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李東陽是臺閣之后到前七子一承上啟下的人物,其詩學深深影響著明代文壇。試梳理李東陽聲樂詩文批評,對比分析其與當時與之后一些重要詩論的關(guān)系,以探明李東陽詩文復雅之實質(zhì)。
關(guān)鍵詞:李東陽;以聲論詩;復古實質(zhì)
一、李東陽聲樂詩學背景
明代詩文理論相當豐富。開國文臣宋濂在由元入明初期,雖言道講雅,但仍實踐著“文有波瀾”的“道文不廢”觀。入明后,在特殊的思想政治背景下轉(zhuǎn)變?yōu)椤拔岬兰让?,何問其余哉”這種典型的“文附于道”的政教詩文觀?!爸撩饔罉肥迥辏C發(fā)四書五經(jīng)及《性理大全》于天下府州縣學?!敝氐垒p文,重理輕辭,忽視文學的特殊規(guī)律的批評現(xiàn)象成為明初詩壇的趨勢。明初詩壇被“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統(tǒng)治著,其詩以粉飾現(xiàn)實、歌功頌德為目的,詩風雍容華貴、平正溫和,慷慨激昂不見。自宋濂、 “三楊”等之后,陳陳相因,重詩文政教之用成了總體傾向。其間雖有陳獻章詩心之論等不同“聲部”,但大體走向是不越其軌。而此時李東陽被認作是以專糾“臺閣體”歌功頌德、典雅浮靡詩風之“茶陵詩派”之首領(lǐng)。前輩學者多將李東陽放在“茶陵派”整體中由一詩評標準——“格調(diào)”入手探究他在詩學史上的意義。本文就試從李東陽具有特色的聲樂詩評切入,探究其詩學批評在內(nèi)容和形式提法兩個層面上的內(nèi)涵。研究的基礎(chǔ)在于“格”與“調(diào)”于初始之時本就與音樂相關(guān),也切合李東陽詩學核心。
李東陽的詩學主張主要集中在《麓堂詩話》。其收錄了李從十八歲到六十多歲的文學見解。在明初特殊政治背景下,臺閣三臣仍舊深受寵信與其詩多頌圣談主密不可分?!芭_閣體”的呆板僵化、空洞無物是政治選擇,也是臺閣館臣身處高位,無法深入生活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對此,李東陽從傳統(tǒng)詩論中挖掘,由詩歌的音樂屬性入手,主張詩樂合一,情以發(fā)聲,聲以辯體,聲以述法。李東陽這一詩論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詩歌的音樂性的細節(jié)處理上,這也使得后來的學詩者沒有足夠重視其主要倡導的對“情以發(fā)聲而為詩”之聲樂傳統(tǒng)歸復之呼吁,而專注于細枝末節(jié)的聲調(diào)音律等走向了模古擬古甚至泥古之末路,前后七子是為代表。郭紹虞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論述過“宋、方以后自弘治、正德以迄嘉靖、萬歷一百余年之間又是前、后七子主持文壇的時期。在此以前,其論詩論文足為七子先聲者,即所謂‘茶陵派”。士貞也認為東陽之于李、何,猶如陳涉之啟漢高。
二、詩論內(nèi)核:情以發(fā)聲而為詩
李東陽以“以聲論詩”糾正“臺閣”平庸無聊習氣。在《麓堂詩話》中他強調(diào):“觀《樂記》論樂聲處,便識得詩法?!敝袊缙谒囆g(shù)中,詩樂舞三位一體。后來詩從“三位一體”中分離出來。一方面,詩的音樂性被削弱,舞蹈的儀式作用也從詩歌中消失;另一方面,詩與樂、舞的分離促進了詩的獨立及其言情本質(zhì)加強。明初道學家主張詩文同源,以詩歌為載道說教的工具。臺閣體末流視詩歌為歌功頌德的載體,忽略詩言情的詩美特質(zhì)。李東陽力主詩歌抒寫真性情,從明代詩歌發(fā)展歷程看,當屬“復古”。李東陽指出詩之音樂性的喪失的實質(zhì)是對詩言情之本質(zhì)的忽視。從所復之“古”的內(nèi)容來看,李東陽的復古并不專復某朝某人,而是要復“情以發(fā)聲而為詩”的聲樂詩學傳統(tǒng)。李東陽復古在于學習古人作詩之技巧,后鑄就自家風格。他所復之“古”是為詩歌抒發(fā)真情尋找出路。從詩歌的音樂美入手是一可循之路。
《樂記》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是由人的內(nèi)心生發(fā)的,內(nèi)在激蕩感發(fā),心動而生情,情發(fā)而為聲,聲表達出來成文者即為音,實質(zhì)則是人心感于物的結(jié)果。這一由物及情于聲,再成文為音的線索體現(xiàn)了音的產(chǎn)生過程。李東陽情以發(fā)聲而成詩的理論根據(jù)在于他認為“詩在六經(jīng)中別是一教,蓋六藝中之樂。樂始于詩、終于律。人聲和則樂聲和,又取其聲之和者,以陶寫性情,感發(fā)志意,動蕩血脈,流通精神,有至于手舞足蹈而不自覺者?!痹姼杈哂歇毺氐墓δ芎托в?,詩歌就是詩歌,是“感發(fā)志意”。詩樂同源,詩歌的生成本于情。
(一)以意為先
《麓堂詩話》:“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意”為人的情感與思想,“辭”是語言層面?!耙砸忉咿o”是說為突顯辭而附帶傾注情感和思想,而“以辭達意”是指要重視詩歌的思想,以意為主。李東陽強調(diào)作詩必須“以辭達意”,達意方能流傳。另外,李東陽也表現(xiàn)出對意象的追求,“詩貴意,意貴遠而不貴近,貴濃而不貴淡。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保恕耙狻本褪窃姼璧囊庀蠛鸵馕?,詩歌之“意”應“遠”且“濃”,以眼前情景寄托深遠,即蘇軾之發(fā)纖濃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李東陽有評孟浩然之詩:“專心古淡,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寂之病?!?/p>
(二)恢復寓情于景的“比興”觀
《麓堂詩話》論:“詩有三義,賦止居一,而比興居其二?!崩顤|陽所言的“比興”為物中寓情,避免因直鋪造成的言辭傾盡卻又表意難明,強調(diào)詩歌對景物的描寫要有所寄托?!霸娊?jīng)六藝”中,李東陽強調(diào)“比興”的意義著重在反擊臺閣華麗迂腐之“賦”,此所謂貴情思而輕事實也。
(三)真詩乃真情所發(fā)
《麓堂詩話》四十一條:“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非讀書之多、明理之至者,則不能作?!崩顤|陽將未受教的小夫賤隸、婦人女子由情真意切所唱的歌和所講的話與詩歌相提??梢?,李東陽認為讀書明理雖然是作詩的前提,但根本還是發(fā)人之真情。這里談及的嚴羽所言“古人未嘗不讀書不窮理”,意在提倡多讀書窮理,而李東陽認為那些并未多讀書明理的小夫賤隸和婦人女子可暗和詩歌旨意,實際上是說要挖掘人的真性情??梢?,李東陽認為真詩乃真情所發(fā)。
另外,明初的一些文論家過于強調(diào)詩歌的教化功用,推行載道世用之說,力主詩文同源。李東陽提文體之辨,強調(diào)詩之功效不同于文。他基于音律、聲調(diào)辨析了詩、文之別,古詩與律詩之別以及古律詩與樂府長短句之別。《麓堂詩話》第一條:“詩在六藝中別是一教,蓋六藝中之樂也。樂始于詩,終于律,……后世詩與樂判而為二,雖有格律,而無音韻,是不過為排偶之文而已。使徒以文而已也,則古之教,何必以詩律為哉?”可見,于李東陽而言詩文第一大差別是音律、聲調(diào)等形式上的差別。他認為詩文自古就不同:“詩與諸經(jīng)名同而體異”,詩歌 “貴情思而輕事實”,著重強調(diào)詩人內(nèi)在的情感。詩人往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力求對詩歌意象的創(chuàng)造。詩歌是詩人內(nèi)心情感所溢出的話語,故而帶有獨特音律和聲調(diào),“能使人反復諷詠,以暢達情思,感發(fā)志氣”這就是詩文相異的重要之處。
三、小結(jié)
李東陽談詩法立足聲調(diào)音律,“觀《樂記》論樂聲處,便識得詩法”。用聲樂講詩法,強調(diào)詩樂以復抒情言志之古,重論聲調(diào)而開泥詩法模擬之風。以聲述法所用篇幅之廣、討論之細,后輩學人專從聲調(diào)、音韻、格律下手,而對其“復”之實質(zhì)認識不足。李東陽對詩歌本質(zhì)的認識:真詩乃真情所發(fā),詩的聲調(diào)音律源于人的情思流動。這是對抒情言志的詩樂傳統(tǒng)的恢復。從詩學史看,李東陽之“革”臺閣之“新”實為舊,其“復”為詩樂傳統(tǒng)之回響。
參考文獻:
[1]袁震宇,劉明今.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下)[M].北京:商務印刷館,2010年版.
[3]李東陽.麓堂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
[4]吉聯(lián)抗.樂記譯注[M].北京:音樂出版社.1958年版.
[5]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6]李東陽.鏡川先生詩集序,周寅賓點校<李東陽集>(第二卷)[M].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版.
[7]李東陽.滄洲詩集序,周寅賓點校<李東陽集>(第二卷)[M].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版.
作者簡介:羅國艷(1992-),女,漢,四川南充,碩士研究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為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