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中襯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法。所謂襯托,就是為了凸顯主體,有意地將另一些對象放在一起作陪襯或對照。襯托這一手法在《荊軻刺秦王》中運用得非常成功。荊軻的形象之所以“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除了人物的性格因素以外,也與太史公具體、細致、生動的藝術描寫分不開,尤其是襯托手法的運用,使荊軻的形象更加突出、飽滿和鮮明。分析本文中的襯托手法,然后借鑒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將會對同學們的寫作非常有幫助。
《荊軻刺秦王》中的襯托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通過太子丹的急躁、多疑、短淺,襯托荊軻的以大局為重、勇而多謀、“言必信,行必果”。
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太子面對秦軍“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的危急形勢,非常“恐懼”,催促荊軻趕快行動;“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再次催促,甚至說出派秦武陽獨自前往的話來,最終致使荊軻在準備不充分的條件下出發(fā),這也為行刺失敗種下禍根。太子“遲之”“疑之”“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說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這些恰好是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當荊軻提出“誠能得樊將軍首”的條件時,太子丹說“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在樊於期自刎后,“馳往,伏尸而哭,極哀”,仁慈本沒有錯,但作為一國之柱,在權衡國家存亡與個人感情時,顯得有些狹隘、目光短淺。
反觀荊軻在此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體現(xiàn)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靶卸鵁o信,則秦未可親也”,進而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地圖”不可,表現(xiàn)出他的勇而多謀、思維縝密。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開口“先遣秦武陽”,這種不信任之舉無異于是對荊軻人格的侮辱?!笆靠蓺⒍豢扇琛?,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剛烈性格的表現(xiàn)。
二、通過秦武陽的臨危膽怯、失態(tài),反襯荊軻的沉著機智和膽識超人。
秦武陽號稱燕國的“勇士”,“年十二,殺人”“人不敢忤視”,這名聲應該遠在荊軻之上。但這位勇士的“成色”似乎不足,剛步入秦廷,還未采取任何行動便“色變振恐”,結果“群臣怪之”,差一點露了餡兒。而在“圖窮而匕首見”、荊軻逐秦王的緊急關頭,并沒有看到秦武陽的任何行動,致使秦王最終贏得了反擊的機會,而置荊軻于死地。疾風知勁草,危難識英雄,在這危難關頭,秦武陽缺席了。
再看荊軻,對于秦武陽的失態(tài),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為秦武陽的失常圓場,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語意圓轉,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慮全解。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足以表明他的沉著機智和超人的膽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