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胡笑瑛
摘要:在當今學術界,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融的現(xiàn)象日趨普遍,跨學科的研究日漸受到各學者的提倡和追捧,成為潮流?!拔膶W人類學”這一順勢產(chǎn)生的年輕交叉學科在誕生至今已得到很大程度的發(fā)展并已成為研究熱點之一。鑒于此,筆者試圖就西方文學人類學的淵源、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以及文學人類學的內(nèi)涵和范疇的界定作概要說明。
關鍵詞:文學人類學;淵源;代表人物;內(nèi)涵和范疇
文學人類學是順應20世紀跨學科研究發(fā)展趨勢而產(chǎn)生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迄今已取得非常重要的進展和不容忽視的重要成果。當前,西方理論界的文學人類學可概括地劃分為兩個流派,分別以文學理論批評家和人類學家為首。因此,若要籠統(tǒng)地來看文學人類學的淵源就略顯不妥。在文學人類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兩大派別都涌現(xiàn)了對其具有重大貢獻的人物。這些學者跨越各自原先的研究領域,側重于不同的方面,對文學人類學進行了理論建構和方法論建設。然而,關于什么是文學人類學這一概念卻始終備受爭議,各大學者對其內(nèi)涵和范圍并未完全達成一致。了解文學人類學的淵源、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代表人物及其重大貢獻,認清其內(nèi)涵和范疇,是學習和研究文學人類學不可忽視的基本關注點,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對文學人類學有最基本的認識。在本文中,筆者試圖根據(jù)自身對文學人類學的學習和了解就以上幾個方面作簡要分析和說明。
一、文學人類學的淵源
由于文學人類學存在兩大派別,因此,若要究其淵源,則不可將兩者混為一談,而需分開來說。
文學理論批評家提出的文學人類學可追溯到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他的著作《金枝》雖重點是人類學研究,但也觸及了很多文學起源方面的內(nèi)容,對20世紀文學批評具有重大影響。[1]其后,英國出現(xiàn)了一種從儀式和神話的角度重新探討古代文學的風尚,產(chǎn)生了“儀式學派”。該派成員提出了新的藝術起源理論,并考證了西方文學中悲劇和喜劇這兩大體裁的原始起源,涉及了人類學的重要領域。源于此,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文學人類學應運而生,大成于諾斯洛普·弗萊。
另一派文學人類學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由費爾南多·波亞托斯于1977年首次提出。[2]而后,“文學人類學”這一術語就迅速地被傳播開來,引起了眾多人類學家的研究興趣和關注。鑒于當時學術界對文學人類學的濃厚興趣和存在的異議,波亞托斯在于魁北克召開的主題為“文學人類學”的第十一屆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上對該主題的多方面做了全面論述。在該次大會上,該派文學人類學形成一定聲勢,文學批評家和人類學家實現(xiàn)了首次全面對話和交流。會后,波亞托斯編輯了名為《文學人類學:人、符號與文學的一種跨學科新視角》的論文集,于1988年由本杰明公司出版。
二、代表人物及其重大貢獻
在文學人類學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兩大派別都分別涌現(xiàn)了重要的代表人物。其經(jīng)典作品對文學人類學影響深遠且意義重大。
(一)文學批評家弗萊
諾斯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20世紀杰出的大師級批評理論家,其作品及理論至今仍對文學批評產(chǎn)生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前50年間,文學批評雖有蓬勃發(fā)展,但始終沒有成為一門專門學科。這種狀況讓弗萊頗為不滿,他指出文學批評應是擁有自己獨立結構體系的學科。因此,弗萊“企圖從人類的本性與起源來追問文學的本質(zhì)屬性, 以此建構獨立的文學批評體系?!盵3]
1957年,弗萊出版了其享譽歐美的專著《批評的解剖》。該書一直被看作是“原型批評”理論的權威專著。諸如葉舒憲、方克強等眾多學者認為弗萊是在吸納和運用人類學的豐碩成果的基礎上來全面考察文學文本的。
該書主要由四篇文章組成。在第一篇《歷史的批評:模式理論》中,弗萊劃分了五種基本文學模式:神話、浪漫傳奇、高模仿、低模仿和反諷或諷刺,并指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其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出現(xiàn)方式。在第二篇《倫理批評:象征理論》中,他把文學看做象征系統(tǒng)來研究,且根據(jù)語境把文學作品依次分為文字、描述、形式、神話以及總釋五個階段來發(fā)掘象征系統(tǒng)的意義。在第三篇《原型批評:神話理論》中,弗萊集中闡述了原型批評理論,論述了原型的意義和原型的敘事結構,嘗試在原型的基礎上建立一套系統(tǒng)性的文學批評理論。在第四篇《修辭批評:體裁理論》中,弗萊吸納了很多“新批評”的觀點和方法,從修辭的角度深入、細致地探析了各種文學體裁或非文學的文體的特點,并區(qū)分了其間的各種微妙界線。
《批評的解剖》這一專著詳細地說明了原型批評的重要主張和方法,被認為象征著一種較完善的文學人類學研究范式的確立。
(二)人類學家費爾南多·波亞托斯
費爾南多·波亞托斯(Fernando Poyatos),加拿大布倫斯威克大學的教授,是站在人類學家的立場上提出文學人類學概念的第一人。在其論文《文學人類學:邁向新的跨學科領域》中,他對文學人類學的研究主題和途徑等多方面做了整體闡述。
從主題來看,波亞托斯指出文學人類學研究要打破文學和人類學這兩種研究原有的界限,將兩者結合起來。波亞托斯高度肯定了敘事文學,認為其中蘊含了大量珍貴的社會生活信息,因而是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文本資源,擁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他認為文學人類學是以對各種文化下的敘事文學的人類學式運用為基礎的,應當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及觀念,收集人類學在各種民族文學中積累的材料。[4](p.58)在此基礎上,波亞托斯建構了文學人類學系統(tǒng),并將其分為感知系統(tǒng)和體悟系統(tǒng)兩個子系統(tǒng),分別涵蓋了人類學文化信息的多個方面。感知系統(tǒng)包括身體系統(tǒng)、文化客體系統(tǒng)、環(huán)境系統(tǒng)等幾個方面,體悟系統(tǒng)包括宗教、社會、政治、民俗與藝術等幾個方面。這一系統(tǒng)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說明了文學人類學研究的多面性主題。
從途徑來看,波亞托斯認為進行該研究的基本途徑應是交際符號。他指出只有將文集進行符號學意義上的符號性分類才能為系統(tǒng)探究敘事文學中的交際要素提供一個長期有序的、可行的方法。于是,他建構了如下圖所示的一套模式,展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所依據(jù)的符號學分析模式。endprint
感知的 系統(tǒng) 普遍的
子系統(tǒng)
范疇
子范疇
體悟的 符號型 文化的
符號本身 或亞文化的
圖示1:文學人類學中的符號
符號系統(tǒng)是指作品中展現(xiàn)文化特性(無論是普遍性還是文化特殊性)的元素;符號子系統(tǒng)是指系統(tǒng)中的各種道具以及對姿態(tài)、禮節(jié)和儀態(tài)的描寫;范疇是指構成子系統(tǒng)的各個元素(自由的或受約束的);子范疇是指子系統(tǒng)中的各個元素的形式與功能;符號型是指在身體系統(tǒng)中形成核心身體行為的元素;符號本身是指基于文化或亞文化而產(chǎn)生的,為展示某種特定器具的使用方式而做出的描述。
這套模式揭示了構成敘事作品世界的兩類符號系統(tǒng),根據(jù)這一模式來分析敘事作品的根本任務就是對這些符號進行區(qū)分和處理,從而對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類學元素展開深入探究。
三、文學人類學的內(nèi)涵和范疇
文學人類學的跨學科性使得對該學科進行明確定位較為困難且復雜。從前面的分析和介紹可以看出,在文學人類學這一學科的內(nèi)涵和范疇的認知上兩大派別存在著難以調(diào)和的差異。
文學批評理論家是在探索及拓展文學作品的批評方法與理論,試圖建構獨立的文學批評體系這一情況下開始涉足文學人類學研究的,他們的文學人類學是為文學批評之便而逐步成型并得以發(fā)展的。他們吸收了人類學的成果,非常重視運用人類學的知識來進行文學批評理論實踐,進而拓寬文學批評的視野。其杰出代表弗萊的這種研究是以基本的人性關懷為核心,探討人類學知識對文學批評所發(fā)生的效應,以此作為文學人類學的主要內(nèi)容。[5]他并未對文學人類學的概念進行過系統(tǒng)闡釋,然而隨著該學科的發(fā)展,眾多學者試圖對其疆界進行限定,而筆者更為贊同葉舒憲教授的觀點,“凡是從文化整體背景入手,考察文學的功能、定義和社會作用,或從文學考察文化現(xiàn)象的都可歸入文學人類學研究的視域?!盵6]
而人類學家是在為人類學研究拓展新的途徑,挖掘更為豐富的文本資源的情況下開始文學人類學研究的。雖然目前對于文學人類學這一年輕學科的概念界定還存在著爭議,也還沒有一個完全統(tǒng)一的定義,但是以下幾位學者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人類學家對文學人類學的總體看法。美國特拉華大學的語言學教授維爾納·恩尼格(Werner Enninger)曾就其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其中包括:“1.文學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下屬分支學科,而不是文藝學的;2.文學人類學的目標是通過文學分析去發(fā)現(xiàn)人類學的素材?!盵7]這兩點對文學人類學的學科屬性和目標作出了說明,充分表明了人類學家的學術立場。此外,波亞托斯將其定義為“經(jīng)由文學而建立起來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科學”。[4](p.58)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將該派的文學人類學歸納為:通過分析文學作品以豐富人類學研究的一種研究。
四、結語
文學人類學這一順應當代跨學科研究趨勢而產(chǎn)生的交叉學科體現(xiàn)了文學同人類學的互動和合流。這一學科的產(chǎn)生既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也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本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產(chǎn)生至今,文學人類學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兩大學派都涌現(xiàn)了對其發(fā)展起了奠基性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文學人類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的開拓和補充,兩大學派之間還需要進一步的溝通和交流。
參考文獻:
[1]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探索[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姚望.文學人類學視角下的《大地》三部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3]喻琴.弗萊和伊瑟爾的文學人類學思想之比較[J].理論月刊,2008(3): 62.
[4]費爾南多·波亞托斯著,徐新建、史蕓蕓譯. 文學人類學源起[J]. 民族文學研究,2015(1):58.
[5]劉海麗.弗萊文學人類學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6]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的現(xiàn)狀與未來[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6):10.
[7]葉舒憲.文學人類學在國外[J].外國文學動態(tài),1994 (6): 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