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威 高 峰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117000)
包公園造園要素探析
崔 威 高 峰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117000)
包公園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198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其造園手法吸收了蘇州、揚州、徽州園林藝術之精華,體現了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筑的藝術特色。通過實地考察,文章探析了包公園的山石、水體、建筑以及植物四大造園要素手法,以彰顯其園林意境、園林精神及精湛的園林技藝。
包公園;造園要素;園林特色
項目編號:J10118444009
中國古典園林的四大造景要素是中國寫意山水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在一些著作中有諸多記載;古有“園可無山,不可無石”“石配樹而華,樹配石而堅”諸說,在《說園》中作者開篇就介紹到“中國園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疊山理水要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倍凇吨袊诺鋱@林分析》中作者在明確園的本質特征后寫道“在多數情況下都不外綜合運用建筑、花木、水、山石等四大要素來組景造景,所以用一個‘園’字便可概括其余?!彼源舜蔚膶τ诎鼒@的考察,將從這四個造園要素出發(fā)對該園進行分析;而對于園又該如何賞析?必定又有法可依,有規(guī)可循;在《說園》中作者指道“凡觀名園,先論神氣,再辯時代,此與鑒定古物,其法一也;然園林未有不經修者,故首觀全局,次審局部,不論神氣,單求枝節(jié),謂之舍本求末?!彼砸沧裱@一法,由整體到局部,由大及小,把握包園的歷史沿革,將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論與包園的具體實踐進行結合賞析。
包公園,簡稱包園,位于合肥老一環(huán)南環(huán)外包河區(qū)蕪湖路,在城東南的舊城墻外側。包公園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組成。包園占地30.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5公頃。
1.理水
因沿包河而建,水域面積較大,整體呈狹長帶狀分布;整體布局上用山和建筑將水域分為了三個部分,以玉帶橋跟腳印塘作為中部分隔界線,西邊區(qū)域主體為包公祠,東邊為浮莊,充分體現了一池三山的造園思想;在理水這一要素上,結合了原有水域“包河”這一優(yōu)勢,由于水面遼闊,采用了大面積集中用水的手法,以水包圍陸地,形成島嶼,同時也形成了大園包小園的布局,讓游客置身其中有“身處園中,不知其為園”之感,島上建筑均形成一個離心和向外擴散的格局,在水域的邊界處理上稍作了曲折的變化處理,以及在東邊的末端水域突然進行了以一個狹窄、曲折的處理,使其跟前邊的氣氛迥異,構成一個強烈對比,以加強其趣味性!在水面上則以虹橋,玉帶橋和曲橋進行連接過渡,使其達到疏通交通動線的作用又對三個景區(qū)進行了空間的界定,而以玉帶橋為例,其又能達到借景觀景之用,從浮莊流云亭觀玉帶橋,則有“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從玉帶橋觀流云廳則有“雁橫南浦,人倚西樓”之感,使人在這里成為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達到了人與景合,景因人異的效果!這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造景手法所達到的詩情畫意。
玉帶橋
荷香居作為西部景區(qū)的主體建筑,設置了小橋流水與曲廊作為過渡,以池水為心進行了向心式布置,這似乎是因為園林中山水不可分割關系而來的吧!在《說園》中作者這樣描述道:“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山水相依,鑿池引水,尤為重要?!彼栽谖鞑烤皡^(qū)挖這樣一池,引包河之水。法則便還是一樣“園必隔,水必曲,廊周于水,墻周于廊”,只是因地制宜,一亭一榭,幾曲回廊根據實際需要出發(fā)!經過荷香居后一直廊通往流云廳,亦是抑景之法!
在“鏡中天”亦是集中用水之法,水面由曲橋劃為南北兩個部分,北邊水域面積較大,形成開敞之勢,與南邊小面積水域形成對比,增加空間層次;直角曲橋的設置,使行者左顧右盼有景,信步其間距程延長,趣味加深;而縱觀這一空間,原本狹小的面積,卻通過建筑、山石、水、花木間的對比,疏密的搭配,以及空間的靈活布置,使得全園生動,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的造園手法,使“空靈”之感怦然而出!
鏡中天
2.疊山
(1)水邊留磯
《說園》中所道的“山際安亭,水邊留磯”之法,在在園中有諸多體現。在進人浮莊后分為了東西兩大部分,在空間序列上形成了并聯的空間序列形式;除鏡中天外,建筑都為外向型布置,島上堆山疊石之法運用較多,同時在臨水區(qū)域進行羅列石磯,這與其法相輔相成!而在蓮舫一景擇也是采用水邊留磯的處理手法,故作起伏曲折之勢。
(2)嵌理壁巖
《園冶》中所云:“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理者相石皴紋,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圓窗,宛然鏡游也?!痹谳^小的庭院內掇山疊石,是最為常見的手法,在寄暢樓景區(qū),院中以圓門漏窗做隔,是以框景、漏景之用,院中采用嵌理壁巖的手法,在進入孝肅園后迎面而來的便也是這一手法,將古典園林詩情畫意之感描繪的淋漓盡致!
嵌理壁巖
(3)堆石疊山、洞壑、磴道做法《園治》掇山篇中也曾提及:“閣皆四敞也,宜于山側,坦而可上,便以登眺,何必梯之”。大面積堆山疊石這是古典園林中富有情趣的一種創(chuàng)造,體現尤為明顯的就是“鏡中天”,院中東南邊以一曲廊進入主體建筑廳堂,出廳堂北邊水面有一小榭,組成建筑群,東北角設一片假山,高低錯落;使得以人工堆疊山石的界面和西北邊松竹翠柏的自然界面圍合所形成的空間感受與建筑為界面所形成的空間感受產生對比,使該空間富有變化和情趣,多了一絲山村野趣之感!而該山在選石上也考慮到所謂“透、漏、瘦”的幾個要點,姿態(tài)較為優(yōu)美,在其中設置洞壑、臺階等,將堆山置石這一要素用得頗為成熟,一舉多得!
蓮舫
(4)池山、孤賞石
在蓮舫景區(qū)設一“池山”,是故遵循《園冶》中所記“池上理山,園中第一勝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钡珡膶嶋H場景而言,不知是比例尺度的原因,還是其它,似乎并沒有達到取勝取妙的作用!在孝肅園中心位置聳立一塊石峰,體形優(yōu)美,與荷香居曲廊產生對景;甚是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之意!
3.建筑
包公園內部空間繁多,道路迂回曲折,靠水池旁邊具有導向和劃分空間作用的曲廊和拱橋,將空間聯系起來;另外,舫、榭、亭等觀賞性建筑物提供駐足賞景的休憩地點的同時,也可以遮風避雨;其造型無不輕巧精致,還可以提升水面景觀層次。
對其西部景區(qū),包公祠,其歷史比較久遠,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曾一度毀于戰(zhàn)火。清光緒八年(1882年),晚清大臣李鴻章獨自捐資2800兩白銀對包公祠加以重建,規(guī)模依舊,增添了東西兩廂房!整體布局以大殿為核心,建設有古典四合院、回瀾軒、廉泉、流芳亭等,主要是為紀念包拯而建,所以其對于古典園林中詩情畫意手法的運用頗少,主要去構造一個沉穩(wěn)端重氛圍,在這里就不過多詮釋;而將其放入包園整體之中,與浮莊一起印證了《說園》中“大園宜依水,小園重貼水”的說法!最后,對于全園的最高點——清風閣,構成了園中最大的建筑群,呈對稱式布局,通過廉雨軒,明月亭,暢風齋的圍合形成了向心式的格局,以清風閣控制全局!使得游者登高可觀全園,在園中觀清風閣又為一景,來借景清風閣;也如《說園》中所道“無樓便無人,無人即無情,無情亦無景,此景關鍵在樓。”凸顯清風閣之地位;而縱觀包園,其運用造園手法頗為豐富,江南園林的氣息甚為濃厚,則不失為我們體驗學習古典園林的佳處!
清風閣
4.花木造景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自然山水公園,常師法自然,模擬大自然,植物景觀入園。即使是在面積很小的園林中,也模擬“三五成林”,創(chuàng)造“咫尺山林”的境界。
縱觀全園,因包園依水而建,水域面積大,在植物配置上以濱水植物為主,柳樹、夾竹桃、荷花為多,浮莊中則以松竹榆柏為主,并伴有較多觀果類植物,例如:種有較多枇杷;但總體來說,花木配置給人以橫、斜、曲、古、蒼、疏、雅之感!
“游必有情,然后有興,鐘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審美與感受之深淺,實與文化修養(yǎng)有關”,我囿于學識修養(yǎng)有限,所以其中定會有許多不足之處,而對于古典園林的學習,《說園》中有“識不可不廣,思不可不深?!币徽f,所以在日后的學習中還得多加積累,廣讀群書,待厚積薄發(fā)。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38-47.
[2]陳從周.說園[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4:5-20.
[3][明]計成著,陳植注釋.園治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5(第二版).
校級“古典園林設計”應用性教學示范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