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藜光 著 林希、常蕾 譯
本人將此論著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曾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常蕾女士的多方幫助;除提供梵—漢譯名外,她還查原典核對引文,并將文中所描寫的佛教儀式用專業(yè)語匯轉寫成中文,從而使譯文在這方面的準確性得到保證。應當說,沒有她的幫助,此譯文也不可能問世。在此,對常蕾女士致以衷心感謝!
——林希
福生(那提)同善無畏和金剛智一樣,出生于印度中部;他也像金剛智和不空金剛那樣,曾歷游當時印度密宗學說*善無畏(637—735?)和金剛智(671—741?)都出生于印度中部,他們在那爛陀完成學業(yè)后,于715—720年間前往中國。在錫蘭,不空金剛于741—746年間收集到一批密宗文獻。高宗皇帝(650—683)即位伊始,錫蘭國王向中國朝廷贈送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其部分內容屬密宗學說(《南條目錄》No.955,《大正藏》No.159號),此經文由般若等于787年譯出(參閱《貞元錄》卷七,及該經文的前言)。中心之一的錫蘭。在中國,他和智通、伽梵達摩及阿地瞿多并駕齊驅,成為唐代初期“新”密宗運動*唐代初期,像智通、伽梵達摩和阿地瞿多這些翻譯家只翻譯過一些密宗文獻;就在這個時候,福生出現(xiàn)了,還攜帶著他所收藏的大批寫本。半個世紀后,即金剛智和不空金剛那個時期,密宗運動在中國達到了頂點。該運動于隋代和唐初顯然經歷過一種革新。不空金剛傳記(《宋高僧傳》卷一)中提到不空金剛“欲求學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即身、語、意)涉于三載”。中國和尚無行(梵文名:Prajdeva慧天)自印度發(fā)往中國的一封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近者新有真言教法,舉國崇仰。”685年,無行56歲,后在印度去世;義凈于671—685年間在印度與其會見過。日本的《真言宗教時義》(Shingonshükyōji-gi)中提到這封信(卷三,《大正藏》No.2396, p.431 a, l. 10-11) 。安然(Annen),9世紀后半葉作家;無行那封信的抄本于847年由圓仁(Ennin)從中國帶到日本(“南荊州沙門無行在天竺國致于唐國書一卷”,參閱:圓仁帶回的抄本清單,《大正藏》No.2168, p.1086 c )。大村西崖(mura Seigai)撰寫的有關密宗史的大部頭《密教發(fā)達志》(Mikyō-hattatsu-shi,共5卷,1918)正是從這一頗為奇怪的引語中得到啟示的。中國密宗的革新看來與當時發(fā)生在印度的那個運動是彼此呼應的。的代表人物。他于655年抵達長安時,攜帶著所收藏的大量抄本,比玄奘于645年帶回的多三倍。*根據《慈恩傳》,玄奘于645年帶回中國的那批梵文抄本共計520夾,含657部著作。
與他過往甚密的道宣曾說,福生看來是個大學者。當時,道宣和玄奘一樣是中國佛教最顯赫的人士。玄奘回國后,與道宣合作完成了自己的首部翻譯作品《大菩薩藏經》,即《大寶積經》的第十二會《菩薩藏會》。*《大菩薩藏經》,《南條目錄》No.23(12)。參閱《續(xù)高僧傳·玄奘傳》卷四。然而后來,這兩位名人成了或明或暗的競爭對手。由道宣撰寫并收入其《續(xù)高僧傳》的福生傳記,按排列順序緊隨玄奘傳記之后。書中對玄奘頗有微詞,指其對福生的態(tài)度使后者在朝廷內陷入黯然失色的境地。一開始,福生受到良好接待,官方為其提供住處及供養(yǎng);然而,僅僅一年后,他就奉敕赴“昆侖諸國”(其中包括真臘,即柬埔寨)訪求異藥。就這樣,高宗皇帝把他當作一個普通“職員”來差遣。一個可能的競爭者被打發(fā)到遠方去了,此事或與玄奘不無關系。福生于663年到長安“匯報使命完成情況”并打算開始翻譯他手頭的梵文抄本,從而實現(xiàn)他來遠東以及他的整個職業(yè)生涯的真正目標。然而他的抄本已經不在長安了;玄奘于四年前離開首都前往外地一座宮殿定居時把那些抄本都帶走了!福生只在中國待了兩年。在他最終離開中國并于664年回到真臘之前,他正是在道宣*根據《開元錄》卷九(《大正藏》No.2154, p.563),這三部著作是由禪林寺的慧澤(又名慧譯)擔任譯語,而綴文和幾篇序文則是本傳記的作者道宣親自撰寫的。的幫助下翻譯了至少三部短經。這些典籍中的第一篇《八曼荼羅經》,證明密宗佛教的發(fā)展在前,不空金剛和善無畏翻譯大部頭經典在后?!抖Y佛法》描述的供奉儀式與密宗毫不相干,然而這種儀式卻長期興盛于中國和日本,尤其是在天臺學派內。《阿咤那智經》版本是小乘的密宗文本,收入長部,不幸的是長部該文本的巴利文校訂本已失傳。以下對福生所譯尚存世的兩部經文作一簡要分析。
此外,福生和外國的關系也相當重要。他抵達遠東之前,曾應聘到大夏(Tokharestan)當“文士”(當然是梵文方面的)。他后來多次去過真臘(柬埔寨)并在那里待過很長時間,但據本人所知,至今沒有人提及此事;他在那里講道,似涉及密宗學說,頗受贊譽。真臘的“大師們”到中國來找他,就是想讓他去“收集草藥”。在烈維先生(S.Lévi)看來,翻譯家福生的傳記以及道宣為其著作撰寫的幾篇序文中所提供的信息都值得關注,這就是他鼓勵本人撰寫這篇小論著的原因。
“三藏法師那提”——中文譯名福生(福氣誕生):這個名字逐字從梵文音譯應寫為布如烏代邪*《大正藏》根據高麗藏版給出“代”字,又根據宋、元和明各代的版本,提及“伐”字(fa),但這是變異體。這個明顯的錯誤導致《南條目錄》(No.1493)誤將Punyodaya恢復為Punyopya。(Punyodaya),因這樣轉寫太長,故將其過分縮略為那提(“以言煩多故,此但訛略而云那提也”)——那提出生于印度中部,年輕時就離家出走。曾接受名師教誨,抱負不凡,立志傳播佛教。他曾以教化為使命,歷游諸國。他精通文法并擅長闡述經典,曾以文士身份受邀赴“大夏”(Tokharestan),*大夏,此王國位于阿姆河以南和帕米爾以西,與中國交往悠久。650年后的數年間屈服于西突厥。中國于657年使其脫離突厥而劃歸安西(庫車)保護國。661年設大夏州,其首府位于靠東邊的縛叱。參閱沙畹:《西突厥》(Les Tou-kiue (Turcs) occidentaux), p.67, n. 2; p.155。喜好文字修辭的道宣,有時會使用一些頗有隨意性的地理命名法:在他的筆下,中國被稱為“東夏”(《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文,《大正藏》No.486, p.697 b),印度則稱之為“中夏”(《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文,《大正藏》No.487, p.698 c)或是“華胥大夏”(《大正藏》扉頁上的版本記錄No.1899,vol.45,p.895 c)。 然而,在本傳記中“大夏”顯然指的是Tokharestan,而文中靠后的一段中,稱印度為“天竺”。在那里的角色相當于中國“蘭臺”*“蘭臺”指的是漢代的帝國圖書館。《漢書》卷十九提到:“御史大夫有兩丞……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秘書(屬于皇帝的)?!碧拼埶范?662年),秘書省也被稱之為蘭臺(參閱《唐書》卷四七)。的著作者。他對眾人都懷有善意并具有追求奇特事物的嗜好。每當聽說某種事物或可對學說的理解有助益,他為探求個究竟從不嫌路途遙遠,即使需要遠赴外國也在所不辭,曾往錫蘭(獅子國)并攀登過該國東南部的楞伽山,隨緣游化南海諸國。他擅長學習語言文字。他使人皈依佛教,建立了道場并施教于所到之處。適聞中國大乘佛法興盛,佛教在贍部洲的蓬勃發(fā)展勝過其他任何地方,乃搜集包含一千五百多部經文的大小乘經、律、論,共五百余篋(pustaka)抄本。那提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首次抵達都城(長安),敕住大慈恩寺,由官方為其提供所需的一切。當時,玄奘法師享有三藏首席翻譯官的地位,聲望已如日中天。因此,那提沒有任何機會顯示自己的本領。他始終孤獨憂郁。般若是麻煩的起因!他非但沒有受到[應有的]接待,反而被當作一般職員對待。顯慶元年(656年)奉敕赴崑侖諸國*“崑侖”一詞,狹義上指的是東南亞島國地區(qū)(參閱烈維:Kouen-louen et Dvipantara, 該文收入Bijdragen tot de Taal-, Land-en Volkenkunde van Nederlandsch-Indie, Deel 88, Afl. IV, 1931)。此處的“崑侖諸國”,一般指的是“南海諸國”,包括柬埔寨在內;下文中一句話為此提供了根據:“……真臘(柬埔寨)人……那提曾在那里授法……”求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其立寺,遂于該地度人授法;比起前次來此時取得了雙倍的效果。因奉敕而來,必須回(中國)匯報使命完成情況;再說,他打算重新?lián)炱鸷脱芯克攘粼诖榷魉碌蔫笪某?。龍朔三?663年),他回到該寺。然而,他(原先)存放那里的經文全部被玄奘帶到北邊*根據《開元錄》卷八和《慈恩傳》,玄奘于659年離開慈恩寺前去玉華宮定居。這座宮殿位于宜君縣西南,在長安以北約二百里地(參閱《寺沙門玄奘上表記》,《大正藏》No.2119, p.826 c)。慈恩寺位于長安縣的東南邊。去了。那提曾打算翻譯[幾部經文]以便使[中國人]皈依佛教,但由于手頭已沒有資料了,他只翻譯了三部佛經,即:《八曼荼羅》《禮佛法》及《阿咤那智經》。其譯文準確、簡潔、精細,適合長久研讀和運用。這一年(663年),南海真臘(柬埔寨)人盼望再見到那提;他曾在那里授法并始終受到敬重。該國的大法師們不顧路遙前來請他前去,說他們那里有只有他知曉的好草藥,并表示希望他能親自[去]收集,遂敕往,但[從此]無法歸來了。*“返亦未由”,此處的“未”字似錯訛,應是“末”字;“末由”的意思是“沒有辦法,不可能”等。本人詢問過從大夏(Tokharestan)旅行歸來的游人;他們說,那提這位三藏法師是龍樹的弟子。而他所尊崇的“無相”(Nirlakaa)學說,與玄奘所奉行的學說大相徑庭。印度(天竺)的一些和尚曾說,自從龍樹大師作古以來,對“實相”(Lakaa)和方便(upya,解脫的方法)具有最深刻了解的,首屈一指要數那提。關于小乘佛教的五部*法藏部,說一切有部,飲光部,化地部,犢子部。律(Vinaya)和外道的四吠陀(Veda),勿論是原始資料還是內容實質,無論是字面還是深層次,他都有透辟的理解。他[妙語]連珠,論據[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撰寫的《大乘集義論》(Mahynasamuccayrthastra)可達四十多卷。剛打算將其翻譯成[中文],就被派往[南海],因而未能實現(xiàn)。唉![孔夫子]的“抱麟*抱麟之嘆指關于孔夫子的一則趣聞:孔夫子誕生之前,一只麒麟在他村子的一所房子里吐出一本用玉制作的書;孔子的母親徵在,讓人在那動物的獨角上拴一條刺繡短帶,翌日那麒麟不見了。后來,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一些農民在沼澤地里抓到一只麒麟并將其送到孔子面前,那刺繡短帶還拴在獨角上??追蜃佑H吻了麒麟,取下短帶,然后痛哭一場。參閱王嘉:《拾遺記》(公元4世紀)。之嘆”是一種恒久不變的現(xiàn)象啊!知人之明遠非易事,千年亦少有矣!那提帶著學說來到[中國];如當時他被安排在和他身價相稱的位置上,他會證明自己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投俾北冥,既無所待”,指《莊子》首篇中的怪獸“鯤”(相當于《圣經》中所描述的海中怪獸)以及該怪獸在北海里嬉戲的情景?!盁o待”一詞也出現(xiàn)在該篇中,即“獨立無所依”的意思。然而,他卻多次受到傷害,之后又被委以使命赴南海。在那里,他不知走了多少[里]山路,并多次冒險呼吸過[熱帶地區(qū)]有害的空氣。就在那里,他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惜哉!
據《開元錄》卷九(《大正藏》,vol.55,p.563)記載:《八曼荼羅經》別名為《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Sihavyūharjabodhisattva-parip ̄cch-sūtra;《南條目錄》No.462,《大正藏》No.486)。該佛經于龍朔三年(663年)*在這部由道宣本人撰寫的著作(《大正藏》No.486)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逮龍朔三年冬十月,有天竺三藏,厥號那提,挾道間萌來游天府?;噬现胤ǎ刀Y真人,厚供駢羅,祈誠甘露。南海諸蕃,遠陳貢職,備述神藥,惟提能致。具表上聞,霈然下遣,將事道途,出斯奧典……”被翻譯成中文。其藏文本尚存世,系由智軍翻譯(9世紀前半葉;《甘珠爾》Mdo IV, Gu 5, p. 441a, l. 4-444a)。這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密宗文獻,因為其場景屬本生經(Jātaka),而該地點仍然存于這個世界;而那些晚期的密宗經典中的場景,地點卻都限于某些遙遠的國家或是在天上;例如《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Jambhalajalendrayathlabdha-kalpa),由法天于公元973—985年間翻譯;《南條目錄》No.1046,《大正藏》No.1283,《大谷》No.426。中的場景,地點在楞伽國;《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Mahvairocana-sūtra),善無畏(ubhakarasiha)和一行于公元724年合作翻譯;《南條目錄》No.530,《大正藏》No.848,《大谷》No.126。的場景,地點在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Tathgatdhihnavipulavajra-dharmadhtuū);《最上秘密那拏天經》*《最上秘密那拏天經》(Anuttaraguhya-naadeva-sūtra),法賢于公元985—1001年間翻譯;《南條目錄》No.1038,《大正藏》No 1288。的場景,地點在毗沙門宮等等。《八曼荼羅經》的主題是獻給八位菩薩的宗教儀式,為此而建一個“祭壇”以及靠此儀式可望建立的功績等。佛教文學中八菩薩分好幾種體系。例如由支謙于吳時(222—280)所翻譯的《八吉祥神咒經》(《大正藏》No.427)中,列出了八位菩薩的名字,但均屬另一體系;再說,在這個三世紀的經文中尚沒有提到過密宗儀式:不論是曼荼羅還是陀羅尼均以重復菩薩名字替代之。那提一文中所提到的八位菩薩就是后來中國密宗所經常崇拜的那八位(見不金剛于八世紀,約750—775年間,翻譯的《八曼荼羅經》,《南條目錄》No.981,《大正藏》No.1167;這部佛經的另外一個譯本由法賢完成于十世紀,《南條目錄》No.882,《大正藏》No.1168),每一位菩薩都有一個陀羅尼。
此場景出現(xiàn)在王舍城的鷲峰上。佛陀講道時,面對的是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五百位菩薩以及天、龍、藥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和其他不計其數的八部眾。師子莊嚴王菩薩*師子莊嚴王菩薩(Bodhisattva Simhavyūharja),藏語:Se ge’i rgyal po bkod pa zhes bya ha zhig ‘khor。起身向世尊表示敬意,并詢問佛陀過去都做過什么修行才成為轉令人尊敬的人和眾神之神,才受到眾生的贊揚和尊敬。(“如來往昔修何勝行,今獲如是人天中尊,為諸菩薩大聲聞眾天龍八部之所圍繞,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世尊對他說,過去,在不可思議光明如來*不可思議光明如來(Tathgata Acintyaprabhsa),藏語:De bin g?egs pa bsam gyis mi khyab pa’i ’od。那個時代,有一位叫做上施*上施(Uttaradna),藏語:Bla ma sbyin pa.的長者,憑著自己的財力,不相信諸法,對世尊也不尊重。一位叫做毗阇耶三皤婆*毗阇耶三皤婆(Vijayasambhva),藏語Rnam par rgyal be ’byu ba。的菩薩出于對這長者的憐憫,想讓其皈依佛教。于是,他上門去了。那位長者見他如此神采飛揚,便起身接待他并對其表示敬意。
比丘對他說,有一個稱之為《八曼荼羅》的大法門,其功德無量。聆聽過此法門,如能將其運用,便會獲得四項稀有果報,即:1.將出生在聰明菩薩誕生的地方,周圍親近者(眷屬)眾多,還有很多財產;2.由于親近者眾多,就會感到自由和免受困擾;3.將擁有完美的容貌和總是健康的身體;4.將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且即使被大山壓頂也不會受到任何煎熬。將會知曉眾生的想法,會對其表示憐憫并設法保護和拯救他們。
毗阇耶三皤婆補充說,這個法門是由不可思議光明如來傳授給他,而他自己也加以運用的。他接著歷數了供養(yǎng)所帶來的功德和獎勵。運用此方法者,如同禮拜三世諸佛、大菩薩、緣覺和聲聞。他將永遠受諸天的保護。如一位國王運用這種方法或是委托他人加以運用,他的王國的一切困苦都會消失。如果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則不會轉生到惡道,供養(yǎng)就能如愿以償獲得漂亮的容貌或是聰明的頭腦,就能轉世到四大天王那里,或是轉生到三十三天、夜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或是轉生到帝釋天王、梵天、魔王、轉輪王之處,抑或是轉生到天上,或轉生到人世間眷屬圓滿并擁有很多財富的高貴家庭里;最后,如欲達到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緣覺、菩薩,甚至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應修學八曼荼羅供養(yǎng)法門。
然后,世尊告訴師子莊嚴王菩薩,這位毗阇耶三皤婆比丘就是文殊師利本人;至于上施長者,原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本人,而他之所以現(xiàn)在功德卓著,是因為他在三阿僧祇劫中都修學供養(yǎng)了八曼荼羅。眾生如果也能這樣供養(yǎng),那也會獲得同樣的功德。
佛經末尾,世尊還說供養(yǎng)也就實踐了六波羅蜜:用加了香料的水或是香水澆在地上;用水和泥巴制作一個方壇和圓場,那就是布施波羅蜜。供養(yǎng)所包含的身、口、意業(yè)對眾生無傷害,那就是持戒波羅蜜。如果忍受侵入壇城的昆蟲和螞蟻,那就是忍辱波羅蜜。如在供養(yǎng)過程中善心不斷,那就是精進波羅蜜。如心不散亂,那就是禪定波羅蜜。如懂得正確擺放方壇及圓場并意識到應當在什么時候建立和完成儀式,那就是般若波羅蜜。
據《開元錄》卷九,此佛經名為《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Vimalajnabodhisattvapariprcch:《南條目錄》No.521,《大正藏》No.487),于龍朔三年(663年)翻譯成中文。這部佛經的教義就是當時中國天臺學派所說的“五悔”(pratidean)。十方佛中,毗盧遮那佛位于下方。這被視為中日密宗將主佛毗盧遮那定位于曼荼羅中心的起源所在。*參閱大村西崖,op. cit., vol. II, p.196。
講法的地點在舍衛(wèi)城的祇園精舍。佛陀授法,面對五百位比丘,眾多的菩薩,無數的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和居士。他們是各自種姓的領頭人,帶著自己的下屬前來。圍繞在聽眾周圍的是天、龍、藥叉等。一位名為離垢慧的菩薩起身向佛陀表示敬意,并對其提問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如來所,云何恭敬、禮拜、供養(yǎng)?”佛陀鼓勵他并講解禮佛法。
首先,要表一個誓愿:“我衷心禮拜十方佛。現(xiàn)在,我之所以用我的身體的五個部分向佛陀表示敬意,就是為了終止[轉世]的五趣和排除(五蓋*五蓋分別是:貪欲、瞋恚、昏沉、掉舉、疑。參閱《大智度論》卷十七,《大正藏》Vol. 25,No.1509。)。我愿眾生永遠安詳,愿其擁有五神通和五眼。*五眼分別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的愿望是,當我的右膝觸地時,眾生都實現(xiàn)三藐三菩提;而當我的左膝觸地時,眾生對外道的法不起邪見,并都篤信正見;當我的右手觸地時,猶如坐在金剛座上的世尊右手指地,大地震動以示吉兆,證得大菩提,我和眾生也同樣證得菩提;我的愿望是,當我的左手觸地時,難以制服的外道被四攝法所吸引并皈依佛法;我的愿望是,當我的頭觸地時,眾生都遠離憍慢并成就無見頂相?!?/p>
接下來要禮拜十方佛:東邊是阿閦如來,以及東方無數世界中的其他如來,那些大法藏和那些菩薩、聲聞、緣覺;*這些咒語是念給三寶聽的,即佛、法、僧。南方是寶相如來等;西方是無量壽如來等;北方是妙鼓聲如來等;東南方是因陀羅雞都幢王如來等;西南方是寶游步如來等;西北方是娑羅因陀羅王如來等;東北方是無量幢王如來等;上方是智光如來等;下方是毗盧遮那如來等。
然后,要歸命娑婆世界之主釋迦牟尼如來,廣及十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大法藏和從歡喜地至法云地的十地菩薩等一切賢圣。
然后*從這里開始是嚴格意義上的“五悔”(參閱Mahynasūtrlamkra《大乘莊嚴經論》十八,70)。那提所列出的五悔是天臺宗所奉行的內容,與中國真言宗的不同。再說,天臺宗就這項儀式所參照的并不是那提的譯文,而是另外的權威材料。要懺悔:懺悔十不善道:身業(yè)三項,語業(yè)四項,意業(yè)三項,以及懺悔無始以來輪回中犯下的所有惡業(yè)。
然后要勸請諸佛:“十方諸佛中,我祈請那些尚未轉動法輪者、那些即將進入涅槃者要慈憫眾生,要轉動法輪,不入涅槃?!?/p>
再就是,要說以下的一句話來表示贊同隨喜:“十方所有三乘的賢圣,以及一切眾生修行六度和菩提支,我都隨喜?!?/p>
再就是回向。要這樣說:“鑒于菩薩、聲聞和緣覺所行的六度的功德都已回向無上菩提,我也同樣回向佛道?!?/p>
最后,要發(fā)誓愿:“仰鑒于十方三世諸佛和菩薩都發(fā)下大誓愿,要度化三界的所有眾生,我也要表一個大誓愿:愿我于無上道始終心不散亂,常得見佛,聽聞正法,修習不退,教化眾生”云云。
那提所完成的這第三部翻譯作品早于公元730年就已失傳(參閱《開元錄》卷九,《大正藏》vol.55,p.56 a)?!栋⑦迥侵墙洝返陌屠谋颈4嬖陂L部中,藏文本則收入《甘珠爾》(《大谷》No.749)。曾在中亞*參閱Hoernle, Manuscripts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vol. I, p. 24-27。霍恩雷(Hoernle)所提供的參照材料可補充阿咤那咤中的一段引文,該引文摘自《善見律毗婆沙》(Samantapasdik)的中文校訂本(《大正藏》No.1462, p.753 c)。鑒于相關段落的咒文具有祛病作用,因而允許比丘們將其對世俗病人朗誦之。找到其梵文校訂本的一個殘片。這是小乘專題文獻中少見的密宗類經文。