原 城址 甕城 類型
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的城址,從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至今,共統(tǒng)計有65座城址,消失城址6座①。本次城址調查基于前人調查成果,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全面的對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所有城址進行調查匯總。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鄂爾多斯境內(nèi)現(xiàn)存73座城址,其中,準格爾旗城址19座,鄂托克前旗城址11座,鄂托克旗城址6座,烏審旗城址4座,伊金霍洛旗城址7座,東勝區(qū)城址7座,達拉特旗城址7座,杭錦旗城址6座,新石器時期石墻遺跡6處。從城址分布情況來看,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城址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地區(qū)和南部地區(qū)。鄂爾多斯東部地區(qū)地形以丘陵溝壑地貌為主,水源充足,城址數(shù)量相對較多;南部地區(qū)相對平坦,水源主要以季節(jié)性河流為主,城址分布相對分散。西部地區(qū)則是庫不齊沙漠地帶,城址數(shù)量較少。北部地區(qū)處于黃河沖擊地帶,雖然城址數(shù)量較少,但其規(guī)模相對較大。
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古代城址現(xiàn)有11座保存有較為完整的甕城,其余城址城門處或為損毀或為坍塌,不能在調查中辨識甕城形制。通過對11座城址甕城的平面形制分析,我們將城址甕城分為三型,再根據(jù)甕城的形態(tài)及其附屬設施的差異,細分為若干亞型。
A型:6座,方形,此類甕城為了使門道不直接暴露于外,把城門一側城墻向門道外砌成似直角曲尺的“凸”狀的甕城,是一種典型的甕城形態(tài)。因為門道不直接露出在外,所以可避免外部的直接攻擊。敵對勢力若想要進攻城門,必須要進入甕城內(nèi),此時可以把敵軍圈在狹窄的空間里進行有效的三面攻擊②。根據(jù)甕城附屬設施的細部差異,可分為3個亞型。
Aa型:甕城門與城門呈折角狀。這種類型也屬于最為常見的甕城形制,以準格爾旗石同梁城址為例,在城址北門和西門處各建有甕城。北門處甕城墻體與城門西側城墻相連,開口向東,無其他設施?,F(xiàn)甕城長20、寬19米,甕城開口8.6、城門開口9.5米。西門甕城由于損毀嚴重,現(xiàn)形制略呈圓形,但根據(jù)北門甕城形狀推斷,應與北門甕城形制一樣,開口向東南方向,現(xiàn)甕城長30、寬22、甕城開口9.8、城門開口8米。另有鄂托克前旗呼拉胡城址、烏審旗呼和淖爾城址、準格爾旗古城渠城址、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城址③也都屬于此類甕城(圖一)。
圖一 十二連城城址平面形制圖
Ab型:甕城形制與Aa型類似,但在甕城門開口一側墻體筑馬面,加強甕城防御。以二長渠城址④為例,西城北門、中城南門、東城東門三處城門均建有甕城。西城北門處甕城開口向西南方位,在開口處建有馬面,城門開口和甕城開口都比較窄。甕城長22.6、寬20、甕城開口6.5、城門開口6、馬面長20、寬14米。中城南門東側墻體較傾斜,但在東側的馬面卻與甕城門相互對應,甕城長34、寬31.6、甕城開口5.7、城門開口11.7、馬面長16.8、寬12米。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興媒體在語境上并沒有沿用傳統(tǒng)媒體的一言堂模式,而是采用自由發(fā)言與表達意見的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主持人可以隨時接受觀眾的提問,或者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為重要的是廣大受眾所具備的話語權以及參與權并不是主持人給予的,而是網(wǎng)絡平臺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自然形成的。大眾傳播的節(jié)目語境當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情境交流,實現(xiàn)了主持人與觀眾的地位平等化,而且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可以相互轉化。由于是面對面的方式,那么就不需要采用傳統(tǒng)的“一對眾”電視節(jié)目主持形式,新媒體更加重視觀點的獨特性以及信息解讀的正確性。因此,主持人要重視口語生活化,這是當前新媒體的主旋律。
Ac型:甕城形制與Aa型類似,在甕城開口一側筑有單獨的一道墻體,形成屏障,并且區(qū)別于城址墻體上的其他馬面結構。以城川城址為例,東門、西門、南門各筑有甕城。西門甕城南側的屏障墻體被現(xiàn)代房屋損毀,甕城長26.8、寬25.6、甕城開口15、城門開口10.6米,屏障墻體長寬因損毀數(shù)據(jù)不明。東門甕城相對完整,甕城長32.8、寬28.4、甕城開口5.9、城門開口7.6、屏障墻體長25.3、寬16.3米。南門甕城最為完整,甕城長28.5、寬26.3、甕城開口8.4、城門開口7、屏障墻體長21.4、寬11.3米。
B型:3座,圓形,此類甕城與方形甕城相比更適合丘陵地形。分別為城圐圙城址、古城圪梁城址和二長渠城址,均在準格爾旗境內(nèi),屬北宋時期,三者又有比較明顯的不同特征,分為3個亞型。
圖二 天順圪梁城址平面形制圖
Ba型:甕城周邊無其他附屬設施。以古城圪梁城址為例,甕城墻體呈圓形,東側與城址南墻相連,西側開口為甕城門。由于現(xiàn)代房屋和窯洞的損毀,現(xiàn)甕城東側有開口,但并非甕城門。甕城最大長48.6、最大寬42米,甕城開口7.7、西側豁口8、城門開口15米。
Bb型:在甕城墻體一側筑馬面。以二長渠城址為例,二長渠城址除方形甕城外,東城東門甕城則為圓形,并與其他兩座方形甕城一致,在甕城開口處建有附屬設施馬面,用來加強防御。甕城最長32.6、最寬32.3米,甕城開口8米,城門開口9米,馬面長11、寬5米。
Bc型:在甕城墻體左右兩側均筑有長方形馬面,加強甕城防御。以城圐圙城址為例,甕城墻體與城址中城北墻相連,甕城門則向西開口,并在甕城墻體兩側加筑馬面,左側馬面因損毀現(xiàn)保存不完整,右側馬面清晰可辨,馬面的形制又比其他城址馬面略長,可見其甕城的總體防御功能。甕城最大長30、最大寬22.8米,甕城開口9米,城門開口10.8米,左側馬面長11.8、寬5.4米,右側馬面長15.7、寬9米。
C型:2座,長方形,雙重甕城。此類甕城相比其他甕城更凸顯其防御功能。在準格爾旗發(fā)現(xiàn)的兩座城址甕城屬于C型,分別為城坡城址⑤和天順圪梁城址⑥。根據(jù)甕城附屬結構的不同,分為2個亞型。
圖三 城坡城址平面形制圖
Ca型:雙重甕城上下結構。在與城址墻體相連的甕城墻體外又建一處大型甕城,使之包圍內(nèi)側甕城,并與城門另一側墻體相連。以天順圪梁城址為例(圖二),西甕城與城門南側墻體相連,城門北側墻體則與另外一個較大甕城墻體相連,并包住較小甕城。在城址防御功能上可視為是兩個甕城的組合?,F(xiàn)大甕城總長54.6、寬37米,甕城開口14.6米,城門開口11米,小甕城長32、寬28米,甕城開口14.6米。
Cb型:雙重甕城左右結構。在甕城墻體上突出一道墻體,將甕城橫分為兩個部分。以城坡城址為例(圖三),雖然甕城損毀情況較嚴重,但在圖中仍可以看出,與西城門北側相連的甕城墻體向南延伸,并在甕城西墻中部有突出墻體,與城門南側墻體形成一道門,成為“日”字型雙重甕城?,F(xiàn)甕城長39.5、寬26米,凸出墻體長9.6、寬4.5米,第二道甕城開口8.2米,城門開口6.8米(圖四)。
圖四 甕城型式圖
甕城作為古代城址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承擔著重要的城防作用,并具有明顯的文化和時代等特征,這也充分體現(xiàn)出甕城形制的結構差異,更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限制甕城的防御方式。
1.方形甕城特點和優(yōu)勢
方形甕城在鄂爾多斯境內(nèi)城址中,數(shù)量最多,但常見于平坦地勢。首先,根據(jù)建筑學原理,方形建筑的特點是穩(wěn)定、抗震效果好,使得進攻方不易破壞甕城墻體,從而增強甕城的防御功能。其次,此類甕城的偵查功能也比較實用,偵查范圍主要在較遠處的地平線附近,偵查角度比較單一,方形甕城的四邊均為直線,觀測遠處不需要增加人數(shù),偵查者也不必來回巡查。
2.圓形甕城特點和優(yōu)勢
目前所發(fā)現(xiàn)具有圓形甕城的城址均分布在準格爾旗境內(nèi),準格爾旗地貌特征屬丘陵地形,獨特的地貌環(huán)境是此類甕城形成的主要成因。首先,從建筑學上講,圓形建筑的地基相對穩(wěn)固,這對于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地形更加有利。其次,圓形甕城則完全符合丘陵地形的變化,能夠更好地利用空間,也可以直接與地形相互結合形成更高的防御工事。再次,圓形甕城在偵查視角方面,由于地形的限制,甕城防御重點轉移到甕城底部,視角范圍對比方形甕城不存在過大的死角,有利于發(fā)現(xiàn)隱藏在城墻角底的敵情。
3.雙重甕城特點和優(yōu)勢
根據(jù)上述兩座城址的地理位置來看,城址所處環(huán)境均處于三面環(huán)水,進攻方除水路進攻外,只有一面可進攻城池,可見雙重甕城的出現(xiàn)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城址單方面進攻的防御,從而由單層甕城中轉變而來,形成兩層防御工事,進而凸顯其防御功能的優(yōu)勢。另外,從建筑學角度,雙重甕城中的隔墻可以使得外層墻體更加堅固。即使城門已破,進入甕城的人員卻面臨著兩次“甕中捉鱉”。
新石器時代,隨著私有經(jīng)濟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部族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劇,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用石頭堆砌成石墻將敵人阻擋在外,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城址。甕城,古稱陰,又稱曲城。從形狀上看似古代生活器皿中的“甕”,稱之甕城⑦。據(jù)考證,早在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我國垣曲商城就已經(jīng)有甕城設施,也是中國國內(nèi)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具有甕城的城址⑧。先秦時期,城門亦稱“國門”,攻破城門則被視為亡國。專家認為,內(nèi)甕城的設置不僅增強了城門的防御力,還是設計建造者“國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上述所分析的城址主要以唐朝、北宋、西夏時期為主,唐朝時期除大型城址的甕城防御方式較復雜以外,均為方形甕城,其所處地理位置均為平坦地域。北宋時期城址甕城則多樣化,但由于城址所處位置,以圓形甕城居多。西夏時期城址甕城僅一座,因戰(zhàn)事頻繁其甕城結構屬雙重甕城。雖然不同時期城址的規(guī)模以及甕城方式有著不同的變化,但總體來講甕城的形制主要有以下四點因素決定:1.環(huán)境限制,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地形千變?nèi)f化,因地形條件不同,致使鄂爾多斯境內(nèi)的城址在平面形制有著較大的差別。2.軍事需求,在戰(zhàn)略地域的城址甕城往往要比其他地區(qū)的城址甕城復雜,并且甕城周邊的附屬設施也有所變化。3.甕城的最大利用,甕城作為城址設施中的重點,因地形、防御方式、城址規(guī)模等因素而有所區(qū)別。4.技術因素,不同朝代的筑城用料以及方式有所不同,同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甕城的發(fā)展。雖然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城址甕城總體形制變化不大,但為加強甕城防御又或直接對甕城進行防御,從甕城到甕城周邊的附屬設施都有不同之處。為了完善城址的防御,甕城形制上出現(xiàn)一些新的思路以及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在整個鄂爾多斯高原地區(qū)不同時代、不同地形、不同需求條件下,筑城之時所積攢的豐富的甕城建筑經(jīng)驗和防御理念,完全體現(xiàn)出古代人類的智慧和經(jīng)驗,是人類適應自然、尋求最大安全效益的智慧結晶。
后記:本文正文插圖參考了李作智先生、李逸友先生、連吉林先生文章中的插圖,在此,謹以此文對三位考古工作前輩所作出的貢獻表示致敬。
注 釋
①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分冊(下冊)》,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年11月。
②鄭元喆:《高句麗山城甕城的類型》,《博物館研究》2009年第3期(總第107期),第54-59頁。
③李作智:《隋唐勝州榆林城的發(fā)現(xiàn)》,《鄂爾多斯文物考古文集》,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編,1981年8月第一版,第255-262頁。
④⑥李逸友:《內(nèi)蒙古史跡叢考》,《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393-411頁。
⑤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準格爾旗城坡古城發(fā)掘報告》,《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考古報告集》,遠方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88-120頁。
⑦韓品錚、楊國慶:《中國古代甕城初探—兼論新鄭故城城門內(nèi)建筑遺址與南京的內(nèi)甕城》,《中國古都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第239-246頁。
⑧董琦:《甕城溯源—垣曲商城遺址研究之一》,《文物季刊》1994年第4期,第42-49頁。
責任編輯:郭治中
Ordos Plateau; City Site; Barbican; Type
There are plenty of ancient city sites distributed in Ordos plateau.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work, Ordos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joint Ordos Museum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urvey to the city sites of Ordos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the barbican plane shape,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shapes of the barbican are mainly in square and round, and the double barbican and single barbican have structure changes.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barbicans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regions then draws some preliminary conclu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