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偉 陳戍國
摘要:明朝大學士李東陽雖然出生于北京,卻是湖南茶陵荷木坪村的鄉(xiāng)賢。他在以《南行稿》為代表的諸多詩文中表達了對故鄉(xiāng)荷木坪的熱愛與眷念,反映了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情結。李東陽的鄉(xiāng)土情結既源于熱愛祖國山河與各地風土人情的修養(yǎng)與愛好,也是源自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傳統(tǒng)觀念與知恩必報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加之祖輩與父親思鄉(xiāng)情結的影響。在我們今天力圖重建鄉(xiāng)賢文化之時,李東陽的鄉(xiāng)土情結是值得注意的。
關鍵詞:李東陽;茶陵;荷木坪;《南行稿》;鄉(xiāng)土情結
鄉(xiāng)賢文化在新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光明日報》等重大報刊上發(fā)表了多篇呼吁鄉(xiāng)賢回歸、重建鄉(xiāng)賢文化的文章,如《光明日報》2014年7月23日01版的《繼承和弘揚鄉(xiāng)賢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5年5月21日11版的《鄉(xiāng)賢文化與核心價值觀》,2016年3月14日08版的《讓鄉(xiāng)賢引領鄉(xiāng)村社會正能量》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視農村工作,鄉(xiāng)賢文化研究成為引人注目的課題。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鄉(xiāng)賢,其中一部分已經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也有一些尚未被深入研究。
明朝成化至正德年間聞名于世的李東陽,是湖南茶陵荷木坪最為著名的鄉(xiāng)賢人士。據《明史》本傳:“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師……天順八年,年十八,成進士……久之,進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天順八年李東陽年十八,可知其出生當在明英宗正統(tǒng)十二年(公元1447年)。李東陽卒于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卒時“年七十,贈太師,謚文正”。
《明史》本傳說李東陽“以戍藉居京師”,而李東陽本人在《蜀山蘇公祠堂記》說過:“東陽楚人而燕產。”也就是說,他出生在北京,但籍貫卻是湖南。所謂的“燕產”是指“戍藉”(兵籍)。因為李東陽的曾祖父和祖父曾經在北京服兵役,其時一家人生活在北京,但他們老家的所在地是湖南茶陵一個叫“荷木坪”的村落。因此李東陽雖出生在北京,但基于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傳統(tǒng)觀念,自認為楚人,這與《明史》本傳的記載并不矛盾。李東陽成名甚早,“四歲能作徑尺書,景帝召試之,甚喜,抱置膝上,賜果鈔;后兩召講《尚書》大義,稱旨,命入京學。”作為四歲幼童,竟然得到皇帝的夸獎和寵愛,堪稱奇遇。后來他又兩次奉召為皇帝講解《尚書》大義。十八歲那年,他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這些事情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無論出在哪里,都會讓當地感到榮耀。
李東陽一生著述甚豐,其作品多收錄在岳麓書社出版的《李東陽集》里,當中有多篇記敘茶陵荷木坪的人與事。李東陽常在詩文中表達自己對故土的崇敬與熱愛,而這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情結常為過去的研究者忽視。
一、《南行稿》之鄉(xiāng)土情結
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李東陽任翰林院編修,請假陪父親李淳回到茶陵荷木坪老家,與鄉(xiāng)親歡聚?!睹魇贰繁緜鲗顤|陽父子返鄉(xiāng)之事雖無記載,但有大量詩文為證。
《南行稿》是李東陽自寫自編的反映李東陽父子故鄉(xiāng)之行的詩文集?!赌闲懈逍颉费裕骸俺苫沙綒q二月,予得告歸茶陵,奉家君編修公以行。至則省始祖州佐公及高祖處士府君之墓,既合族序,燕居十有八日,乃北返……乃得承君之寵,奉親之志,成尊祖睦族之舉……每一詩成,輒請諸家君,以為可則敘之,得百二十有六首,文五通。”
“成化壬辰歲”即明憲宗朱見深登基的第八年,公元1472年。當時李東陽還不到而立之年,可是考取進士已經八年了,正是仕途順心、春風得意之時?!凹揖幮薰敝咐顤|陽之父李淳。李東陽返故鄉(xiāng),在茶陵荷木坪住了18天,做了兩件最有意義的事:第一是“省墓”,“省始祖州佐公及高祖處士府君之墓”;第二是“合族序”,闖蕩在外的游子衣錦還鄉(xiāng),尋根祭祖、合宗收族,當然很有意義。李東陽把成化壬辰歲南行的所作所為總結為“尊祖睦族之舉”,正是點出了此次南行的意義所在。該序文臨末言“每一詩成,輒請諸家君,以為可則敘之”,向讀者與后人傳遞了一個信息:《南行稿》詩文,每一篇都是李淳先生認可的,這些詩文表達的是李氏兩父子共同的志趣。
《南行稿·荷木坪二十韻》記述了詩人初回故土的所見所思:
恭言奉明詔,祭告返鄉(xiāng)國。路入茶溪深,居人渺蕭瑟。茲坪我所志,先壟舊封殖。荷木生其旁,松江瀉其北。從戎始北征,家業(yè)隨蕩析。吾祖懷故居,臨終涕沾臆。遺言在孫子,夙夜常警惕。高秋下霜露,展轉不安息。還歸實父命,錫類荷君澤。良辰展樽俎,再拜掃榛棘。縣令具牲醪,諸生走冠幘。伯叔在我前,子弟侍我側。燎帛薦馨香,樹碑紀名德。安能耀泉冥,庶用表里宅。巢枝羈鳥性,宦海流萍跡。古人重水木,興豈在泉石?眉山有遺恨,穎水非仁澤。糾結勞寸心,驅馳嘆行役。微官念靡盬,戾止遑宴息。明發(fā)登長途,徘徊更凄惻!
李東陽終于第一次走進了故鄉(xiāng)荷木坪的懷抱,看到了故鄉(xiāng)荷木坪的山水,感慨良多。這段話開頭兩句直言此次返鄉(xiāng)是經過皇帝批準的,目的就是拜祭祖宗。以下六句描述通向老家的路和老家景物,寫到先壟、荷木與松江。再往下十二句寫先祖之離家、遺言與自己尊父命回老家前后所思所為。先祖之離家,是因為從戎北征,給后人帶來了“戍籍”。先祖臨終還表示了對荷木坪的懷念,一提到老家故居就淚流滿面。李東陽牢記其先祖“遺言”,不忘老家,不忘荷木坪。故居的荷木與先壟,時時入夢寐,令李東陽寢食難安?;氐胶赡酒汉?,李氏父子當然要照先祖的“遺言”去做。所謂“展樽俎”是祭祀祖先,“掃榛棘”則是清除先人墳墓之上的雜物。應該說,先祖的遺愿,李氏父子都照辦了。
“縣令具牲醪”起四句寫茶陵地方官、“諸生”與荷木坪鄉(xiāng)親歡迎游子遠歸的情形。以下寫光宗耀祖的意義與宦海前途。最后兩句“明發(fā)登長途,徘徊更凄側”則表達了將要離開荷木坪時的依依不舍,“明發(fā)”一詞有典故可尋?!对姟ば⊥稹罚骸拔倚膽n傷,念昔先人。明發(fā)不寐,有懷二人。”毛傳:“明發(fā),發(fā)夕至明?!笨资瑁骸拔倚臑橹畱n傷,追念在昔之先人文王武王也?!痹娙俗≡诤赡酒旱淖詈笠粋€晚上,想念當年從故鄉(xiāng)出外創(chuàng)業(yè)的先人,輾轉難眠,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溢于言表。
李東陽返鄉(xiāng)期間度過了二十六歲生日,《六月九日初度,諸族父兄皆會,感而有作》記錄當時隋景:
京國辭家萬里行,故園今日暫逢生。方言解共兒童說,杯酒能勞父老情。地濕暑風清野樹,夜深涼雨過山城。天涯異物還甘旨,隨意樽前舞袖輕。
成化八年六月初九是李東陽在故鄉(xiāng)荷木坪過的第一個生日,這一天“諸族父兄皆會”,諸多父老兄弟會集一堂,為李東陽祝賀生日??上攵?,李東陽的二十六歲生日意義不同尋常,所以李東陽有此詩之作。這首七律首聯把北京稱為“家”,可是把荷木坪稱為“故園”,再次體現了荷木坪在作者心中的位置。頷聯寫荷木坪的“方言”與“父老情”,頸聯寫“暑風”、“涼雨”,這些是難以忘懷的故園風情。尾聯的“甘旨”和“隨意”則是李東陽心境的反映。在李東陽的生涯當中,這一切都是彌足珍貴的。
反映李東陽鄉(xiāng)土情結的詩歌還有《茶陵竹枝歌十首》,如十首之其二其三:
楊柳深深桑葉新,田家兒女樂芳春。到羊擊豕禳瘟鬼,擊鼓焚香賽土神。
銀燭金杯映綺堂,呼兒擊鼓膾肥羊。青衫黃帽插花去,知是東家新婦郎。
這兩首詩歌與李東陽另著的《長沙竹枝歌》及前人譬如劉禹錫的《竹枝詞》一樣,具有民歌性質。《茶陵竹枝歌》其二反映的是通過祭祀驅逐瘟疫、祈禱神鬼的習俗,其三說的是茶陵的民間婚俗,充滿了歡樂、喜慶的情緒。兩首七絕都反映了李東陽對故鄉(xiāng)茶陵風俗習慣的觀察入微,洋溢著對故鄉(xiāng)風土人情的熱愛。
李東陽成化壬辰茶陵荷木坪之行,不僅寫了許多詩歌,也撰作了多篇懷念先祖、稱頌故鄉(xiāng)的文章。如《高祖戊七府君墓表》、《祭高祖處士府君墓文》、《祭族高祖提舉府君》等祭祖之文。
《高祖戊七府君墓表》是李東陽以其父李淳的名義寫的,傾訴了李氏族人對故鄉(xiāng)荷木坪的深切思念與感恩之心:
成化壬辰之春,曾孫封翰林院編修淳將歸謁曾祖考處士之墓于茶陵,玄孫東陽實自翰林請于上以從。曾孫淳乃具述曾祖本末,授于玄孫東陽,使撰次其辭……祖妣賀之存,尚能道曾祖時事,曰:“吾舅為人,敦樸謹厚……其墳墓吾能知之,地曰荷木坪,泉曰光泉,水曰芝水,去中洲五里而近?!毕瓤贾畬]也,召淳等而命之曰:“吾父母葬京師,吾力不能歸,吾死其從之;然汝輩慎毋忘茶陵!”淳等泣而謹識之……嗚呼!享其澤而不知其所自出者,非人也!知其所自出而不感且動焉者,非人之情也。
據該文開頭一段的交代,該表文是在啟程來荷木坪之前所作。表文是用李東陽之父李淳的口氣寫的,而李淳實際上亦未及見墓主李戊七,所有由李淳告訴李東陽的事,都是從祖妣那里聽來的。李淳之父臨終之際,把歸茶陵祭祖的責任寄托在李淳身上,要求李淳等后輩“慎勿忘茶陵”。這就是前文引錄的《荷木坪二十韻》詩中“吾祖懷故居,臨終涕沾臆;遺言在孫子,夙夜常警惕”數句的意思了?!跋砥錆伞蓖露鋸娬{知恩、報恩。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故鄉(xiāng)的山水滋養(yǎng)了身心,自然能牽動游子的掛念。李東陽父子在這里實際上是以感恩之心來解釋自身的鄉(xiāng)土情結,把鄉(xiāng)土情結歸因為報恩之本愿、人之常情。
在《祭高祖處士府君墓文》一文中,李東陽進一步闡明了自己依戀故鄉(xiāng)的情懷:
昭告于顯曾祖考戊七處士府君之墓曰:……首邱之念,至今悲之。淳等雖不肖,夙夜驚惕,不敢忘先世之訓曰“毋忘茶陵”,曰“毋忘荷木坪”。
祭文先對家世略作回顧,以“首邱之念,至今悲之”作結,而后提出兩個“毋忘”:“毋忘茶陵”,“毋忘荷木坪”。所謂“首邱之念”,就是不忘本。小戴輯《禮記·檀弓上》:“禮,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编嵶ⅲ骸把云渌贫Y樂之義。正丘首,正首丘也。仁,恩也。”孔疏:“此一節(jié)論忠臣不欲離王室之事。太公封于營丘……及其死也,反葬于鎬京,陪文武之墓;其大公子孫,比及五世,雖死于齊,以大公在周,其子孫皆反葬于周也……”又,《楚辭·九章·哀郢》:“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鼻莴F尚且有故鄉(xiāng)之戀,何況是人。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從鳥與狐的表現可知,這種懷故的情緒也是符合動物界的自然規(guī)律的。李東陽以“狐死首丘”之例對依戀故鄉(xiāng)的情懷加以詮釋,說明這種情懷發(fā)乎自然,理所當然。
在《祭族高祖提舉府君》一文中,李東陽用楚辭體抒發(fā)對故鄉(xiāng)的思慕之情:
彼元氏之既衰兮,世混亂而不綱。惟賢哲之相遭兮,亦懷貞以自藏。繄予祖之既敡兮,爰引祿而南游。曾歲月之幾何兮,日歸茶陵之故邱……邱固各有首兮,時固有所值也。……喜宗譜其猶未泯兮,懼芳風之莫嗣。承予告以展省兮,掃松楸于荷木之野……返故廬以為家兮,不肖者之志也……庶九泉之可通兮,托哀辭于楚聲。
該文先說提舉府君元末以來的孤臣氣節(jié),然后坦率地表白自己的愿望。又以“狐死首丘”做類比,表達了作者對故園的無限向往。文末句說“托哀辭于楚聲”,表明本文實楚辭體。李東陽自稱“楚人”,楚人作楚辭,情理之中。祭文說到“茶陵”與“荷木之野”,這就表明李東陽“不敢忘先世之訓”。“不肖者”是李東陽的自謙,“返故廬以為家兮,不肖者之志也”一句直接點出了自己的志向。然而李東陽作為五十年文壇領袖,自有成就,在政亦居高位,身后亦成為故鄉(xiāng)的名片,其實不必過謙。
由于李東陽不一般的地位,李東陽父子成化壬辰歸茶陵荷木坪“尊祖睦族之舉”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為朝廷首輔、文壇領袖,李東陽為后世千萬游子毋忘家鄉(xiāng)樹立了榜樣。
二、《南行稿》以外詩文的鄉(xiāng)土情結
李東陽對故鄉(xiāng)的眷念與熱愛并不僅僅在《南行稿》中可見,在他撰作的許多別的文獻里同樣顯而易見。如收錄在《李東陽集》第三卷的《茶陵譚氏族譜序》,是李東陽為家鄉(xiāng)留下的又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獻:
蓋自宗法不行于天下,士大夫始以家譜代世本,然惟其族之賢者有之……夫譜存,則祖宗之名系行業(yè)皆可考而知,可據而守。孝弟之心,不容以不生,念祖修德、顯親揚名之行有不容已者,其于倫理名教實亦有助焉。知存者之有助,則知亡之者之不能無責也……吾州之望,稱陳、譚、周、李……其顯于本郡者,惟譚氏爾。山川風氣之相通,閭里姻戚之相屬,有不能恝然于懷。而譚氏舊娶于李,及于今日婚姻不絕。因此司副之請,序其譜而歸之。
該文論說宗法、家譜與賢士大夫的關系,強調族譜家譜的重要性。臨末列茶陵之望族,點明譚氏宗族的地位及其與李氏宗族的關系,說明撰作《茶陵譚氏族譜序》的緣故。族譜對于家族追根溯源、凝聚族人之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修族譜對族人而言是大事。李東陽的先祖要求后人“毋忘茶陵”,謹記先祖教誨、深懷回報故土之思的李東陽當然很樂意為“茶陵譚氏族譜”作序。譚氏族譜得李東陽作序,可想而知其影響力愈發(fā)擴大。雖然李東陽該文可能不是作于茶陵荷木坪,但他自己說“山川風氣之相通,閭里姻戚之相屬,有不能恝然于懷”,則該序緣何而作也就明白了。
離開荷木坪后,李東陽依然心系家鄉(xiāng),關心家鄉(xiāng)建設。同樣收錄在《李東陽集》第三卷的《重建茶陵州學記》記錄了這種思緒:
吾州文獻地,其在前朝,登巍科、躋膴仕、樹功立業(yè)者相望也。既久而不振,豈非學與教之責哉?今復而州名,復而學地,亦振起作厲之機,而明彝倫、正風化之義,固于是乎在。古之學于是者,必澡志潔慮,擇善而力行,使德崇業(yè)廣,足以濟一世利萬物,則非獨為一時一鄉(xiāng)之士,雖稱為天下之英才、千古之豪杰可也。使徒挾名邦、矜勝地而不知所以學,非徒無益,又適以損之,固非賢有司教士之心,亦豈吾士之所以自處者哉?予因學正江海輩及諸鄉(xiāng)士之請,特記成績,以告后人,且以期復古之效不止乎宋、元之盛而已。
李東陽心憂家鄉(xiāng)的教育文化事業(yè)長期不振,《重建茶陵州學記》一文的主旨,就是勉勵相關各方盡“學與教之責”,尤其寄希望于“士之學于是者”振興桑梓之地的教育事業(yè)。該文非成化壬辰返荷木坪之時所作,然而正表現了李東陽遵照先祖遺言,“毋忘茶陵”“毋忘荷木坪”,即使離別茶陵仍心系故鄉(xiāng)??梢娎顤|陽的鄉(xiāng)土情懷并非僅僅是返鄉(xiāng)時期的有感而發(fā),而是持續(xù)的、一以貫之的。這里只是許多例證中的一處。
編入《李東陽集》第一卷的《北上錄》是李東陽的另一部詩文集,作于桑梓茶陵行之后。而編人《李東陽續(xù)集》的詩文,則作于李東陽致仕退休之后??础侗鄙箱洝分械摹堵労洗笫臁?,以及《李東陽續(xù)集·詩續(xù)稿》之中的《茶陵顏知州猻迎母就養(yǎng),請詩為壽》,可知作者對故鄉(xiāng)的關切確是一貫的:
聞道湖南熟,書傳郡國遙。桑麻隨地足,亢旱隔年消。政喜征科拙,天教雨霜饒。腐儒憂國愿,何補圣明朝。
楚木吳山路不賒,一官迎養(yǎng)即為家……簾前日有平反報,長為慈顏樂歲華。
這兩首詩都與故鄉(xiāng)有直接的關系。前者說的是湖南當時的經濟形勢,后者說的是茶陵當時主政者治家治政的表現,兩者都是湖南官民當時生活與思想面貌的反映??梢哉f,《聞湖南大熟》、《茶陵顏知州翀迎母就養(yǎng),請詩為壽》這兩首詩反映了李東陽始終在為國家和故鄉(xiāng)著想,無論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未曾改變過。
三、李東陽鄉(xiāng)土情結探源
李東陽的鄉(xiāng)土情結不是偶然產生的,是基于對祖國山河、地方風土人情的熱愛,基于中華禮儀之邦知恩必報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基于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傳統(tǒng)思想與祖輩、父輩的影響,加之個人的能力與修養(yǎng)。
首先,李東陽所熱愛的并不僅僅是故鄉(xiāng)茶陵荷木坪,而是包括荷木坪在內祖國各地美好的風土人情。禮贊祖國山河與地方風土人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時常云游四方的文人多有贊美風景或感懷風情之作。比較著名的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憶江南》,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南宋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等。明代的李東陽也不例外。李東陽對家鄉(xiāng)茶陵荷木坪的感情雋永而特別,但他同時也熱愛別的鄉(xiāng)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因此,即使在李東陽的與茶陵荷木坪并無直接關聯的詩文中,也不乏反映鄉(xiāng)土文化之作。李東陽平生三次遠行,為文苑詩壇留下了《南行稿》、《北上錄》、《東祀錄》,無論是哪一部,都包含這一主題。
譬如《南行稿》中的《與錢太守諸公游岳麓寺四首,席上作》,是李東陽陪同其父李淳回茶陵故鄉(xiāng)掃墓途經長沙的時候,與錢太守等數人游岳麓寺而在宴席上所作。其三、其四以贊美山河抒發(fā)情懷為主題,較具代表性: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腸第幾盤。萬樹松杉雙徑合,四山風雨一僧寒。平沙淺草連天在,落日孤城隔水看。薊北湘南俱入眼,鷓鴣聲里獨憑欄。
政簡官閑訟亦消,我公多暇得相招。長沙地濕天將暑,岳麓山深路未遙。歸磴淺留芳草屐,離洲深系木蘭橈。他年便作甘棠地,白石青松漫寂寥。
“楚江”、“隔水”,江、水都是指湘江?!八纳斤L雨”是形容當時四面群山在二月風雨之中的情景。當時詩人憑靠著岳麓寺的欄桿,聽到的是山里的鷓鴣聲,薊北湖南的遠景盡收眼底。第四首是對“錢太守”的贊頌,當然也是獻給朝廷的頌歌。古人多說“長沙地濕”(譬如《史記·屈賈列傳》就說“長沙卑濕”),但出現在李東陽筆下的卻是長沙岳麓山的“芳草”、“木蘭”與“青松”。他認為長沙岳麓寺簡直就是一片“甘棠地”,此刻雖然寂寥,但是好山好水好人物,如同《詩經·召南·甘棠》謳歌的“蔽芾甘棠”,值得贊美。
《南行稿》以外的作品,詠鄉(xiāng)村景物、抒懷思舊之作亦多有之。譬如見于岳麓書社1997年版《李東陽續(xù)集》的詩文,如《詩續(xù)稿》卷一《寄東山先生,用話別韻二首》、卷二《望前一日西莊觀稼次前韻》,《文續(xù)稿》卷三《孝友堂詩序》、《致仕后告墓文》、《樂耕陳翁墓表》,都是這一類作品。致仕以前,李東陽紀東祀之行,如《紀行雜志》、《通達下情題本》,也是反映鄉(xiāng)土文化的佳作。
可見,李東陽不僅熱愛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更是熱愛鄉(xiāng)土文化,熱愛祖國大江南北的自然風光。李東陽胸懷廣闊,見識淵博,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熏陶下,其鄉(xiāng)土情懷自不囿于茶陵一地。如前文引錄的《重建茶陵州學記》:“古之學于是者,必澡志潔慮,擇善而力行,使德崇業(yè)廣,足以濟一世利萬物,則非獨為一時一鄉(xiāng)之士,雖稱為天下之英才、千古之豪杰可也?!崩顤|陽不僅自己從鄉(xiāng)賢成為國賢,還鼓勵后學走出“一時一鄉(xiāng)”的局限,成為“天下之英才”。在李東陽廣泛熱愛祖國山河風土人情的背景下,對故鄉(xiāng)茶陵荷木坪的感情看似并不十分特別;但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東陽熱愛一生僅待過18天的故鄉(xiāng)荷木坪成為了自然之事。
其次,稍加研究即可看出,李東陽對桑梓荷木坪的感情是非同一般的。故鄉(xiāng)畢竟是故鄉(xiāng),在全國各地大好風光當中,對李東陽而言地位是極重的。與茶陵荷木坪地位類似的有北京西涯和河北宛平縣畏吾村。
西涯是李東陽的出生之地,位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區(qū)什剎海街道,又有西海、凈業(yè)湖、西水關、海子等別名。李東陽號西涯,又有詠懷西涯的《西涯雜詠十二首》、《重經西涯》等許多詩作,可見西涯在其心中的地位之高。河北宛平縣(現屬北京)的香山鄉(xiāng)畏吾村則是李東陽晚年遷居并歸葬之地,與其父輩、祖輩五世皆葬于此。李東陽在《合葬告先考妣文》言:“自我先祖葬曾祖考妣于畏吾村,吾母之墓實在右穆?!庇衷凇镀蚣俸显峥煎琛返任闹杏蓄愃普撌???上攵?,畏吾村在李東陽心中的地位亦不同尋常。
所以李東陽在熱愛全國各地風土人情的基礎上,與大多數人一樣,依然是“親疏有別”的,對故鄉(xiāng)或類似于“第二故鄉(xiāng)”之地的感情是格外濃厚的。這種鄉(xiāng)土情懷是人之常情,若要深究其因,或可用中華禮義之邦知恩必報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作一注釋。
感恩、報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早在春秋和東漢時期就有結草、銜環(huán)之典故。李東陽在前文引錄的《高祖戊七府君墓表》言:“享其澤不知其所自出者,非人也。知其所自出而不感且動焉者,非人之情也?!边@里實際上是以感恩之心來詮釋鄉(xiāng)土情結,把鄉(xiāng)土情結歸因為人的知恩、報恩之本愿。在《祭高祖處士府君墓文》又言:“首邱之念,至今悲之。淳等雖不肖,夙夜驚惕,不敢忘先世之訓日‘毋忘茶陵,日‘毋忘荷木坪。”可見“不忘本”與“感恩”是近乎等同的關系。在家鄉(xiāng)的山水人文滋養(yǎng)下,人的意識里自然形成對家鄉(xiāng)的感恩之心。若是如李東陽飽受儒家倫理教育,修養(yǎng)和素質到達一定層次,這種感恩之心將更為濃厚,情懷也就成為了情結。
再次,即使與北京西涯、河北畏吾村兩地比較,湖南荷木坪在李東陽心中的地位也是特殊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李東陽的自我歸屬感,“東陽楚人而燕產”一句已經很好地作了詮釋。李東陽生長在北京西涯,晚年遷往河北畏吾村,對此兩地的感情不言自明。但他自認為楚人,也就是認定南行前從未到過的茶陵荷木坪為自己的“第一故鄉(xiāng)”,當然不會是偶然的。這是基于認祖歸宗的傳統(tǒng)觀念,加上父輩思鄉(xiāng)情結等因素的影響。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思維里,故鄉(xiāng)是人的精神之根,是靈魂的自然歸宿。李東陽在前文引錄過的《祭高祖處士府君墓文》中對這種情懷做了肯定,也詮釋了自己對鄉(xiāng)土情結反思后的結論。
從《祭高祖處士府君墓文》“淳等雖不肖,夙夜驚惕,不敢忘先世之訓曰‘毋忘茶陵,曰‘毋忘荷木坪”等句可以看出,李東陽之父李淳對先輩的敬慕與對故鄉(xiāng)的高度認可。家中舉目可及的牌位、族譜等物也會時時提醒李東陽,雖身在北京卻屬楚人?!都雷甯咦嫣崤e府君》一文中有“喜宗譜其猶未泯兮”等句,說明族譜對李東陽確有影響;《茶陵譚氏族譜序》又強調了族譜的重要功用,可見李東陽對族譜、牌位等記載家族世系之物的看重。
在儒家尊祖的傳統(tǒng)倫理觀念影響下,尤其是在父親李淳的諄諄教誨下,甚或在家中牌位、族譜等物的提示下,李東陽和其父一樣,對祖輩的敬仰不言而喻,因此對祖籍的認定是不用選擇的。
所以,李東陽的鄉(xiāng)土情結既來源于自身的修養(yǎng)與愛好,更源自中華禮義之邦感恩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源自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傳統(tǒng)思想與祖輩、父親的影響。懷抱著對故土的深刻感情與向往,李東陽在有能力、有機會的時候,自然要回歸故里、回報家鄉(xiāng)。
時光悠悠,李東陽逝世很快就滿五百年了。李東陽不忘故鄉(xiāng)茶陵荷木坪,返鄉(xiāng)祭祖睦族,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忠孝、尊祖、報恩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引導著后世海內外的游子們不忘家鄉(xiāng),返鄉(xiāng)尋根建設故土。今天,在我們力圖重建鄉(xiāng)村文化、鄉(xiāng)賢文化之時,李東陽詩文中蘊涵的鄉(xiāng)土情結無疑是值得注意的。
(責任編校: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