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游《王者榮耀》,我們關注的是小學生玩家這個群體。雖然我們無法拿到這個群體的準確數據,但正是這個特殊群體的參與讓這款游戲引發(fā)了全社會的關注。
采訪中我發(fā)現,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玩游戲持有本能的擔憂。當然也有少數不同觀點。王先生的孩子放學后和同小區(qū)的十幾個小孩聚在一起玩《王者榮耀》,他覺得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得以放松,還擴大了社交圈,這沒什么問題。“你說我支持會不會被罵?”采訪時王先生問我。他的朋友,同為家長的江女士就用了“我也是無語了”來形容她對此的看法。
社科院青少年問題研究所的研究員田豐對游戲的態(tài)度更為包容。他看到10歲的女兒玩手機游戲,會主動傳授技巧給女兒。他說這是孩子必要的童年經歷,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孩子,如果18歲之前沒玩過手游,在他看來,這是很嚴重的經歷缺失。
采訪中我發(fā)現,在小學生當中,有些人是真的喜歡玩《王者榮耀》;有些人在同學的強烈推薦下,安裝了這款游戲,之后也就隨便玩玩;也有人并沒有安裝這款游戲,他們對這款游戲的了解全部來源于課間同學們的聊天以及同學們的QQ空間和微信朋友圈。
“王者榮耀”這四個字,在小學生當中,已經不再只是一款游戲的名字了,它成了一個新的社交符號,新的談資。
前面提到的江女士,她的女兒在河南省重點小學,擔任班長,從不玩游戲,典型的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可當她發(fā)現全班70%的同學都玩《王者榮耀》時,她覺得自己沒玩過,看起來傻乎乎的。她想玩,媽媽不支持,可她還是安裝了這款游戲,后來是自己覺得沒什么意思就離開了。
鼓勵女兒玩手機游戲的70后父親田豐告訴我,喜歡看金庸小說的他當年也是父母眼中的問題少年,到了智能手機時代,打手游的00后又成了父母眼中的網癮少年。80后的我想起了自己在童年時代因為要看《還珠格格》還和外公搶電視。
如今,我們已經來到了眼花繚亂的智能時代,在這里童年有了更多選擇,但也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Sonia:當地政府治理有方,造福武漢人。
《當“共享”遇到“公共”:共享單車引發(fā)的蝴蝶效應》
共享如何做到共贏,成為企業(yè)、使用者、政府管理部門目前的一道難題。企業(yè)如何規(guī)范,使用者的自我素質提升,管理部門的政策制定,都在考驗社會。(劉慶)
《大鵬:笑聲是剛需》
似乎在射光燈下的人都有兩張臉,一張面對觀眾,一張面對自己。(Delete)
《沒錯,我就是“性冷感系”的》
誰也不是誰肚子里的蛔蟲,有些事你不說身邊的人不一定都能懂。(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